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48期2023年5月)
主題特寫:神後悔、神不後悔(下)

3.2 掃羅敗壞過程中神的「後悔」

神立掃羅為王,帶來以色列選民一個決定性的轉機。在政治上,自從約書亞離世之後,淪落於散亂無緒的十二支派,因著他,進入了聯合王國時期。在軍事上,「掃羅執掌以色列的國權,常常攻擊他四圍的一切仇敵……。他無論往何處去,都打敗仇敵」(撒上十四47-48)。四圍的仇敵已不能再對以色列人予取予求地壓制、剝削。在經濟上,他曾使以色列的女子們「穿朱紅色的美衣,衣服有黃金的妝飾」(撒下一24)。在宗教上,掃羅遵照律法書上所載(參:利十九31,二十6、27;申十八11),從國中剪除交鬼的和行巫術的(撒上二八9)。因此,在士師四百年的暗淡時期之後,事先受膏,後被公開抽籤選中的掃羅,真是配得被稱為,在暗室中真神手中的一盞閃亮明燈。

3.2.1 王國時期的首選國王

當掃羅首度呈顯在聖經記載之時,我們看到一位風度翩翩的大能勇士,在以色列人中沒有一個能媲比他的健壯與俊美(撒上九2)。當他首度會見撒母耳之時,先知依照神的指示,暗中膏他為王,神就當眾賜給他一個新心,「神的靈大大感動他,他就在先知中受感說話」(撒上十9-10)。當他首度以國王的身分站在百姓面前的時候,不但有高人一頭的魁偉身材,也有高人一層的靈性境地。他的王位並不是靠他的才智贏得的,更不是用他的雙手打下來的,而是在眾百姓的要求聲浪中、在神的指定膏立之後、在眾民大會之前、在先知的掣籤之下被選立的。當先知撒母耳掣出了掃羅時,自知出身寒微的他,竟然藏身器具中(撒上十21-22),他並沒有因一時飛上枝頭變鳳凰,而傲然獨立、目中無人。眾民「願王萬歲」的大聲歡呼音浪也沒有沖昏他的頭,而讓他產生有一世之至尊的不可觸犯感。因此,雖然匪徒以狗眼看人低的姿態肆意藐視與諷刺,但是他竟可以泰然處之,全不理會(撒上十23-27)。之後,他被神的靈大大感動,得勝了狂傲的亞捫人之後,百姓要求先知撒母耳處死那些先前藐視國王的匪徒之時,掃羅不但沒有報前時的「老鼠冤」,還說出屬靈的恩言:「今日耶和華在以色列中施行拯救,所以不可殺人」(撒上十一13)。掃羅懷著如此謙卑容忍的靈性出來事奉神,不愧為真神首選之神國器皿。

3.2.2 鄭重託付的歷史使命

在王國時期的記事到了「撒上十五」之時,我們首先看到,神藉著撒母耳先知提醒掃羅,神差遣先知膏立他為王的目的是:「治理祂的百姓以色列」。所以先知鄭重地告誡國王:「當聽從主的話」(撒上十五1)。百姓是屬於神的,國王也只是個神的僕人,直接治理國度的是神,國王只要唯神之命是從,那就對了。在此前提之下,接著,神託付他一項四百多年前所立定的歷史使命,那就是源自於摩西曠野時代的事蹟,現在神藉著先知的口提及:「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路上,亞瑪力人怎樣待他們,怎樣抵擋他們,我都沒忘。現在你要去擊打亞瑪力人,滅盡他們所有的,不可憐惜他們,將男女、孩童、吃奶的,並牛、羊、駱駝,和驢盡行殺死」(撒上十五2-3)。

3.2.3 神對掃羅的「後悔性」的失望

接到神重大歷史使命的差遣之後,掃羅二話不說,馬上招聚百姓,數點軍兵共二十一萬人,直搗亞瑪力人京城,大獲全勝,也大快人心。在此當下,神所託付的歷史使命,真可以一蹴即成。但是,事與願違,「掃羅和百姓卻憐惜亞甲,也愛惜上好的牛、羊、牛犢、羊羔,並一切美物,不肯滅絕」(撒上十五9)。

