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緒言

明白神的旨意,是信仰認知與實踐的重要議題。神於自然界、歷史大事,或個人信仰體驗上所彰顯的屬性與作為(徒十七24-31),即是神的旨意。基督徒既然有「屬靈的智慧悟性上滿心知道神的旨意」的本分(西一9-12),對記載神歷史作為與旨意的聖言規模,理應進學研究,以便靈修立德、傳道解惑,進展事工。


 
要明白神的旨意,首先加深認識神的功夫

經云:「我的民因無知識而滅亡」(何四6),或者「沒有異象,民就放肆;唯遵守律法的,便為有福」(箴二九18),顯示明白且遵行神的旨意的必要性。保羅勉勵「凡事蒙祂喜悅,在一切善事上結果子,漸漸地多知道神」(西一10),也提起猶太人對神熱心,但對基督的得救道理卻不按真知識(羅十2),說明了基督徒不但要熱心,更要深刻認識神的屬性、作為與要求。

我們可以從羅馬書學習神的屬性與救恩的底蘊。羅馬書闡明不論猶太人或是外邦人在罪惡、受真理原則的審判,及神的救恩三件大事上,一律平等。任何人不是靠行摩西律法,而是靠信耶穌得神悅納。羅馬書以153次凸顯「神」(相較使徒行傳166次,哥林多前書105次、路加福音122次)、72次「律法」、48次「罪」、65次「基督」、40次「信」字等,圍繞著神藉著基督成全十字架救恩,相信的人接受洗禮得赦罪稱義(羅六3-8),領受聖靈作新人的旨意,闡釋得淋漓透徹。

進一步而言,單以「神」的字眼就可讓我們在思考神的事上有寬廣的幅度,在查經探討或福音宣講上有更豐富的素材。神的特性與旨意列舉如下:神與虛神、偶像和滄桑世事有別,是不朽壞的(羅一23)、獨一的(羅三30)、永生的(羅十六26)。祂充滿智慧(羅十六27,十一33),是亙古常存、真實的(羅一25,二2)。更可貴的,祂是良善恩慈的(羅二4,十一22)、泛愛世人(羅五5、8,八37),是猶太人的神,也是外邦人的神(羅三29-30)。祂的應許不落空,是信實的(羅三3)、有忍耐(羅二4,三25)、是給人有盼望(羅十五13)與平安的神(羅十五33,十六20)。

然而祂對於罪人或邪惡顯出忿怒(羅一18,三5,五9),因而是嚴厲的神(羅十一22)。信徒從這幾方面切入,一方面得知不認識神(羅一19-32)、玷辱神(羅二23)、褻瀆神(羅二24)、不尋求神(羅三11),不怕神的(羅三18),甚或體貼肉體、不順從聖靈與生命的律(羅八7),都得不到神喜悅(羅八8)是何等可畏懼的事!因此,人們對神的超越、偉大、奇妙,以及神愛世人的救贖經綸,應滿心感謝,並忠心服事主。


 
神的旨意的彰顯

諸多論題中,自然萬物與聖經歷史兩大項目,即可回答從何處明白神的旨意的問題。

1. 浩瀚星空、萬千品類的自然界,可以教導創造主即是萬物之源、萬宗之本,以及萬物存在目的(賽四十22-26,四二5)。有關創造的詩篇(詩三三6-7,一○四1-30)涵蓋了神的道、神性、神的靈,如何蔚成了萬有:因為耶和華的言語正直;凡祂所做的盡都誠實。祂喜愛仁義公平;遍地滿了耶和華的慈愛。諸天藉耶和華的命而造;萬象藉祂口中的氣而成(詩三三4-6)。

此段聖經凸顯神的道創造諸天,神的靈形成雲漢星辰,創造界淳樸真質,均衡和諧的景象,回溯創世記,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的過程。神由無造出有、空虛混沌中定出秩序規律、分明光暗,並且「各從其類」地定出界、門、綱、目、科、屬、種的位分品類,完善地「事就這樣成了」(創一7、9、11、15)。此處重要的道理,在於神認為「好」的本意(創一4、10、12、18、21、25),顯出祂慈愛眷顧萬物的心懷,同時啟發我們敬畏神,也需要愛護大地生機,維繫人間和諧。

