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0期2023年7月)
聖樂專欄:用靈歌唱,也要用悟性歌唱——從「林前十四15」談會眾詩頌(下)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五、會眾唱詩的意義與重要性

看過前述保羅對於追求恩賜以造就教會的主張後,我們可知用靈與用悟性歌唱,一是造就自己,一是造就眾人。以悟性歌唱,即所謂的詩歌唱頌,對會眾的信仰建立與屬靈成長多所裨益。當會眾聚集以口來歌頌神,是一種集體對神的宣告與讚美,獻上嘴唇的祭、宣告神的恩典、確認我們與神的關係,並且在唱頌的過程中,會眾彼此間也藉以互相見證與激勵。

會眾唱頌包括:感恩(Thanks-giving);讚美(Praise)、祈求(Prayer)、認罪(Confession)與哀求(Lament)、代禱(Intercession)等。聖詩學者陳羅以提到聖詩在基督徒生活的重要性,包括:對神——頌讚感恩;對人——見證宣揚;對己——自省激勵。誠如文首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15節所說,在使徒時代信徒的信仰與靈修生活中佔有重要的地位,如「……乃要被聖靈充滿。當用詩章、頌詞、靈歌、彼此對說,口唱心和地讚美主」(弗五18-19)。當中提到要讓聖靈充滿在信徒的生活中,以聖經道理、歌詞內容彼此分享與教導,這是「詩班」獻詩頌讚所不能、也無法代替的功能與果效。會眾唱詩的價值,在於讓群體參與歌頌時,能理解詩歌的內容、欣賞詩歌內涵,透過教導和鼓勵,更能得到靈魂的滋養、充實屬靈生活。

當音樂加入禮儀中(Music as Liturgy)用以敬拜神,會眾需要引導及教育,使其可以投入並參與。從聖經層面知曉詩歌中有神觀,要有神觀,詩歌內容就必須要有實質,而非虛浮的字詞;有了內容,又必須具備真理。從多位聖詩學者的研究中,可以歸納出聖詩對於會眾敬拜與靈修的重要性,包括:


1. 幫助我們敬拜神、使靈命成長

在許多文獻記載及學者論述中,我們可以找到聖詩對崇拜與靈修的重要:從前美國清教徒上教堂時,一手拿著《欽定本聖經》,另一手拿著《海灣聖詩集》(Bay PsalmBook)。他們聚會完畢後,這兩本書成為家庭及個人靈修材料。」(赫士德,《當代聖樂與崇拜》);此外,聖詩學者凱愛門(Edmond D. Keith)曾提到:「基督教有兩本書:聖經與聖詩。前者是神對人的啟示;後者是人對神的回應。」由此可知,聖詩和聖經一樣,同是基督徒禮拜和靈修的得力工具。而Bailey亦提到,「宗教改革家馬丁.路德留給德國人的,除了一本德文聖經之外,還有德文詩本,盼望藉著祂自己的話語,直接向德國人說話,德國人也可藉著詩歌,直接回應神。」

由此觀之,聖經為神對人的訓詞,及指示救恩的途徑,「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提後三16);聖詩則是人對神讚美的工具,並顯示對神救贖之感恩。讀經可讓人學習神的真理、知道如何過信仰生活;而唱聖詩則可幫助人來「頌揚神、瞭解真理,反映人在信仰生活中的見證」。聚會時若有唱詩作引導,人與神的交流就更能口唱心和,並且在彼此對唱中互相激勵。如:聚會講道時論述教義與真理,當會眾聽完道理時唱到敘述教義和真理的詩歌,就能讓大家再次作信仰告白;論到信心就可唱安慰人軟弱的詩歌,讓大家重新得力;講到奉獻身心,唱鼓勵決志的詩歌,就能挑旺會眾跟隨主的心志。

現今詩歌的內容已越來越多元,除了敬拜與讚美神、宣揚教義,也涵蓋了作詞作曲者自己的生命見證,因此會眾詩歌的題材包括感恩、祈求、教育、勉勵、奉獻、教會生活、信徒生活、社會關懷、節期時令等。這些不同內容的詩歌,都能在我們的信仰生活中提供各種功能與幫助。


2. 幫助我們記憶神的話和聖經真理

古今中外,許多聖詩歌詞內容均自聖經取材,此類型的「經文詩歌」能幫助信徒背誦經文,記憶學習神的道理。以前的聖詩作詞者常將聖經要道及教訓寫成詩歌,讓不識字的市井小民,便於記住信仰的真義;早期真耶穌教會傳福音時,亦常將聖經內容與信息放入詩歌中,以牧養信徒,傳播福音。因此,講道時若能搭配合適的詩歌作講道的回應,不僅能幫助會眾摘要信息重點,更能加深印象;一首詩歌的力量,有時往往勝過一篇講道。

在歌詞寫作技巧上,古典聖詩注重押韻、對仗和韻律,讓人容易背誦;從音樂旋律來說,令人印象深刻又好唱好記的旋律,可以幫助我們背誦歌詞。至於當代的創作詩歌,許多雖然並無注重押韻或韻律等規則,但配上動人的旋律,也能使人唱來琅琅上口,聽來餘音繞梁。


3. 幫助我們在主裡合一

當會眾在聚會崇拜中,一同開口唱詩歌頌時,就如同我們齊聲用相同的話語去讚美神、敬拜神,也用相同的話語來見證分享信仰,幫助我們聯成一體,激發會眾產生合一的心志。有時即使會眾來自不同地方,用不同語言歌唱,但因為所信的是同一個信仰,唱的是同一首詩、同一個旋律,同在基督耶穌裡心被恩感,大家生發出來的歌頌是合一的歸屬感。唱詩除了讓一同聚集敬拜的人們產生合一感,信眾也透過唱頌詩歌進入時空的廣闊領域,更深入了解神在各個世代的工作與旨意,用這些詩歌跟這些作者與聖徒們進行信仰的對話交流。