就在掃羅王違背神命的當下,神的話臨到撒母耳說:「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因為他轉去不跟從我,不遵守我的命令」(撒上十五11上)。在此,我們聽到神說:「我後悔了」,並且神也說出了祂「後悔」的因由,那就是,祂所膏立的國王,也是祂歷史使命的託付者掃羅,竟然在最關鍵性的時刻,轉去不跟從祂,不遵守祂的命令。神對所託付重任的國王掃羅的行徑,大失所望,即時私下告訴尚不知情的先知撒母耳「我立掃羅為王,我後悔了」。

3.2.4 「神後悔之後」:在「真神先知的父母心腸與規勸行動」之下,漸行漸遠

收到真神對國王失望的信息之後,屬神先知內心的即時反應是,「便甚憂愁,終夜哀求耶和華」(撒上十五11下)。接續的行為動作是,「撒母耳清早起來,迎接掃羅」(撒上十五12上),並且以著父母心腸,殷殷地勸勉、督責陷入罪中的掃羅王,也為他悲傷(撒上十五35)。但是親痛仇快的事件層出不窮地一一在掃羅身上演出:他寧可擱置追討屢次欺凌神國選民的非利士人,卻傾全力去捕殺有功於國家,並且疼惜他生命的晚輩才俊大衛(撒上十八-二十六章);更有甚者,竟膽敢兇殘屠殺那在不知情中,幫助大衛逃亡的挪伯祭司全城的人與牛羊(撒上二十二章)。

他曾經自己下令,在以色列國中不准有交鬼和行巫術的存在,並且嚴加管制。到了晚年的掃羅,在靈性上更是荒謬頹廢,身為一國之君,竟然明知故犯地悖逆自己所頒布的宗教國法,自己改了裝束,親身去找交鬼的求問(撒上二八章)。接著在與非利士人的交戰中,他中箭、身負重傷,就伏刀自盡。他那與生俱來高人一頭的「頭」,竟被敵人給割下(撒上三一9)。在同一日、同一戰場上,「這樣,掃羅和他三個兒子,與拿他兵器的人,以及跟隨他的人,都一同死亡」(撒上三一6)。

嗚呼哀哉!曾是真神所重用的一代器皿,終以悽慘的肢離體碎為下場!令人痛心,實誠惋惜。

3.2.5 「神後悔之後」:真神刑罰判語下先知的悲傷

當掃羅登基第二年的時候,發生了「吉甲等候先知的獻祭事件」。在這事上,他「勉強獻上燔祭」,做了「糊塗事」,也是第一次沒有遵守神所吩咐的命令(撒上十三12-13)。神藉著先知所給的判語是:「你做了糊塗事了,沒有遵守耶和華——你神所吩咐你的命令。若遵守,耶和華必在以色列中堅立你的王位,直到永遠。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耶和華已經尋著一個合祂心意的人,立祂作百姓的君,因為你沒有遵守耶和華所吩咐你的」(撒上十三13-14)。

在吉甲等候的事件上,雖然掃羅受到嚴厲的責備,但是神也沒有放棄他。

事隔不久,再次地,神把一項歷史性的任務交在他手裡,囑託他來完成:「要將亞瑪力的名號從天下全然塗抹」(出十七14;撒上十五章;參:民二四20;申二五17-19)。在託付使命之前,真神不厭其煩地把這次行動的動機、目的、方法與結果都交待得一清二楚(撒上十五1-3),殷殷期盼他能聽命、成事。但是他不但重蹈覆轍,並且犯下了更嚴峻的兩項大罪:「與行邪術的罪相等之悖逆的罪」、「與拜虛神和偶像的罪相同之頑梗的罪」。神又藉著先知兩次宣告同樣、但更嚴峻的判語,說:「你厭棄耶和華的命令,耶和華也厭棄你作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五23、26)。

