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1期2023年8月)
主題特寫:向耶穌學節制

聖靈所結的果子一共有九個特質(加五22-23),代表一位基督徒接受真理引導及聖靈更新後,持續在生活中表現出的屬靈美德,是良善、公義、誠實,是神所喜悅的,也可說是光明子女行事為人的指標(弗五8-10),如主說:「憑著所結的果子,就可以認出他們來」(太七20)。


 
一、何為節制?

關於「節制(G1466 ἐγκράτεια,名詞)」,中文有「控制、適度」之意,與其反義者為「縱恣、過度」。在聖經所使用的希臘文裡,此詞源於形容詞「自持的(G1468 ἐγκρατής)」(多一8),由「在、入(ἐν)」與「權力(κράτος)」兩字組成,似有「一個人能在某事情上,能如賦權般自主克制,掌控行為自主權,而非被慾望與情緒等內在因子掌控行為自主權,無法自已」的意味。簡而言之,「節制」就是一個人的「自我控制」能力。

保羅在他的書信中曾談及節制在信仰上的重要性。他提醒鰥寡的信徒若不打算再嫁娶,那就應當自己「禁止」(G1467 ἐγκρατεύομαι,動詞),以免慾火攻心(林前七9),亦以運動員在場上較力爭勝,形容追求信仰的過程當像運動員一樣,在許多事情上有所節制,才能得著那不能壞的冠冕(林前九25)。又以曠野中的以色列百姓作殷鑑,提醒在雲裡海裡受洗歸了摩西、吃了一樣的靈食、飲了一樣的靈水的選民,卻多半在曠野倒斃,乃因貪戀惡事,失去節制(林前十1-11)。「節制」的教導在以上經文皆使用在禁戒肉體情慾的情境,可見節制在信仰上指涉的,多半是人在肉體情慾上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故,節制自然是不可忽視的靈修課題。

然而,有時節制並非心裡想著「不要做!」就可以做到的,因為人帶著軟弱的肉體,總有力有未逮的時候。耶穌能體恤我們的軟弱(來四15),但與我們一樣肉體的耶穌在受魔鬼試探的過程中(太四1-11),似乎可以完全不假思索、直覺並正確地對魔鬼的引誘做出反應,絲毫未受誘引與煽動而勝過了試探。從祂這樣的自我管理與控制,告訴我們在付諸節制的行動之前,是有一些前提的。

 
二、節制的前提

1. 有分辨的智慧

現今的世界鼓勵人們多多展現自己,證明自己的能耐,但身為基督徒的我們應當注意,這樣的價值觀容易讓人迷失在自我的放縱之中。魔鬼對耶穌的第一次試探,是以話語刺激耶穌「若是神的兒子」,應有能力吩咐將地上的石頭變作食物。魔鬼試著以「若不照做,就不是神的兒子」的邏輯套牢耶穌的思考與行動。同樣的,魔鬼第二次仍用相似的方式試探耶穌,要祂從殿頂跳下以證明自己是神的兒子。這是一個快速證明自己,又或者可滿足自己的時刻——只要祂願意的話,豈會難成?此時初出傳道又肉體飢餓許久的耶穌,並沒有以證明與滿足自己為首要考量,反倒跳脫魔鬼的邏輯陷阱與誘引。祂從屬靈的角度看人生命真正能賴以維持的關鍵,是神的話語而非物質的食物;祂也知道神的話語適當合宜的運用時機,不將神的應許變作試探神的因由;另外,祂的工作也有時間性的進程,並不急於在此時證明自己。總而言之,耶穌並不躁進,也不濫用自己神子的身分與權力證明自己,或滿足自己的需要;面對試探時,祂不以肉體需要的角度思考,而是以神的話為判斷標準,此即「分辨的智慧」。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處。凡事我都可行,但無論哪一件,我總不受它的轄制」(林前六12)。要知道我們可以行的一切事其實並不都是有益的。我們需要思考的是,行與不行有時並非「能不能」的能力問題,而是行了之後的後果與影響。保羅勉勵聖徒擁有蒙召的寶貴身分,是在主裡得了自由,但並不能因此讓這份自由成為放縱情慾(滿足自己)的機會(加五13)。因此在節制之前,我們都需要有分辨的智慧,能在行之前,知道行之後所產生的「不益之處」;擁有分辨的智慧幫助我們釐清自己的身分、準確地認識真理、判斷行動的適當時機,乃至於看清各種試探、誘惑背後都有魔鬼的詭計。