唱詩也能幫助教會復興,影響宗教運動,如馬丁.路德發起宗教改革後,他創作的許多詩歌在各地流傳,後續改教運動的跟隨者將這些詩歌傳唱吟頌,能更堅立他們的信念與心志、凝聚彼此的共識;英國衛理宗創始者衛斯理兄弟也創作了許多詩歌,注重聖詩在敬拜和教導上的功能,在發展英國的循道運動上有很大的推力與貢獻。


4. 幫助我們回應神、表達情感

每個人接受神訊息的方式與途徑都不太相同,有的人很能從講道的信息中得到造就感動;有的人透過閱讀聖經及相關書籍較能接受信息;有的人專注於禱告親近神,也有的人很容易從詩歌音樂中感受神、理解真理。因此,在聚會中,我們不必侷限只用單一方式來敬拜神,與神交流,只要心靈持守誠實,神喜悅我們用各樣方式來敬拜祂,而唱詩就是一種容易親近神的方式。詩歌歌詞可以挑旺人心、鼓舞情緒、激勵人與神面對面建立關係;有些詩歌以進行曲旋律寫作,唱起來格外有力、振奮人心;有些詩歌歌詞則具備深刻內涵,如同一篇好的禱告文,或充實的敬拜讚美內容,幫助我們唱出不曾想過,或不知如何向神開口的情感。


5. 幫助我們傳福音

許多福音詩歌的作詞者,都會把自身信仰的經歷寫成歌詞,述說他們承受救恩的故事。當音樂搭配著感人的歌詞,格外有感染人心的力量。許多國內外知名的佈道家和佈道團體,如:美國的慕迪(Dwight L. Moody)、葛福臨(Franklin Graham),「臺灣救世傳播協會」所屬的天韻詩班等,都常以音樂詩歌來佈道,並領導會眾唱詩。有許多慕道者就是在這樣集體頌讚的場合中,因詩歌大得造就和感動,之後開始查考信仰,並有認罪悔改的力量,也得主賞賜寶貴的聖靈,使他最後受洗歸入主名。

真耶穌教會在辦理福音活動時也很重視詩頌,比如:葡萄園、生命教育營隊、醫宣義診或海外華語研習營隊,都會藉由詩歌歡唱分享,將活動主軸與傳福音結合,使參與的慕道朋友們不知不覺在詩歌中也感染了從神來的愛與盼望。當詩歌信息進入心中,旋律與歌詞能琅琅上口之時,自然而然,神的道也在其心中生發作用,扎根成長。



六、結語

在前面幾段中,我們已討論為何要以詩歌來讚美神,以及從哥林多前書第十四章15節看用靈與用悟性禱告和歌唱,皆是為求建立我們與神的緊密關係,為求造就教會眾人。進一步來思考會眾詩頌的意義,為何其在現今教會聚會崇拜中常流於形式化,甚至會前唱詩成為等待崇拜聚會開始前的「串場」或「暖身活動」?實是因為許多人不明白用詩歌讚美神的真意與重要性。會眾詩頌不只是我們傳統認知的「讚美神」:在會前會後以悠揚的旋律和有意義的歌詞獻給神為祭、引導大家進入崇拜與聚會的情境、振奮撫慰人心……,更進一步來說,以詩歌讚美神的積極意義應是:「耶和華是我們的詩歌、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拯救」(出十五2)。信息與講道內容同樣是見證分享神的道,同樣為著滋養信徒靈命、同樣是我們回應神的啟示與呼召的方式。

當我們真正有神的靈、有神的生命住在心中,雖不一定有能力與口才將這生命之道講出來,但我們能藉由神所創造的音樂傳揚分享,藉著會眾詩頌彼此交通感染。到那時,唱頌不再單因禮儀而唱,傳講不再單因禮儀而說,神的道在我們裡面成了詩歌、力量與拯救,神的道成為每個人都能「行」出來的信仰,會眾在神面前用清潔的言語禱告、感謝、歌頌神(番三9)。這樣的口唱心和、同心合意的頌讚榮耀神,必蒙神悅納,也得以互相造就。

(全文完)



參考資料:
1. 維基百科。
2. 凱愛門(Edmond D. Keith)著,蕭維元譯,《基督教聖詩概說》(Christian Hymnody)。香港:浸信會出版部,1967。
3. 鄭翰龍,《更美的事奉》,臺北:榮光,1985。
4. 陳羅以,《基督教聖詩概覽》。
5. 赫士德(Donald P. Hustad),《當代聖樂與崇拜》(Jubilate II: Church Music in Worship and Renewal), Carol Stream, IL: Hope Publishing Co. , 1993。
6. Albert E. Bailey, The Gospel in Hymns, Charles Scribner's Sons; Reprint Edition edition(1950)。
7. Harry Eskew, Hugh T. McElrath Genevox, Sing With Understanding: An Introduction to Christian Hymnology;2nd Rv&Enl edition:December, 1995。
8. D.a. Carson, 《聖靈的大能》,美國麥種,2005。
9. 克雷格‧布魯姆柏格,《哥林多前書》,國際聖經協會,2002。
10. 陳濟民,《十架牧養學》,校園出版社,2009。
11. 蔡梅曦,《哥林多前書釋義》,棕樹文教基金會, 2002。
PDF 下載

作者: 方顗茹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