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58期2024年3月)
信仰社會:青春活仰力:當愛缺氧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老師,柔的手上有割痕,她說昨晚拿美工刀自己割的。」柔的好友蓁著急地向班導師報告。

「平常看她也還算開朗,怎麼突然傷害自己?」導師不解地問道。

「她之前就一直有說想死,我跟她說不要有負面思考,一直勸她別說那樣的話,但她還是傷害自己了。我有跟她說如果她做了什麼傻事,我一定會跟妳說。」蓁一向富有正義感,又很重視朋友,同時也擔心有個萬一,因此一早看到導師就趕緊報告。

「她什麼時候開始說自己想死的?最近有發生什麼讓她不愉快的事嗎?」導師心想:可能需要通知輔導室,於是多問了些細節。

「沒有,她什麼都不肯告訴我。老師,妳打算怎麼做?我怕她開始自傷後會再有下次,我不敢想像後果。」蓁語帶焦慮地說。

「蓁,謝謝妳第一時間告訴我這件事,老師會私下先和柔談看看,同時也會轉達輔導老師,讓她們提供專業的協助。朝會時間到了,妳先去集合吧!」走向操場,班導師找到安靜坐在前排的柔,輕聲喚她到後方樹旁聊聊近況。

「柔,能告訴老師妳手上的傷是怎麼回事嗎?」老師順勢提起柔的左側外套,露出的左手背上明顯可見約十幾道割痕。

「昨天晚上割的。」柔拉長了外套,試圖遮住傷痕。

「發生什麼事了?」老師看著柔,低聲詢問。

「沒什麼。」柔搖搖頭,欲言又止。

「老師想知道是誰會讓妳這樣難過,也希望能幫得上忙。是隔壁班的男生嗎?還是其他人?」導師突然想起,之前有聽說柔喜歡隔壁班的男孩,心想:或許這件事與感情有關?。

「不是,是家裡的事。」柔仍然不願意直說。

「家裡發生什麼狀況了?讓妳心情這麼不好。」老師想了解讓孩子選擇自傷的主因。

「不管發生什麼,弟弟妹妹總是把錯推給我,我是那個會被罵的人。」柔委屈地說。

「老師能跟妳媽媽聊嗎?讓她知道妳升上國中後也有自己的壓力,不管是課業又或者適應新環境,都需要時間。站在同樣是母親的角度,跟她談一下就好。」柔低頭不語,但這件事情導師已經選擇和柔的母親溝通,並轉達輔導室老師。

和柔的母親談過話之後,導師得知柔的妹妹才大班,弟弟則是小班的年紀。可以想見,媽媽下班後,要照顧兩個小小孩和忙家務事,已經十分疲累。當導師告知她有關柔的事情時,柔的媽媽告訴導師:「我有看到她的傷,也有問過她。因為柔放學到家時,家裡沒有人,要等到六點多,爸爸才會到家,但這時爸爸需要先補眠也怕吵,所以之前是讓她先到阿公阿嬤家待著。前些日子,阿公打電話來說柔在他那裡很不認真,沒什麼在看書,就唸了幾句,柔不服氣回嘴。我猜她大概不太開心吧?曾說她不愛去阿公阿嬤家。」手機那頭的媽媽娓娓訴說著。

「媽媽要上班又要照顧一家人,真的很不容易。柔在班上成績的確偏中後,她自己也提過班上同學成績都很好,讓她有些壓力。加上弟弟、妹妹分散了媽媽的注意力,雖然她國中了,但也還是個孩子,需要被關心、肯定與鼓勵。在學校得不到成就感,在家裡得不到關愛,難怪她出現不尋常的自殘行為。」

「嗯,我再跟她聊聊看。」媽媽沉默了一會。

「希望媽媽多給她一些鼓勵,學習的路很漫長,趁她國中還住在家裡,關心得到,多跟她聊;日後,若考到外縣市,可能就會減少或失去維繫親情的機會。弟弟、妹妹有時也許會因為怕被大人責罰,就直接將錯推到姐姐身上。身為大人的我們,若能先穩住自己的情緒,心平氣和地釐清事情經過,就事論事而不將責任全放在姐姐身上,相信她會比較願意接受,也不至於覺得家人不愛她。」

「嗯,我會再跟柔聊聊。」媽媽簡短回答。

「您帶三個孩子,負擔實在滿大的。國中的考試較多,如果可以,安排一個安靜學習的環境,讓她專心念書。如果她能專心在課業上,您也會較有餘力照顧弟弟、妹妹。今天已先幫她預約輔導老師,然而輔導老師提到近來拿刀割手的案件有增加,輔導室業務繁忙,幫柔安排的諮商時間在下週三上午。接下來有三天假期,再麻煩您多關心一下她。」導師心底企盼週末連假不要發生任何意外,也為班上每個孩子的身心平安祈禱。