2. 以約書亞記至列王紀的「申命歷史書」昭示了神所說的:「你們若遵行我的律例,遵守我的誡命,我就給你們」的旨意。大衛臨終對所羅門交代(王上二2-4)、所羅門獻殿的講道詞(王上八25-26),以及耶和華第二次在基遍向所羅門顯現(王上九1-7)的這三次敘述裡,強調「國位永固」的前提,在於謹守誡命、典章、律例的先決條件。

利未記「聖潔條例」(Holiness Code利未記十七至二十六章)結尾的「平安契約」,同樣強調「條件性祝福」的道理與教訓。選民若實在愛神守命,神就從天降下秋至春季的及時雨,使農田果園豐收、衣食充足,並得四境平安、征戰得勝,以及神的帳幕在人間的屬世與屬靈的兩種福氣(利二六2-13),否則會遭受刀劍、飢荒、瘟疫、惡獸等禍害,甚至被毀滅流散四方(利二六14-39)。

歷史事實而言,北朝以色列於公元前722-721年左右被亞述帝國毀滅(王下十七1-18),而140年後的587-586年猶大王朝也不幸被巴比倫傾覆(王下二十五章)。兩個王朝被外敵征服的事蹟,應驗申命記二十八章「祝福與咒詛」訓令中的罪與罰的部分(申二八15-25、36-46、58、62-64),同時警戒世上政治團體或屬靈的信仰群體,順神的旨意則昌盛,作孽違命則敗亡的因果報應律,絲毫不含糊。


 
神的應許是否一成不變?

神有不可挑戰的絕對自主權,祂的話「安定在天,直到永遠」(詩一一九89),祂隨著自己意旨行事(但四35),對歷史朝代有預定的期間(但二21,五18-31;參:傳三1-12),連「王的心在耶和華手中,好像隴溝的水隨意流轉」(箴二一1)。然而祂預先安排的計畫,既不是機械性的命定,也不是悲觀的宿命論,而是隨著人的作為彈性調整。

神叫耶利米到窯匠家觀看陶瓷器製作過程,而藉著窯匠捏泥塑模的象徵動作,闡明神本要建立栽植的一邦一國,如果悖逆行惡,祂就轉意不降福。反之,神本要拔出拆毀傾覆的一邦一國,如果離惡從善,祂就轉意不降災禍(耶十八1-10)。

神本來要毀滅亞述帝國的尼尼微城(拿一2),然而全城的君臣、百姓一聽到約拿所傳揚「等四十日會傾覆」的宣告(拿三4),就信服神,披上麻衣,坐在灰中,切切求告悔改,棄絕所行的惡道強暴。神鑒察他們的行為就轉意,不把所說的災禍降給他們(拿三10)。

同樣,以西結書十八章記述先知當代的百姓慣用「父親吃了酸葡萄,兒子的牙酸倒了」的諺語(結十八2;參:耶三一29),認定前代的罪惡是他們家破人亡的報應,何況摩西律法也提出:恨惡神的,耶和華會追討父及子三四代(出二十5)。然而他們正絕望著說「我們的過犯罪惡在我們身上,我們必因此消滅,怎能存活呢?」時,神安慰說:祂不喜悅惡人死亡,更希望惡人回轉得存活(結三三10-11)。於是以賽亞書四十至五十五章描述波斯帝國毀滅巴比倫,選民從地中海不同徙置區回歸聖城(賽四四28-四五4、13,四九12),耶利米預言末後的日子,被擄去的歸回重建(耶三一8-13、23-28),並與神另立新約(耶三一33),而以西結書中的神藉平原骸骨復甦的異象(結三七1-10)與復興藍圖(結四十至四十八章),證明神守約施慈愛,至終成全祂召集百姓回歸、內在更新和重建的旨意(結十一17-18,三六24-28、33-36,三七11-14、24-28)。

另一方面,神的旨意有時隱晦不明,不僅選民會呼求質疑:「要等到何時」(詩六3,七四10,七九5,八十4,九四3)才得伸冤解答,而且如羅馬書一章提到神的真實榮耀變為偶像(羅一18-25)、邪淫逆性(羅一26-27)、惡毒詭詐、貪婪腐敗、爭競嫉恨(羅一28-32)等反倫常人道的罪惡,而三次使用「任憑」(羅一24、26、28),說明神對世上亂象靜默旁觀,一直到最後審判日子,善惡賞罰才見分曉。