當那位引起「神後悔」的掃羅王,撕斷了撒母耳先知外袍衣襟之時,先知也同時宣告:「如此,今日耶和華使以色列國與你斷絕,將這國賜與比你更好的人」(撒上十五27-28)。接著,我們再再看到掃羅王每況愈下的殘暴惡行,先知撒母耳對著一再違命的掃羅宣告神不改變的旨意:「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祂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十五29)。最後,我們又看到,在編撰王國歷史之時,編撰者在神的帶領之下,為「命滅亞瑪力人」這事件,作了個結語:「撒母耳直到死的日子,再沒有見掃羅;但撒母耳為掃羅悲傷,是因耶和華後悔立他為以色列的王」(撒上十五35)。

3.2.6 神的旨意的成全:神將掃羅給以色列人作王四十年7

「掃羅登基年四十歲,作以色列王二年的時候」(撒上十三1),發生了「吉甲等候先知的獻祭事件」,在這事上,因為他沒有遵守神所吩咐的,所以神就言明「現在,你的王位必不長久」(撒上十三14)。在「亞甲王事件」之後,神差派先知去膏立大衛,成為真神國度中的預備「儲君」。「從這日起,耶和華的靈就大大感動大衛」(撒上十六13)。相反地,「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有惡魔從耶和華那裡來攪亂他」(撒上十六14)。從此之後,掃羅王個人的身心靈不斷地經歷毀壞與敗壞,直到魂斷沙場。

我們若從整體的救贖經綸來看,「立王事件」是真神救贖計畫中的一段。當神與亞伯拉罕立下割禮之永約的時候,就已經給予應許性的預言:「國度從你而立,君王從你而出」(創十七6)。掃羅被神膏立為王的四百多年前,神早已吩咐摩西,在進入迦南地之前的摩押平原訂下了「立王規章」(申十七14-20)。士師時代末期,百姓要求立王,當時,集祭司與士師於一身的先知撒母耳感到不喜悅,在禱告神之後,神對撒母耳說:「你只管依從他們的話,為他們立王」(撒上八22)。當掃羅正式被膏立為王之後,撒母耳當眾宣告:「現在,你們所求所選的王在這裡。看哪!耶和華已經為你們立王了」(撒上十二13)。

在掃羅個人行為表現讓神「後悔」、大失所望之際,擁有絕對「廢王、立王」權柄的真神(但二21;何十三11),沒有立即廢棄掃羅王。雖然從他在位第二年就不遵行神的旨意,但是他也圓滿了神所定的四十年。就如使徒保羅以宏觀的角度來看立王事件,照著神的旨意,「後來他們求一個王,神就將便雅憫支派中基士的兒子掃羅,給他們作王四十年」(徒十三21)。


 
4. 祈求神「後悔」與敘述神「後悔」的情境

在聖經中,除了兩次神自己宣告「我後悔了」之外,我們也看到,神的僕人們向神祈求,求神「後悔」,不降下所宣告的刑罰與災害。



4.1 金牛犢事件中摩西求告神,神的「後悔」

在金牛犢的事件上(出三二1-35),真神催促著正在西乃山上領受誡命、律例、典章的神人摩西下山,因為神藉著摩西所帶領出來的以色列百姓已經全然敗壞了。在亞倫的帶領之下,全民同心奉獻妻子、兒女的金環,鑄造了一隻金牛犢,並且宣告這就是帶領他們出埃及地的神,並且在牛犢面前築壇、下拜、獻祭、宣告守節期。

