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路加福音十章25-37節,記載著耶穌和一位律法師,談論「誰是鄰舍」的問題。雖然律法師是帶著試探來的,但耶穌依然用非常正面積極的闡述,更舉了好撒瑪利亞人的比喻,來說明什麼才是源自於神真正的愛。不是固守傳統觀念及冰冷的條文,而是看見人真正及時的需要,就給予幫助。這種自然流露的愛,才是真正屬靈的生命。
律法師是猶太社會的上流階級,不但精通摩西五經,還熟悉神的律法及傳統禮俗的規範,就像是我們現今的傳道、長執或一些對聖經有深入研究的信徒,在道理也都有相當的認識。當律法師問耶穌說,自己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沒有正面回答,反而要律法師自己作答:「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這個認知非常正確,耶穌更肯定說:「你這樣行,就必得永生。」
律法師雖然知道,卻還是有很多的「但是」,他拋出挑戰性的疑問:「誰才是我的鄰舍?」也就是誰才值得我慷慨相助呢?耶穌的時代,猶太人仍然把「鄰舍」限縮在自己的族群裡,他們心目中認為「非猶太人」的並非是「鄰舍」。換句話說,外邦人並不被他們認定是鄰舍。只可惜,在律法師眼中的耶穌只是人的身分,他還不認識耶穌就是彌賽亞救世主。
試問,在我們心中的鄰舍,是誰?是否也有帶著條件?
聖經中看鄰舍
箴言二十七章10節:你遭難的日子,不要上弟兄的家去;相近的鄰舍強如遠方的弟兄。正是遠親不如近鄰的寫照,既然這麼重要,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來看待鄰舍?
信仰從來就不是捨近求遠的事,若是你看待主耶穌是高高在上,且遙不可及的神,那真的離你很遠;若是你把主耶穌放在心裡,祂與你同行,就很親近。
羅馬書十五章2節:我們各人務要叫鄰舍喜悅,使他得益處,建立德行。這是積極的思維。想想,若是我們生活周遭都圍繞在喜悅的氛圍之中,會不會覺得天國就在生活中。
箴言十四章21節:藐視鄰舍的,這人有罪;憐憫貧窮的,這人有福。為什麼會藐視鄰舍?簡單說,他有遠不如你的,也就是說用自己驕傲的眼界來評論鄰舍,例如:宗教信仰、社經地位、生活習慣、穿著、品味等。其實只要你去對照這些條件遠比你傑出的人,就會覺得有什麼好看不起人的,該珍惜的,就是把自己所擁有的,發揮最好的效用。不要把藐視的行為後果攬罪上身,而是用憐憫的心去迎向祝福。
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
每個相信主耶穌的人,終極目標就是要進天國,享受永遠的福樂。其實答案我們都知道,就是愛神、愛人,但是要做到又談何容易?帶著肉體的我們,總是有太多的軟弱,不管是心靈多麼願意盡心盡力去付出,但可能因一個事件、一句話,一個情緒上來,我們就無法徹底實行了。
好好去審視自己內心深處,真正擁有的價值是什麼,是看重眼前的今生?還是真正去追求永生的盼望?
愛鄰舍如同自己
你愛自己嗎?我相信每個人都愛自己,也愛自己的家人和屬於自己的一切,關鍵在於鄰舍是否屬於自己的一切?也就是你要把自己愛的範圍畫得多大,願不願意打開自己的界限,讓與你接觸過的人進來,真實感受到愛的暖意。
愛是無窮盡的,不會因為你今天用多了,明天就減少了,因愛是從神而來,只有豐盛,並且永不枯竭。
誰是我的鄰舍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我們怎麼去定義「鄰舍」?是居住在附近的人?還是你每天常會碰到的人?是彼此認識的人,還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在主觀上,要成為我的鄰舍是有條件的,所謂物以類聚、氣味相投,有共同價值觀,至少也要看得順眼。
在客觀上,簡單來說,誰對我好,就是我的鄰舍,是沒有任何條件的,甚至是敵人也無所謂。
小時候的鄉下生活,鄰居關係是很重要的。因為是生活與互助的共同體,少個油鹽,先跟阿春嬸借一下,改天也幫阿添叔照顧小孩;夏天我幫你收割稻米,冬天換你來幫我收成番薯。這種種的生活日常,是微妙情感的聯繫,更是生活上的互利。
都市生活方式也重新定義了鄰舍關係,在獨立性與保護隱私的需求下,鄰居成了點頭之交,就只是見過面的陌生人。
以上這些因生活方式的改變,也不能苛求自己再擁有過去的鄰舍關係,然而要問問自己的內心,那股想要愛人的心還在不在?
而在耶穌眼裡的鄰舍關係,最重要的關鍵是,愛的付出。
撒瑪利亞人
在人的內心深處,總有一些不可被觸碰的底線,就像猶太人認定撒瑪利亞人就是不純正的以色列人,是不配的。在我們的根深柢固的觀念中,有些對與錯是不容許挑戰的,有時候這是無關真理的判斷,只是帶著生活經驗的偏執。但是,若任意放大自己的固執,無形中你是閉鎖住愛的感知,就看不見別人的需求。
試問,你的內心有特定的現代撒瑪利亞人嗎?
動了慈心
身分不重要,重點是動了慈心。祭司和利未人都看見受傷的人,竟然無動於衷就從身邊經過,對比撒瑪利亞人立即伸出援手,這畫面無比地諷刺。在聖殿服事的人,就這樣袖手旁觀地走開,臺語有句話說「信甲尻脊骿去」,就是把信仰拋在背後,一副事不關己的樣子。
起心動念,是行為的原動力。撒瑪利亞人的愛啟動了,給予在路上遭遇強盜被打個半死的旅人,最即時、妥善的幫助。
是憐憫他的
答案揭曉了,誰才是真正的鄰舍?是受敬重的祭司和利未人嗎?不是,反而是當時被猶太人瞧不起的撒瑪利亞人。因此,不是看外在身分,而是看誰能真正付出愛的行動。
箴言三章27節:你手若有行善的力量,不可推辭,就當向那應得的人施行。求神讓我們多多擁有行善的能力,不管是在心靈意願上,或在物質供需上,都能加添賞賜給我們。
你去照樣行吧!
知道,很容易,要確實做到,就必須要有毅力、決心和方法。興致一來,做個一次兩次或許沒問題,但要內化成為自己的本能,是需要養成愛的功夫。
路加福音六章45節: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因為心裡所充滿的,口裡就說出來。也就是說,就看我們心中存了多少的善,就能行出多少善的果效來;而我們心中若充滿著愛,就能自然而然讓身邊的人都能感受到愛的溫暖。
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雅各書二章13節:因為那不憐憫人的,也要受無憐憫的審判;憐憫原是向審判誇勝。
我們每天都生活在神的恩典中,但在生活中所面對的每件事,也是神的隨堂考,都在評量我們的學習績效,是否隨時都準備好了?
加拉太書五章14節:因為全律法都包在愛人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
只有愛,才能戰勝一切,並能成就神的救恩。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