收假後,輔導室老師跟柔談了一節課,接著聯繫導師:「柔在輔導過程中大哭了一場,這樣也好,有個宣洩的管道總是好的,但我可能需要和媽媽聊一下」。

「怎麼了嗎?」導師反問。

「柔說媽媽那天跟她說:『妳可以不要再割手了嗎?』」輔導老師說明。

「怎麼會?這樣說也太直接了吧!」導師對這樣的處理方式有些驚訝。

「嗯,其實小孩要的很簡單,就是多一些關愛而已。」

「對,但會不會媽媽也需要知道一些和孩子溝通的技巧?畢竟柔是她的第一個小孩,較缺乏經驗也是有可能,雖然對孩子有愛,但不知如何表達較好?」導師猜想柔的媽媽相對年輕,而我們在教育過程中,似乎較少學到並有足夠的機會練習如何「表情達意」。與輔導老師溝通後,決定讓柔的媽媽和輔導老師互加 LINE,期待能在教養的路上多些共識,盡早幫助柔走出心理的陰霾。

許多長輩或許覺得現代孩子較「脆弱」、「敏感」、「抗壓性低」,認為他們遇到的不過就是「小事」,會說:「啊想當年,我們怎樣……,也沒有像他們那樣……」,而無法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與言行,甚至不當一回事;實際上,社會環境變化劇烈,各方面都比過去更競爭,很多時候努力也未必得到相應的結果。有時連大人都感受得到生活壓力沉重得多,何況處在同一社會環境下的孩子呢?而且,不同時代遇到的困境,也不適合相提並論。

對孩子而言,大人眼中的小事,可能已是他生活中很大的事件,就如:父母是否偏愛其他手足,同儕是否排擠或不願接納,學業成績是否理想等,都是能左右孩子生活品質與身心健康的「大事」,切不可輕忽其可能帶來的「殺傷力」。

像柔這樣的孩子愈來愈多,校園中自傷或傷人的事件都真實上演著。問題的根源往往是心理上的:缺乏關愛,或有愛但「缺氧」。缺氧的愛,就如:只溺愛沒有教導,噓寒問暖但面對孩子的提問敷衍回應,將碎念當作關心卻忽略孩子感受,更甚者只有批評、謾罵,而沒有傾聽、接納、肯定並欣賞過自家的孩子。

常有人說:「別人的孩子總是不會讓人失望」,但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他的長才或劣勢。再乖巧的孩子也有崩潰的時候,而學業成績不佳的孩子,也應多給予些鼓勵,用心栽培他在其他方面的優勢,如:廚藝、美感、音樂、舞蹈、運動專長、創意設計等才能,或看到他們擅長照顧別人的那份體貼,發現他懂得合宜的應對進退等,適時予以肯定和欣賞。當孩子對自己有了自信,其他部分也會隨之漸漸進步,至少不會因為得不到關愛而走偏了。

父母如何引導孩子並適時、適性地調整教育的方式,同時保有自身精神與體力上的餘裕,至為關鍵卻也是最難上手之處。教養過程中,難的就是「個別化」,依據每個孩子的個別狀況「量身打造」,且隨時都保有彈性與願意調整的狀態,這樣的教養相對「理想」卻十分耗費心神。

在國中任教多年的我,對於國中生的狀態相對熟悉,但當教養自己年幼的孩子,就需要調整為小孩能懂的話語並適度「降低標準」(年紀不同、標準不同)。自家兩個孩子的個性與學習狀態截然不同:大的步調舒緩、寬容和善;小的步調敏捷、自我要求高。動作慢的,肯定他已經會的部分,多給一些時間;性情急的,稍不順心容易受挫,要穩定他的情緒,肯定他的努力(狀態有別、對待也需要調整)。

讓孩子依自身的優勢循序發展,降低先天不足之處的影響,按照個別需求「量力」提供資源與協助(每個家庭能給予的不同),但給予機會獨力完成(用練習培養其自身能力,而非幫他們把事情全都做完)。無法一次到位是正常的,應鼓勵其多練習幾次;即使做不好,父母仍能「欣賞」、「肯定」他的努力與進步,絕不去嘲笑或諷刺孩子(「激將法」用得不好,也會導致親子關係破裂),使他們失了志氣(西三21)。

聖經教導我們:

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二6)。

要照著主的教訓和警戒養育他們(弗六4)。

神的話就是生命(約六63)。

一份「有氧」的愛,除了愛得「恰到好處」,讓人得以在愛中自在「呼吸」,更需要注入信仰的活力,讓孩子時刻與主密相契,擁有一顆懂得倚靠神的純然信心。

一份「有信仰的愛」,是活潑有生命力的,父母每日陪伴孩子讀經禱告,時常分享家族的信仰體會與見證,引導孩子體驗神的同在與奇妙作為,在信仰傳承的過程中,全家都得以享受主恩滿溢之福分,而這遠比獲得世上任何成就更值得父母歡欣:「我聽見我的兒女們按真理而行,我的喜樂就沒有比這個大的」(約參4)。
PDF 下載

作者: Dei grati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24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