|
校園裡的愛情故事
「可以幫我寫情書嗎?」一個我不太熟的男同學如此問。
「你要寫什麼呢?」我好奇地問,畢竟我那時也才小學三年級,寫情書還真是頭一遭。
「我也不知道……,不然幫我寫『妳眼睛好大、好漂亮,我可以跟妳當朋友嗎?』」他支支吾吾地說。
「你自己寫就好了,為什麼要找我寫?」我不解地反問。
「因為老師在班上說妳的字很漂亮。」
我實在想不起來,當時有沒有接下這代寫情書的請託;男孩有沒有和心儀的女孩交往,我也沒問。倒是記得有個一、二年級時與我同班的女生,暗戀我六年級時同班的男生,因此在補習班請我轉交情書。國中念私立女校時,隔壁班的女生因為和我同一外掃區而認識。某天,她很神祕地拿了一張信,請我轉交給自己班上的某位女同學。當時沒有想太多,後來拿給同學時,她和另一個女孩一起看;從她們讀信的表情和言談明顯可知:這是一封告白信。
這齣女校裡的愛情故事,並未演變成所謂三角戀,而在她們各自考上不同高中後,原本的濃情蜜意也隨著距離漸行漸淡了。
在那個沒有手機與網路的時代,國中小的校園愛情很難維繫到成年。到了高中,可能是因為課業繁重的緣故,也可能是因為繼續讀女校,雖然在補習班和教會中級班都會遇到男生,但沒有手機和網路也少了私下聯絡的機會(打電話很容易被家人發現)。當時覺得生活只有「三點一線」(家─學校─補習班/教會),有些乏味;但現在回想,反而發現那時我們所擁有的,是多麼純粹的讀書歲月啊!
愛情來了?考驗來了!
記得,小學時就聽過「對的時間對的人」這句話。當時對於「對的時間」的理解是成年之後;所以,大學之前同學間瞎起鬨的那些小情小愛就沒放在心上,遇到有人寫信或親口告白,都採來者一律拒絕的態度。並不是對方條件不好,而是發自內心覺得:升學考後分發至不同學校,而感情往往敵不過長時間的分離,如何能走得長遠?
然而,大學後就遇到考驗了,這時已經成年,算是「對的時間」了吧?是否就遇得到「對的人」?遇到學長或是同事告白,心底也曾有所動搖:嗯,這個人好像對我還不錯,帶來教會讓他接受同一份信仰,也許是一種方式?但在幾次的談話中,發現對方對信仰不以為然,且也曾與前幾任發生過親密關係。彼此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都有著極大的差異,難以想像若真的走在一起,日後將產生多少衝突?
當意識到該與之保持遠一些的距離,清楚表態後,對方便開始說些閒言酸語,令人不堪其擾。相識的友人私下說對方如何到處散布流言時,才發現還好當初沒有答應交往。每個人對於情感的界線或許有不同的認知,但仍不應該有讓別人產生誤會的模糊地帶。情感中的心懷二意,對自己與對方都不好。想來,人都軟弱,因而在禱告中當常向主祈求,能在心思意念上清潔(雅四8-10)。
曾有一位長輩告訴我:以前談感情談得投入,也覺得信仰是個人選擇,沒必要堅持同一信仰的婚姻。沒想到,婚後生完孩子,對方漸漸冷淡。從無話不談到看個電視說幾句話就被嫌吵;先生把家裡當作飯館、旅店,回來就是得為他準備晚飯,很久之前就分房睡了。在外和別的女人有說有笑,但回家只跟孩子談天,不搭理她。雖然她很用心教育孩子,也把家整理得一塵不染,卻只能維繫著表面上的婚姻關係,沒有心靈上的契合。週六若要守安息日,得先安頓好家裡老小,常常只能聚會半天;有時是中午得匆匆忙忙從教會趕回家準備中餐。
婚姻中本來就有許多需要彼此尊重、包容和配合的事;但對基督徒來說,同一信仰的婚姻相對容易經營,夫妻同心的信仰路總比一人來得幸福,不僅夫妻「同睡得暖和」,又能「同得美好的果效」(傳四9-12)。