 
合乎神的旨意的舊約屬靈化傾向

神與選民締定若干契約,包括以色列選民記號的割禮(創十七2-14)與安息日(出三一13-17),以及會幕殿所、獻祭、祭司、節期、潔淨禮、飲食規矩等繁瑣細節的宗教律例。王朝時期的先知,認知此等社會已成例行公事的聖殿崇拜,缺少了機動生命力,於是呼籲百姓不要以為出入聖殿朝拜就有一切的想法,而提醒改正行動作為,免得重蹈撒母耳時代約櫃被奪,神榮光離去的覆轍(耶七1-15)。

1. 聖殿至聖所內存有基路伯支撐的神的寶座(撒上四4;撒下六2;詩八十1),施恩座是祂腳凳的約櫃。它一向代表神的臨在,也是聖戰出征祭司扛抬著走在陣前,率領軍隊的元帥。然而百姓有將約櫃偶像化的傾向,因此耶利米提醒「不追想、不紀念、不製造物質的約櫃」(耶三16)。

2. 選民必行割禮,然而耶利米強調除掉心裡污穢的「自行割禮」(耶四4;參:羅二28-29),以西結先知則深知宗教形式化、制度化的危機,要求「內在更新」(結三六25-27)。

3. 以色列宗教大會或平時有必行的禁食慣例。然而選民只注意遵守這日子,作蘆葦般的垂頭狀,爐灰麻布上的「刻苦己心」,卻相互競爭、追求利益,刻薄待人。以賽亞於是提出如要得神的應允幫助、光明引導、心滿意足,便要進行有內在修養、熱心公益善行的「真正禁食」(賽五八3-11)。

4. 約珥先知以「一心歸向神,撕裂心腸而不是撕裂衣服」,指出禁食的精義(珥二12-13)。

5. 對於百姓於祭祀崇拜獻上律例規定的祭物,彌迦先知強調神要求的不是千千萬萬的脂油供物,而是「世人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的性格與行為(彌六1-8)。

6. 耶利米及以西結兩位先知預言,神在末後的日子,聖殿重建、信仰復興,神要將「約」寫在選民的心版上,取代出埃及時的石版(耶三一31-34;結三六26-31)。


 
合乎神的旨意的新約「屬靈崇拜」

聖殿毀滅前法利賽教門興起,「拉比猶太教」嗣後將經典詮釋與口傳教導編輯為《密需拿》與《他穆爾得》文籍,然而律法師的教導條規繁複苛板、形式僵化,成為猶太教門的重擔。保羅說肉體軟弱的人類,斷不能成全律法(羅七5、9-11,八3;加三10、21-22,五3),幸而耶穌基督肇始神國福音,解除律法的重擔,引進新約恩典與真理(約一14-18),使信主的人享受基督裡的自由與平安。

1. 主耶穌使傳統上的聖殿、會堂崇拜儀禮,施捨、禱告、禁食的三大敬虔行為,提升到有內在虔誠的屬靈面貌(太六1-18)。祂駁斥法利賽人與文士的「宗教形式主義」(太二三13-32),而強調「心靈」的革新、順服神公義慈愛的要求,以心靈與誠實敬拜天父(約四23-24),更重要的是以純正的內心動機,替代摩西律法的禁忌戒律(參:太五21-48)。耶穌走遍加利利,辛勞地投入傳道工作,祂走遍城鄉,進入猶太人宗教與社會活動的會堂,「宣講」天國福音,祂憐憫如同無牧人、流離失所的廣大群眾,伸出權能的手醫治病痛、扶持軟弱、安慰人心(太九35-38)。這是神所喜悅的捨己愛人之至極典範。

2. 保羅多次申論新約主基督的神國福音,如何優於舊約的律法規模:首先,屬地的「第一亞當」帶給世人罪、咒詛與死亡,而耶穌是從天上來、使人稱義、賜予生命的「第二亞當」(林前十五45-49)。其次,加拉太書第四章「亞伯拉罕有兩個兒子」的寓言(allegory),將律法與恩典、地上的錫安山與天上的耶路撒冷、屬肉與屬靈與真假信仰,作了清楚的對比(加四22-31)。再者,哥林多後書第三章提到新約屬靈職事如何比舊約的律法規模優越。舊約的石頭法版、條文字句和摩西臉上榮光與面帕,分別被寫在心上的活法版、生命精義和屬靈光輝來替代成全了(林後三3-18)。

