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好久不見,真開心又可以聚在一起吃飯、聊天。彷彿回到了大學的團契生活,可以無拘無束地分享、無憂無慮地大笑,除了你問的那一句:「現在好嗎?」
三年前我結婚了,可惜辦在週六,沒能邀請大家參加。我的配偶活潑風趣、氣質翩翩、溫文儒雅又體貼大方。婚後我與家人們也都相處融洽、進退有度。事實上,這可說是人人稱羨的婚姻,除了,他不是基督徒。
還記得以前我們最熱衷討論「一定要主內聯婚」嗎?你堅決地說「當然,這是唯一正確的答案。」而我則以各種實例表達不認同,最後總是不了了之,誰也無法說服對方。但現在我要告訴你,如果人生有「Reset」鍵,我應該會有不同的想法。
婚前,我向配偶及其家人,表明我的宗教信仰,並明確地說明生活中不可參與任何與祭拜有關的事物,他們都表示尊重。婚後也確實如此,我們過著一國兩制、相安無事的生活。舉凡遇到祭拜的事情,我都能在一旁等待。外出旅遊,到廟宇拜財神,我在車上等;長輩過世,一連數天的治喪禮節,我在戶外等;新公司開幕,祭拜土地公,我在旁邊等。我成了家族裡口耳相傳,那位「恪守教規」的基督徒。吃著唯一一份特別準備的沒拜過菜餚,我既無法完全融入這個家,也不確定自己是否還像基督徒。我很迷惘,懷疑自己到底是誰?
我曾一連三週邀請配偶到教會參加安息日。從安息日聚會、愛餐時間到泡茶團契,他都表現得落落大方,和每個人也都相處愉快。我心喜地認為「有愛便無礙」,藉著婚姻讓另一個人認識信仰,並不困難。但當我正準備邀請他下一週再到教會聚會時,他對我說:「親愛的,謝謝你帶我融入你的社交圈,把我介紹給妳的朋友們,這次換我鄭重的向你介紹我的摯友。」我驚覺,原來我心中的「教會」只是他口中的「社交圈」,我該怎麼向他說明這兩者既不相同卻又重疊的奇妙之處呢?之後再邀約他到教會,成功率驟減。連同我自己的聚會次數也每況愈下。
其實我是很自由的,家人不曾阻擋我到教會守安息,每每收拾妥當準備出發,配偶會貼心的提醒我不要太晚回家。是啊,「不要太晚回家」,所以聚會後和同靈喝杯茶、打個招呼,便趕回家。雖沒有催促的電話,回家也沒有惡言相向的回應,但怎麼自己就是無法好好享受這個「安息」?是愧疚感吧!答應配偶要一起看的電影快要下檔了,親子民宿終於搶到週六入住的名額了;難得的家庭日,應該是全家人要一起出遊、培養感情的時候,卻因為我要去教會而一改再改。久而久之,教會與家庭成了對立面;放在天秤兩端,再也無法達到平衡。有時候我真羨慕一家人可以齊聚在教會聚會、做聖工,守安息、享安息的美好畫面。
對了,你還記得我們以前在詩班的時候,最喜歡視譜清唱嗎?一部唱完唱二部,甚至連鋼琴伴奏譜也可以哼唱一輪,而且新譜剛拿到手,大家竟然也能分部合聲。我還記得最難的部分是整首詩的第一拍,大家要聚精會神地看著指揮,屏氣凝神,然後下拍開啟優美的旋律,偶爾的搶拍放炮引來眾人哄堂大笑,一起練詩的感覺真好。我最後一次參與獻詩是在戶外詩歌佈道會;一首「耶穌領我」讓我們深受感動,相信歌聲能達到天庭,討主喜悅。以前我就知道自己有副好歌喉,所以直到現在我還在唱。在家族聚餐高歌一曲,在公司活動炒熱氣氛,甚至還有幾次在比賽中得獎,只可惜沒能再用歌聲讚美主。
這次相聚,你自嘲著說:婚前還會和交往對象邀約每天禱告10分鐘,結婚後,反而鬆懈了。便勉勵自己應該要再重新培養禱告的習慣,然後也關心我的禱告生活。從小在教會接受完整的宗教教育,我當然知道禱告的重要性;只是我現在很軟弱,準確的說是很虛弱。同住一個屋簷下的配偶不是相同信仰,我很難自在地在他面前專心禱告。偶爾獨自在房間裡禱告,也要耳聽八方,注意有沒有逐步接近的腳步聲。他來過教會,知道我是在靈言禱告,只是不習慣我禱告的樣子,更別說禱告中流淚或較為激動的時候,他手足無措,我也很尷尬。漸漸地,減少在家禱告的次數,我改成搭車時禱告、走路時禱告,不過這都不能和跪著禱告時的專心相比。說個題外話,以前長輩以「膝蓋功夫」來勉勵我們多禱告,我心中總嘲笑這形容很老土,現在看來能跪著禱告真是一種幸福。禱告是靈命的呼吸,當生活中少了禱告、讀經和靈修,便感覺靈命越來越瘦弱、輕薄,甚至有快要窒息的感覺。不過最近我得到一個妙方,只要讓自己忙碌,刻意地忽視聖靈在心底深處的微弱呼聲,就不會感覺痛苦了。不過你每天都能和家人一起禱告,應該不需要學這方法吧!
夫妻相處難免有摩擦,唯一一次的爭執是發生在孩子生病時。那次孩子病得很重,住院好幾天,心急如焚的我第一時間請教會幫忙代禱,你們二話不說透過電話陪我禱告。他的家人聽到孩子住院,連忙從老家趕來,還帶來廟裡祈求的平安符掛在病床前。看到這個真神憎惡之物,我據理力爭,動手就要拆除,卻被制止;他說:「我們尊重妳的信仰,為什麼妳不能同樣地尊重我們呢?妳求妳的主醫治,我求我的神保佑,既不衝突又可得到雙倍照顧,不好嗎?」這番言論鏗鏘有力,讓我啞口無言,想反駁卻找不到隻字片語。看著孩子在病床上被「中西合併」的宗教保護,我不禁納悶,是不是真的做錯了!
生活中因為信仰而產生的矛盾真的很多,有些是從未想過的!例如:家人幫我點光明燈、以我的名字捐香油錢;今天我帶小孩去教會,隔天他們帶去廟裡;我奉獻建堂基金、他組織廟宇擴建;我今天講耶穌的故事,他明天介紹釋迦摩尼。別說小孩混亂,有時候連我都喊錯名稱。可預想未來小孩勢必會面臨參加少特班還是禪修班的抉擇;教會的宗教教育課程大概也無法上得完整。細思極恐,走一步算一步吧!
我的家庭真可愛,我的配偶也很優質,我們可以品酒論時事,只是不能談見證、談聖經、談盼望;我們可以環遊世界,足跡遍及五大洲,只是不能踏足教會,一起服事、奉獻、承受恩典;我們可以嚐盡米其林餐廳,只是不能一起領聖餐。撇開信仰不談,我過得還不錯。
從前有位嫁給未信者的阿姨曾語重心長地對我們說:「嫁娶主內的乞丐都強過嫁娶未信者的富翁。」如今我深深感覺,她說得一點兒也沒錯。
親愛的朋友,我有個不情之請。請在社交平臺上多分享一些你們事奉、訪問教會、團契的照片。讓我這漸漸遷移帳篷的邊緣人,可以透過照片找回一絲絲從前在教會裡的感動,默默地提醒自己「我是基督徒」。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