現代人有更多的戀情都在網路上發展,隔著螢幕雖有「距離的美感」,但因實際接觸的時間相對短暫,有更多不可知的「相識盲區」。一個人躲在螢幕後面,顯示的常是他個人「精挑細選」過的部分樣貌,這些篩選過的資訊零碎而片段,難以確知對方是否適合共處一生。更何況戀愛中的人,容易沉浸於粉紅泡泡式的浪漫氛圍中,透過夢幻濾鏡看對方的言行別具「朦朧美」,卻不夠清晰也不周全。人在熱戀中往往無法正視感情狀態中的瑕疵與陷阱,現代人對感情的觀念又不如傳統從一而終,抱持著「玩玩就好,太認真就輸了」的人不在少數。
當世上欺騙與不法的事愈發增加時(提後三1-17),基督徒仍須堅定對主專一仰望的心,謹慎自身所交往的朋友,與所前往的地方。倘若一時被愛情沖昏了頭,被外在見聞所蒙蔽,或失落了信心,僅依自己的好惡做決定,等事後「清醒過來」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你要保守己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箴四23),更何況我們知道「人所做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神都必審問」(傳十二14);怎能不謹慎腳步與心思意念呢?
理想愛情的樣貌
「我們是找一個相似的人,還是找一個相反的人呢?」有回,團契中有一個大學生如此問道。
愛情的萌芽較不像是「找」,較像是不自覺地被對方「吸引」。我們可能被性情相似的人吸引,也可能被與自己截然不同的人吸引。談戀愛的過程,能維持多少理性呢?非常理智的人似乎也難以墜入愛河?不過,一個人隨著年紀與經驗,或多或少會改變自己的想法。小時候也許只是遠遠看著對方,或一起上下學就覺得很開心了,還不到真的「談」戀愛的階段,就是單純的喜歡。而對於理智的人遇到自己欣賞的類型,也難說不會突然改變心意,談起戀愛來。
每個人對愛情的想像各自有「美好畫面」。年輕時對愛情樣貌的想像也許是較模糊的,很多時候是隨著自己的心意,期待談一段純粹的戀愛。「走入婚姻後會是什麼樣子呢?」常常是等到較有年紀時才會思考的問題。然而,走入婚姻前的理想愛情,除了「動機純粹」(不出於貪戀對方的外貌與交往可得之利益等)之外,應該也要有成熟的人格、穩定的性情,有自身的生活安排,相處時也能有良好的對話狀態 (至少,不會是「話不投機三句多」)。在言談與合作共事(如:在教會一起參與某聖工或活動),更可以進一步了解對方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對信仰、婚姻的看法等。
但並非每個人的感情觀、價值觀都相同,為了避免日後情感生變而引發衝突,會建議關係即使再要好,也要謹慎彼此金錢上的往來較為適宜。有人將金錢的付出與感情的投入畫上等號,在約會過程的每次支付,都視為他的情感付出,而若沒有意識到此,一味接受這些「餽贈」(在某些人的眼中,接受請客與贈禮,也代表著你接受這段關係)。後來,當你覺得不適合交往時,對方藉故「一一算帳」的機率也很高。約會點餐的小金額或許還能擔負,但大筆金錢的餽贈(如:珠寶、名牌包等)或借款,一旦面臨分手的狀況,可能會收到對方的恐嚇信、帳單等,不可不慎。
年紀愈接近適婚年齡,往往在選擇對象時就會思考:日後若結婚,這個人的特質是否能與我走到感情開花結果的一天?「當將你的事交託耶和華,並倚靠祂,祂就必成全」(詩三七5)。婚姻大事,當然要交託、倚靠主。婚姻是夫妻同心同行的路程,人生目標若不一致,走到最後常會感受不到幸福的滋味,還可能因為「各走各的路」而顯得落寞孤寂。聖經提醒我們:「你們要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太六33)。基督徒要將神國的事、順從神旨意度日的志向,放在生命的優先順位,也當在交往中建立此共識。願能謙卑,讓神帶領我們的腳步,我們的情感生活與信仰就會是穩定而蒙福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