面對著這批硬著頸項的百姓,真神沒有直接處理這項罪惡事件,而是告訴祂所揀選的僕人摩西:「你且由著我,我要向他們發烈怒,將他們滅絕,使你的後裔成為大國」。

面對著滅絕性的神之烈怒,摩西便懇求主他的神。在摩西為以色列人代求的禱告中,他懇切地向神傾訴:以色列百姓之能夠出埃及,這全是出自於神大能的手,這是神的工作,這是神的子民,而不是摩西的。神既然開始施行拯救,那就要執行到底,如果百姓在半途夭折,那麼,將會貽笑大方於所出之為奴之地的埃及人,因此他坦然向神懇求:「求祢轉意,不發祢的烈怒,後悔,不降禍與祢的百姓」(出三二12下)。之後,他又提出最後的要點,也是救贖經綸中最軸心的部分:基於神的信實,提及神對先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發的誓言,並且這是神指著自己所發的誓言:「我必使你們的後裔像天上的星那樣多,並且我所應許的這全地,必給你們的後裔,他們要永遠承受為業」(出三二13;創十五5、18,十七2-6,二二17,二六4,二八14,三二12,三五11-12)。

摩西懇求神的禱告一結束,接著下來,馬上敘述神對於摩西祈求的回應。摩西祈求神「後悔,不降禍與祢的百姓」,回應的是,「於是耶和華後悔,不把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出三二14)。這裡所敘述「神後悔」的回應,是事件過後所得到的結果,記錄者把整個事件的結果記錄到事情發生的過程中,以此顯示出代禱所發生的立即功效。

摩西對於「神後悔、不降災」的恩典信息,是事後才知道的。否則,他當時就不會有摔碎石版的烈怒,也不會聚集屬神的子民擊殺三千人,更不會上到神那裡去要為百姓的大罪贖罪。經過了摩西的捨命代禱,8 神「舒緩了」刑罰的日子,沒有立即將所說的禍降與祂的百姓。最後,祂說明著:「只是到我追討的日子,我必追討他們的罪」(出三二34)。

在金牛犢的事件中我們看到,摩西在神滅絕性烈怒的當下,立即為百姓代禱,摩西祈求神的內容是,求神「轉意,不發祢的烈怒」,求神「後悔,不降禍與祢的百姓」。摩西求神「後悔」不是指著,神做錯了事在先,現在必須後悔改過。在此的「後悔」是與「轉意」形成平行同義,也就是,神不立即降下祂所說的災禍。

在金牛犢事件上,神人摩西向神祈求,求神「後悔」,他所得到蒙垂聽的經驗,後來也應用在詩篇九十篇裡的祈求上:「耶和華啊,我們要等到幾時呢?求祢轉回,為祢的僕人後悔」(詩九十13)。

在此詩中的「後悔」,當然也與做錯事牽扯不上任何關係。神人摩西向神所祈求的「後悔」就是,應和了上一句子中的同義詞:「轉回」。

在後來的歷史上,阿摩司先知也經歷了神人摩西的代求經歷,在阿摩司先知的時代裡,神宣告了要懲罰百姓,先知動了悲憐的心來為百姓代求,在兩次的代求之下,立即有了同樣的回應:「耶和華就後悔,說:『這災可以免了』」(摩七3、6)。



4.2 尼尼微城事件中神的「後悔」

在尼尼微的事件中,神藉著心不甘、情不願的逃避先知約拿到尼尼微城傳警告。約拿先知帶給尼尼微城人的唯一警告信息就是:「再等四十日,尼尼微必傾覆了」。

「再等四十日」,這是神慈愛的寬容期限,城要被傾覆的刑罰沒有馬上降下,這是神留給尼尼微城人悔改的機會,從外表看起來,這個四十天的期限是個考驗的時期,其實,蘊含著真神期盼著得以施行慈愛的心意。神所希望的是拯救,而不是刑罰。神的愛惜心意,在本書的最後一節經文中完完全全地表達出來:「這尼尼微大城,其中不能分辨左手右手的有十二萬多人,並有許多牲畜,我豈能不愛惜呢?」(拿四11)。

尼尼微人深信約拿所說的是出自於神確確實實的預言,他們就完全接受,完全信服神。也因為他們接受神的話,信服神的話,所以才會去執行真實的悔改。他們實行了兩項悔改的動作:宣告禁食、披上麻衣。禁食是舉哀與悔改的行動,是在神面前表達至高的自卑。

後來,這信息傳到尼尼微王的耳中,他就下了寶座,脫下朝服,披上麻布。那個時代中最強大帝國——亞述的國君,在聽了一位從小國來的先知傳講刑罰的惡訊之後,竟然能夠自卑地「坐在灰中」。這種悔改的動作,真是異乎尋常!