2. 有正確的價值觀

魔鬼帶著耶穌上到高山上,將世上萬國與榮華都指給祂看,狂妄地說要把這一切都賜給祂,只要耶穌俯伏下拜。耶穌要建立的並非屬世的國度(約十八36),而與世俗為友的就是與神為敵,若賺得全世界卻賠上生命,是無益處的(雅四4;太十六26)。魔鬼試圖用世界的價值觀誘引耶穌是無效的,因耶穌以屬靈正確的價值觀應對。因此,當我們對真理有充分且正確認識時,能幫助我們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再者,節制並非一定代表「不做什麼」,有時反而是積極地「做些什麼」。綜觀面對魔鬼的三段試探時,主都以神的話語回應,因神的話本身就帶著能力與權柄。耶穌在傳道時,也曾遇到眾人強逼祂作王(約六15),但耶穌選擇「獨自退到山上」,除了「祂的時候還沒到」(約七6-8)以外,主也清楚知道「作世上的王」是人的價值觀,而祂並非為此成肉身到世界。故面對眾人強逼的情況,祂主動地離開現場,克制這種不必要的虛榮心,也避免自己陷入當中。

神的話語是帶著權柄與能力的,當我們軟弱時,神的話也會給我們離開誘惑的力量與勇氣。人的行動受到思考的影響,當神的話語成為我們思考的主軸時,我們在行動上的選擇自然也會有信心順著神的話而行。因此經云:「無論哪一件,總不受轄制」(林前六12),乃因人已先順服了神的話而獲得正確的價值觀,能知有所行與有所不行;若我們可以管理、克制自己,就不會對惡「不得不行」,受惡的轄制,被慾望牽著鼻子走,失去了恩典中的自由(自主性),淪為慾望之奴。


3. 有來自聖靈的力量

「耶穌被聖靈充滿……,聖靈將祂引到曠野,四十天受魔鬼的試探」(路四1)。原來,耶穌在受魔鬼試探前被聖靈所充滿。有句話說:「知識就是力量」;若從信仰角度來看,對真理的認識程度,就是我們在面對試探誘惑時的取捨能力,但在這取捨之間,我們時常需要聖靈幫助,賜屬靈力量作正確的選擇,甚至能夠「選擇節制」,也是一種節制的能力。因此聖經這樣提醒,我們倘若能順著聖靈而行,就不順從肉體放縱情慾了(加五16)。慾望跟聖靈是互相敵對的,而面對需要節制的情況,我們是先選擇滿足慾望,還是順從聖靈引導呢?「不要醉酒,要被聖靈充滿」(弗五18),慾望的滿盈如同在屬靈方面醉了,使我們不能作所願意作,無自主的行為能力,但被聖靈充滿的人,可以更加容易順從聖靈引導,幫助我們克制自己節制不放縱,勝過這場與情慾間的拔河比賽。


 
三、行好事也當有所節制

經云:「不要行義過分」(傳七16)。面對惡慾要有所節制,但在行義方面其實也當有節制。行義本是神喜悅的事情,但過分地行義卻容易讓人陷入「眾人皆醉我獨醒」的心態,欲藉行義以凸顯自己與眾不同、超越他人,最後動機錯誤,行義成了滿足自己心理慾望的途徑,也非神所悅。

除了從魔鬼試探耶穌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節制來自肉體的情慾以外,耶穌其他的事蹟也可讓我們有所學習。耶穌勤奮地工作,曾被親屬評論是癲狂了,但祂連飯也顧不得吃地講道,此乃因為牧人看到群羊飢餓,將餵飽羊群放在第一優先(可三20-21)。在情況許可下,耶穌也知道要「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可六31-32),也不忘「到曠野去禱告」的靈修工夫(路五15-16),這提醒我們事奉要投入熱切以外,也當考量自身狀況與屬靈面的成長,有所節制。耶穌行經家鄉時,眾人訝異「木匠的兒子」竟有如此的智慧和異能;然而,主在那裡卻沒有受到愛護,反倒被鄉親厭棄,因為他們只是「希奇」並非相信。見到他們的不信,主並沒有多多大行異能,試圖「扭轉」鄉親的信心,反因他們不信就不在那裡多行異能了(太十三54-58)。這提醒我們應盡力宣道、撒出福音種子,但也需要評估當下對方的接受度,若不願接受也無需強迫或急於一時。


 
結語

基督徒的信仰歷程中,時常面臨作選擇的時機,「節制」就是作出正確又合神心意的抉擇之能力。在啟示錄中神曾向七教會說到「得勝的賞賜」,欲得勝就勢必在兩者間作出選擇、與之抗衡,而得勝之後的賞賜卻是極寶貴無比的(啟二7、11、17、26,三5、12、21)。祈願真神加添眾人靈力,從耶穌身上學習節制,從聖靈得著能力,得勝有餘,同得賞賜。
PDF 下載

作者: 忻慬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23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