主耶穌十字架的救恩,塗抹了有礙於人的律法上所寫的的「字據」(西二13-15),脫離了罪與死的律法(羅八2、10-11;林前十五43-44、55-57)。如此,基督徒藉著「生命之律」的聖靈(羅八3-4),以及活潑有功效的生命之道(約六63,十10;羅七6;來四12),崇拜充滿活力,靈命沛然湧流,正是當今神的旨意。


 
結論

保羅勉勵以弗所教會信徒作智慧人,謹慎行事,要愛惜光陰,明白主的旨意如何,需要被聖靈充滿,歌頌讚美主,奉主耶穌基督的名常常感謝父神(弗五15-20)。

歷代明白神的旨意的人,因信心與順服蒙神喜悅、祝福。神吩咐亞伯拉罕離開吾珥故鄉,往未知數的將來前行,他帶著他的氏族遵命進迦南,開始契約選民的歷史。他遵照神要他作完全人(創十七1),一生順服神,得到「耶和華以勒」的寶貴經驗(創二二1-18)。同樣,以撒在飢荒年代,聽從神「不可下埃及,要住在我指示的地方」的命令,以信心與順服把握住神的應許,努力耕耘,同年得到百倍收成(創二六1-12)。

當神的旨意有時顯得有詭譎反諷的「逆轉」特性時,即需要靜觀慎思、儆醒禱告和明智解決問題。耶穌的教訓:「在前的在後,在後的在前」(太十九30,二十16),提醒人們可能會如《伊索寓言》中自以為快速的兔子,因輕慢懶散而輸給步步為營的烏龜。信徒也可能像擁有律法知識和真理根基的猶太師傅(羅二17-24),卻違背神要他們作「外邦人之光」(賽四二6,四九9)的旨意,在神國福音上反被神丟棄。反觀初代教會或宣道史的傳教士、信徒,為神的的道以及耶穌的見證,遭受逼迫凌辱、酷刑死難(來十32-34,十一35-39;參:帖前二14;啟一9),保羅與同工們卻能靠主勇敢傳揚福音,雖受苦受難(林後十一23-31),主使他們「四面受敵,卻不被困住;心裡作難,卻不至失望;遭逼迫,卻不被丟棄;打倒了,卻不至死亡」(林後四8-10)。

許多信徒平時清心禱告,愛主、盡力作工,但是有的受誤解冤屈、被論斷排擠,有的身家事業遭遇打擊、困難重重,有的看到善人受苦、歹人當道,心中忿恨不平而質疑神何在、信主為何如此坎坷,事主何以如此辛苦?! 如此境遇勾勒出約伯記有關惡人亨通、義人受苦的道理主題,蘊藏著神更高遠更美妙的旨意。

義人約伯的苦難——家人財產盡失、全身奇癢爛瘡、煎熬痛苦,他對神怨尤抗詰,若干程度上反映今日信徒遇到磨練時所患的通病。以利戶智慧的語言(伯三十二-三十四章)合宜地指明:人的怨尤批判,在神的面前歸於無有(伯三三12-14),疾病或災難有時出於神的管教、引人遠離歧途。誠然,人們如果縱目壯闊山河,聽取人間美善故事,反求諸己,「直等到進入神的聖所」(詩七三17),思想神的恩典(詩七三1-16、22-27),察覺神最後會伸冤,而經過試煉過的信仰,畢竟是「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伯四二5-6),愛主事主甘甜的佳境。

總之,愛主的人因深刻認識神、明白神的旨意,而落拓豪爽,隨時隨地依靠祂都得祕訣(腓四11-13);一生在家庭、事業、信仰事上,盡力栽種耕耘,神必促成茁實成長(林前三6-9;可四26-29)。眾信徒在禱告、充實屬靈知識,成全神的旨意事上,成熟提升(來五12-14),終必如同保羅歡唱的凱歌:「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等著得公義冠冕的賞賜(提後四7-8)。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5/01/2023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