全國上至國王下至人民,甚至於牛羊牲畜都真確地悔改棄惡。並且自認不配,謙卑地祈求、盼望著:「或者神轉意後悔,不發烈怒,使我們不致滅亡,也未可知」(拿三9)。尼尼微城內的大小老少都仰望著神的憐憫。雖然尼尼微城的人不能確定,神是否會因他們的全然悔改而憐憫他們、赦免他們。在舊約選民的歷史上,從來不曾看見,為了自己的罪惡,有類似於尼尼微人,如此之悲傷痛悔的表現。

他們離惡從善的悔改立即得到神的回應:「於是神察看他們的行為,見他們離開惡道,祂就後悔,不把所說的災禍降與他們了」(拿三10)。神如此的慈悲憐憫,脫逃的先知約拿也早早料到了,就如他向神禱告著說:「耶和華啊,我在本國的時候豈不是這樣說嗎?我知道祢是有恩典、有憐憫的神,不輕易發怒,有豐盛的慈愛,並且後悔不降所說的災,所以我急速逃往他施去」(拿四2)。

神藉著先知以西結,在「結三三10-16」的經文中,把「惡人離罪行義,必要存活;義人仗義行惡,必定死亡」的道理,講述得淋漓盡致。



 
5.「神不後悔」的情境(context)探討:為利直奔於錯謬中的巴蘭之宣告

在神的帶領之下,「以色列人起行,在摩押平原、約但河東,對著耶利哥安營」(民二二1)。四十年來,大而可怕的苦煉曠野路之交響樂章,已經畫下了休止符(參:民二一21-35;申一1-5、19,八2)。在此之時,神所應許迦南美地的「橋頭堡」——耶利哥,就在眼前。接著下來,就是數點百姓、過約但河、攻打耶利哥城。

就在神的百姓「對著耶利哥安營」的當下,摩押王巴勒看到以色列人的強大,在「大大懼怕、心內憂急」之下,竟然不遠千里,差遣使者帶著重金,到千里外伯拉大河畔的毘奪去召雇先知巴蘭,請求他來咒詛以色列百姓。因為摩押王知道,在此之前,巴蘭為誰祝福,誰就得福,巴蘭咒詛誰,誰就受咒詛(民二二2-6)。

原本是認識神之道路,也知道神之旨意的巴蘭先知,一再受到重金與尊貴人的強烈誘惑,被財利牽引著,在千里的錯謬路上直奔,越過了神所設下防備他犯罪的種種障礙。最後,他被摩押王巴勒帶領到「巴力的高處」(極高處之意,民二二41),從這個地理上的高處來觀看以色列營,在築造七壇,獻上七公牛、七公羊,之後,開始受感說話,共有四次,題起四首詩歌,每首詩歌都是對以色列神之選民的祝福、鼓舞、堅定與應許。

就在巴蘭第二次題詩歌,說:「巴勒,你起來聽;西撥的兒子,你聽我言。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祂說話豈不照著行呢?祂發言豈不要成就呢?我奉命祝福;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民二三18-20)。

當巴蘭題到「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至後悔」之時,話中的「後悔」,並不帶有任何「之前行過的錯誤行為」。在此,神藉著巴蘭先知所表達的是,世上的人可能會受到重金貴人的誘惑,財迷心竅,而離棄了正道。但是神非人子,「必不至後悔」,神的聖善的恩慈是永不改變的、不能翻轉的。也就是巴蘭所題的:「我奉命祝福;神也曾賜福,此事我不能翻轉」。其實,在此之前,神早早已經告訴他:「你不可同他們去,也不可咒詛那民,因為那民是蒙福的」(民二二12)。

