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0期2023年7月)
信仰社會:葡萄樹下:打敗歌利亞(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一個想要成為歌利亞的人,他是怎麼想的呢?

也許,他已經規劃好了,再過幾年就存足了錢,到時就可以退休,安心地過上舒舒服服的日子,不管是出國旅遊,還是國內休閒,愛怎麼過,就怎麼過,反正是閒雲野鶴、自由自在;所以,現在正是拚到暗無天日的階段,先跟主耶穌請個假,請祂多多包涵不能守安息日、晚上更不能參加聚會、靈恩會人到不了,但心意會到(靈恩會前教會有訪問,勉勵較少聚會的信徒能撥空來參加;信徒會說我知道了、我都會記在心裡……);這段時間也要跟家人說聲對不起,沒能盡到陪伴的責任,一切等退休就好了,只要再忍耐個幾年。

真的再幾年嗎?為什麼人敢這麼想?看來就是過去主的賜福,如今反倒成了洋洋得意的成功經驗,才讓人有恃無恐地認為,只需要再繼續幹個幾年,就可以大功告成了,現在只有心無旁騖,專心一意地拚下去就對了。

問題是,這樣的想法正確嗎?

若不是耶和華建造房屋,建造的人就枉然勞力;若不是耶和華看守城池,看守的人就枉然警醒(詩一二七1)。

過去的成功、成就,有人認為是主的建造與看守嗎?有,也許人們會說我都有奉獻喔,除了十分之一以外還有感恩奉獻,怎麼會是忽視主的建造與看守呢?況且,主是看人內心的,我只是身體沒有來到教會罷了!

這樣的說法正確嗎?

奉獻的確是對主感恩的表現,但如果對於奉獻是「投資」的心態,彷彿是基於商業般之考量:繼續奉獻,希望繼續享受賜福、能繼續獲利;或者是基於「避險」的概念,也是利益考量:花點錢買個保險,要不然主的賜福少了,或不繼續賜福,為了省下十分之一,豈不是因小失大了。

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因為聖經教導我們,什一奉獻是當納的,是基督徒的本分、是神的誡命、是人所輕慢不得的。

人豈可奪取神之物呢?你們竟奪取我的供物。你們卻說:「我們在何事上奪取祢的供物呢?」就是你們在當納的十分之一和當獻的供物上(瑪三8)。

奉獻的事是對神的,心靈和誠實自然是奉獻的基本態度,所以也不用私下問傳道,要怎麼計算奉獻金額才是正確的;這是人跟神的事,真想要問就問主吧!或者,也可以問問自己,從主得了多少的賞賜?對主的感恩有多少?或是對主的信心有多大?

既然不做什一奉獻是奪取神的物,那麼,不聚會崇拜神、不分擔教會的事工,何嘗不也是奪取神的時間、對神的事奉嗎?

無奈,竟有信徒自以為是地把聚會當演講看待,講究的是CP值,所以就認為小孩子聽不懂講道的內容,安息日聚會坐在會堂裡是「浪費時間」;領會者講的內容乏善可陳、沒有造就,不如在家收聽或收看「知名」、「有恩賜」的傳道或長執的影音檔,甚至是自己讀經、唱詩、禱告,都來得更好一點,實不想來到會堂浪費生命。

殊不知,聚會的目的是「崇拜神」、「禮拜神」,唱詩、講道及禱告都是崇拜中的一環。唱詩是頌讚神,講道是聆聽神的話語、造就人,禱告則是直接與神交通;講道的時間雖然比較長,但卻不是整個崇拜的全部,講道的內容即使沒有令每個與會者扎心、感動,仍不影響崇拜的目的,也不會損及記念安息聖日的意義。即便在舊約時代的獻祭、聆聽神所曉諭的話語等等與敬拜神相關的事,也絕不會把小孩子排除在外,理由正是因為他們不懂,所以得讓孩子參與、學習,這些「敬拜神的事」,才能代代相傳、延續下去。
至於,為什麼要到會堂聚會呢?理由很簡單,就跟為什麼「不來」聚會的理由是一樣的;因為不來聚會的理由是「人」,而需要來聚會的理由也是「因為人」。

其實,來聚會的理由應該是「為了神」、而不是「為了人」,因為來到會堂聚會的目的是為了「敬拜神」。然而,不想來聚會的理由卻是因為人:有人想利用聚會時間去賺錢、休閒,或做自己想做的事;有人是不喜歡某位傳道者或領會人的講道、看到了某位負責人、長執或弟兄姐妹就討厭,索性就不來了;教會裡總是七嘴八舌,讓我很受傷、軟弱,所以不想來了;或者我又不是不懂聖經,對真理的認識甚至比領會者更深入、更有體驗,自己在家裡面敬拜神就好了。

然而,剛好就是這些理由,你得要來教會。因為,教會是指全體信徒,基督是這個團體的頭,教會是基督的身體,每一個信徒相互之間的關係,就好像身上的肢體一樣。你因為愛神,所以你得來聚會,讓肢體得以親密、連結,藉由主讓全身聯絡合適,就能分工合作、彼此相助;這樣主的身體(教會)便可漸漸增長,並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6)。