原本是與神交通、領受神言的先知巴蘭,因為貪愛不義之工價,就離棄了正路,而走差了(彼後二15)。終究,以「比珥的兒子術士巴蘭」之稱號被殺,了此一生(書十三22)。


 
6.從「神的存在與本質」看「後悔」

6.1 神的「存在與本質」

就存在的特性而言,神向摩西宣告,祂是「我是、我是」,在希伯來文是「ehyeh」,在希臘文是「ego emi」,在中文和合本被譯為:「自有永有」(出三14)。祂是獨一的「自有永有」,也就是祂是唯一的「我是」。神是存在的本身,祂的年數沒有窮盡,所以祂是永不改變的(詩八九34,一○二27;瑪三6;來一12)。

就神的本質(The Essence of God)而言,主耶穌說:「神是靈」(約四24)。這是主耶穌宣告出來之神的本質。這就是我們受造之物的人類無法觸及、無法思索、無法想像神存在之本質。



6.2 神「存在與本質」的特性

從神的存在與本質而言,祂是自有永有的「靈」(約四24),真神永遠不變的本質是「靈」。「神是靈」的啟示,是所有存在最高的形式。從消極的面向來認識「神是靈」,靈是非物質的、非肉體的,靈是不可見、不能見、不可摸的,靈是不受時空侷限的(西一15;約一18;提前六16;伯九11)。從積極的面向來認識,祂是無處不入、無處不在、充滿萬有的(詩一三九7-8;耶二三23-24;弗一23,四6;路二四39) ,也超越萬有,「在萬有之上」(約三31;羅九5;弗四10)。祂也是「超乎萬民之上」(詩九九2,一一三4)。

祂是「萬人之靈的神」(民十六22,二七16;傳十二7;亞十二1),更是「萬靈的父」(來十二9-10)。祂是獨一的神,除祂以外,別無他神,也沒有像祂的(申三二39;賽四三11,四四6、8;何十三4)。也就是,「弗四6」經文中所揭示之神的三層面特性:超乎眾人之上的超越性、貫乎眾人之中的遍在性、也住在眾人之內的內在性。



6.3 神與所造世人之間不可踰越的區別

祂創造萬有,也是獨立於萬有之上的(徒十七24;弗四6)。萬有是本於祂、依靠祂、歸於祂(羅十一36)。

並且被造的沒有一樣在祂面前不顯然的;原來萬物在那與我們有關係的主眼前,都是赤露敞開的(來四13)。

創造萬有的神與被創造的世人之間,截然不同,「神在天上,你在地上」(傳五2),神、人之隔,天、淵之別。正如真神自己對人類所宣告的:「我的意念非同你們的意念;我的道路非同你們的道路。天怎樣高過地,照樣,我的道路高過你們的道路;我的意念高過你們的意念」(賽五五8-9)。



6.4 「決不後悔」的神

當我們從以上的三方面來看:神的「存在與本質」、神「存在與本質」的特性,以及神與所造世人之間不可踰越的區別,我們就更能明白祂所做的宣告:「我從起初指明末後的事,從古時言明未成的事,說:我的籌算必立定;凡我所喜悅的,我必成就」(賽四六10)。我們也更能服膺撒母耳先知代表性的宣告:「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致說謊,也不致後悔;因為祂迥非世人,決不後悔」(撒上十五29,參:詩一一4;來七21;耶四28;結二四14;亞八14;民二三19)。