人若說「我愛神」,卻恨他的弟兄,就是說謊話的;不愛他所看見的弟兄,就不能愛沒有看見的神(約壹四20)。

千萬別以為只要高舉神,我們就可以目中無人只有神;如果你目中真有神的話,那麼當知主為頭,每一個信徒都是耶穌的身體,他們都是你的肢體、是你的弟兄姐妹,你怎麼會討厭?又怎能討厭他們呢?還因此不願意進到主的團契裡頭來呢?聖經中保羅所提到的「在基督裡」(林後五17)、耶穌也說要「常在祂裡面」(約十五5),所指的就是這個含意,要我們不能疏離這個屬靈的家庭、不可停止聚會。

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5)。

雖然作者意在勸誡希伯來的信徒,不要放棄當前的聚會,而回到舊約猶太教的儀式下聚集;然而,對於現今的教會而言,其意義是一樣的。教會的功能絕不僅僅在於講道的內容,屬靈的意義才是我們要遵行的;信徒絕不該停止來到會堂的聚會,亦不能遠離這個屬靈的團契。

特別在臺灣的後防疫時期,政府已經緩解對宗教團體聚集的相關限制,會堂空間足以應付的教會,應該要積極地勉勵信徒,回到教堂來參加安息日等所有的聚會,不要讓一時的因應方式而成為常態,以免變成疏離教會的因素。

敬拜神是人的本分,沒有浪費時間的問題;聖經教導我們要分別為聖,要分別屬於(對於)神的,跟不屬於(不對於)神的,這是信仰的基礎與態度;其實,一旦讓拜神的事落入同世俗的事情來做比較,大概只剩下數字的多寡罷了,就只有從「划不划算」、「有沒有好處」的利益關係的角度來衡量了,這豈不正好落入了惡者的圈套!



勿培養下一代的歌利亞

從表面來看,歌利亞的各方面條件都很棒,真的很棒;試想,如果這個人是以色列的勇士,那該多好!只要選民能遵行神的誡命,得蒙神的眷顧,再加上這個奇才,豈不國泰民安,外族何敢來犯?所以歌利亞的問題在哪?

大衛問站在旁邊的人說:有人殺這非利士人,除掉以色列人的恥辱,怎樣待他呢?這未受割禮的非利士人是誰呢?竟敢向永生神的軍隊罵陣嗎?(撒上十七26)。

原來,歌利亞的問題在於他是個未受割禮的外邦人,他並不認識永生真神,用現在的角度看,就是信仰問題。

我們正在教導孩子學習世上的學問、培養各種能力,但我們卻不讓他來聚會、參加宗教教育,不讓他認識神,我們不正是在培養歌利亞嗎?

也許,你會說沒有這回事,我都已經讓孩子受洗了,怎會不讓他認識神呢?

試問,如果以色列民只要受過割禮的就能認識神、就能一生遵行律法,那麼,神何苦要再三地囑咐他們,得按部就班地做好宗教教育及家庭教育,而且是從小開始呢?(箴二二6;傳十二1)。

教會為何要花費大量的心思在孩子的宗教教育上,又要呼籲主內做家長的、做長輩的,都得要看重孩子參與的程度呢?因為,每星期的宗教教育課程時間很有限,根本無法抵得過孩子在學校、在朋友間受社會風氣的影響及誤導。

其實,對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才是重點,父母親才是教導孩子認識神、親近神的靈魂人物;但是有多少家庭裡能有完整又充實的宗教教育呢?有多少父母切實負起了對神所賜的產業的責任呢?如果父母親能擔負起在家庭裡宗教教育的責任不多,又要剝奪孩子來教會聚會、認識神的時間,你真的有把握孩子長大以後自然而然就會認識神、親近神嗎?

大衛雖然沒有歌利亞所有的條件與能力,但他卻擁有歌利亞所沒有的特質與眼光;聖經怎麼看待大衛的呢?

既廢了掃羅,就選立大衛作他們的王,又為他作見證說:「我尋得耶西的兒子大衛,他是合我心意的人,凡事要遵行我的旨意」(徒十三22)。

在整本聖經中,很少看見神對人的一生發出這樣的評語:「他是合我心意的人」。

大衛的品格正是他與眾不同之處,也是神肯定他、視為合祂心意的人之重點所在。面對敵人的威脅,大衛明白這場爭戰不是他的爭戰;從聖經記載,當時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時候,在曠野面對敵人的爭戰也不是比較人多人少(申二十1-4);所以,撒母耳記上清楚記載,當以色列國的所有人都定睛於非利士人的軍隊強大、歌利亞巨人的威嚇、周遭情勢強弱分明的困境時,大衛的品格及所養成的價值觀告訴他,應該定睛在耶和華真神的身上才對,因為大衛非常清楚是誰在掌權,他也知道是誰在指揮這場戰役;大衛知道自己是誰、自己是屬於誰的;我們光是從他與歌利亞的對話當中(撒上十七45-47),就可以知道他對於神的認識有多深。

大衛對非利士人說:「你來攻擊我,是靠著刀槍和銅戟;我來攻擊你,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就是你所怒罵帶領以色列軍隊的神」(撒上十七45)。

回想一下,當我們遇到困境時,第一時間所站出來面對問題的是心中的歌利亞?還是大衛呢?是學識與才能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困難、度過難關?還是合神心意的品格與信仰,能讓我們懂得如何倚靠神的能力在世上生活呢?

如果想清楚了,那麼請你(妳)倚靠主剛強壯膽、下定決心,用合神心意的大衛,來打倒居住在你內心的巨人歌利亞吧!

(全文完)
PDF 下載

作者: Day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