6.5 清晨日光的照明

在新約聖經中,主耶穌基督帶來的清晨日光(參:路一77),我們從來看不到有關於神似乎做錯事而「後悔」的任何信息。相反地,在神救贖的事工中,我們看到保羅以形容詞的形式,並且還是用否定的方式堅定地指出:「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ametameletos,without repentance)」(羅十一29)。這就昭示著,這位絕對全知、全能與遍在之真神,祂所施予的恩賜與選召是絕對肯定的,是不會撤回所施予的恩典。與此相對應的是,當神的子民悔改之後,只要「依著神的意思憂愁,就生出『沒有後悔』的懊悔來,以致得救」(林後七10)。除了以上保羅兩次應用的「沒有後悔的」這一形容詞之外,接下來,希伯來書的作者也蒙聖靈感動,回應了合神心意之大衛王在詩篇第一百一十篇第4節的預言,而提到神在起誓中立了耶穌永遠為祭司,並且「主起了誓『決不後悔』」(來七21)。


 
7.總結

如果從哲思的層面上來探討「神後悔」、「神不後悔」,必然的答案是,這是一組「二律背反」的無解提問。但是在真神所默示的聖經中,有關於「後悔」一詞的記載,我們從上文的探討中看到了有從語言面相而來的困境,並且遭遇了雪上加霜的翻譯障礙,以及這個詞本身所蘊含著的多義性,這就讓我們能夠依循真神的存在層面、創造與救贖觀點,來檢視這個人間的矛盾提問。

如果我們從神的存在與本質來看,神是全知、全能和遍在的,祂是超越一切的。在神存在的本身,不存在著「後悔」與「不後悔」。因著神的永恆性、超越性與不變性,所以神是全然絕對的;因著祂存在的本身是永不改變的,所以祂的旨意也是永不改變的。神在祂的旨意範疇內,祂的旨意是永不改變的。

真神創造了時間與空間,真神也超越了空間與時間,萬物在祂面前都是敞開的。但是照著祂絕對的旨意創造了萬物,因著萬物的創造,祂自己就進入到祂所創造的時間之中,展開了救贖的歷史;因著祂與祂所創造的萬物同在,所以祂也就在空間之中,執行著祂救贖的作為。因著神的慈愛,對於祂所創造的人,祂期待著他們遵守祂的吩咐,而得享從祂而來的生命與福氣。從神的創造時空與救贖施恩而言,當人辜負了神的期待之時,神失望了、內心憂傷。當惡人悔改行義、義人敗壞行惡之時,因著神的慈愛與公義,而產生了「後悔」:不把所宣告的災禍施予悔改惡行的惡人,不把應許的福氣賜給悖逆真神、離棄正道而行惡的義人。這就如經上所記:

為他們記念祂的約,照祂豐盛的慈愛後悔(詩一○六45)。

耶和華要為祂的百姓伸冤,為祂的僕人後悔(詩一三五14)。

我所說的那一邦,若是轉意離開他們的惡,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想要施行的災禍降與他們(耶十八8)。

他們若行我眼中看為惡的事,不聽從我的話,我就必後悔,不將我所說的福氣賜給他們(耶十八10)。





註:

7. 以色列王國時代的前三個王掃羅、大衛與所羅門都是在神的旨意下,經過先知隻手所膏立的,並且一致性地當王四十年,羅列經文如下:
後來他們求一個王,神就將便雅憫支派中,基士的兒子掃羅,給他們作王四十年(徒十三21)。
大衛作以色列王四十年:在希伯崙作王七年,在耶路撒冷作王三十三年(王上二11)。
所羅門在耶路撒冷作以色列眾人的王共四十年(王上十一42)。

8. 摩西為百姓捨命的代禱之內容,記載在「出三二30-32」:到了第二天,摩西對百姓說:「你們犯了大罪。我如今要上耶和華那裡去,或者可以為你們贖罪。」摩西回到耶和華那裡,說:「唉!這百姓犯了大罪,為自己做了金像。倘或祢肯赦免他們的罪……不然,求祢從祢所寫的冊上塗抹我的名。」
PDF 下載

作者: 湧樂謙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