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前言

申命記記載選民結束漫長的曠野漂流,準備進迦南地之際,摩西對百姓重新講述神的律法,要他們謹記在心。此時初代以色列民因為背離神,幾乎全部死在曠野。摩西勸誡第二代選民不要重蹈覆轍,當盡心、盡性、盡力愛神,並且事奉祂(申六5,十12)。摩西回顧神的恩典時,特別提到飲食的照顧,說道:

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誡命,你們要謹守遵行,好叫你們存活,人數增多,且進去得耶和華向你們列祖起誓應許的那地。你也要記念耶和華──你的神在曠野引導你這四十年,是要苦煉你,試驗你,要知道你心內如何,肯守祂的誡命不肯。祂苦煉你,任你飢餓,將你和你列祖所不認識的嗎哪賜給你吃,使你知道,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耶和華口裡所出的一切話(申八1-3)。

嗎哪是以色列民曠野生活近四十年的主要食物,摩西竟用「不認識的嗎哪」來闡述選民與嗎哪的關係,乍看之下頗感突兀,但這並非摩西隨興之言,因為相同的用詞在申命記八章16節摩西又講了一遍,摩西的訓誨無非是針砭當時選民的信仰疏漏,提醒他們應當體察神賜嗎哪的意義。鑑古思今,今日基督徒亦須藉著屬靈嗎哪──真理的滋養,才能在天路旅程中不斷前行,因此我們必須深切反思,信主多年,是否存在「不認識真理」的窘境?我們又該如何檢驗自己對真理的認識?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釐清。



選民與嗎哪

以色列民在曠野中居無定所,無法耕作牧放,飲食全賴神的供應,神給選民吃的食物百姓稱之為嗎哪,它在夜間隨露水降下,樣態像芫荽子或珍珠的白色小圓物,食用方式可以磨搗後烹煮或烤成餅,味道如摻蜜的薄餅或新油。神規定每人每日取用一俄梅珥(約2.2公升),不能留到隔天,否則會生蟲變臭,安息日前一天要收兩俄梅珥,因為安息日沒有嗎哪可以拾取(出十六14-31;民十一7-9)。神吩咐摩西要將一俄梅珥嗎哪裝於罐中放置約櫃前,藉此讓世世代代的以色列民紀念神的恩典(出十六32-34)。

百姓出埃及之前未曾有過嗎哪,對他們而言,確實是不認識的新事物。嗎哪初降時,百姓罔顧拾取的規定,干犯安息聖日,惹動神的忿怒(出十六22-28),因為這段歷史,摩西才語重心長的告訴選民,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要靠神的話。神用嗎哪養活選民長達四十年,除了安息日,百姓必須天天外出收取,食物的選擇不能隨心所欲,如此日復一日一成不變,收取嗎哪成為以色列民信仰生活的操練,在恩典與紀律中,讓選民認識神、順服神、信靠神。



隱藏的嗎哪

當選民進到迦南,嗎哪隨即停降(書五10-12),往後只有大祭司每年一次進入至聖所,得見存放在約櫃旁裝著嗎哪的金罐,因此形式上嗎哪向選民隱藏了。直到耶穌道成肉身,傳講天國的福音,自喻為曠野中的嗎哪,是生命的糧,人吃了就不死,又說叫人活著的乃是靈,耶穌說的話就是靈,就是生命(約六48-51、63),祂也對門徒表明:「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你們若認識我,也就認識我的父。從今以後,你們認識祂,並且已經看見祂」(約十四6-7)。此後神啟示使徒約翰,說:「聖靈向眾教會所說的話,凡有耳的,就應當聽!得勝的,我必將那隱藏的嗎哪賜給他,並賜他一塊白石,石上寫著新名;除了那領受的以外,沒有人能認識」(啟二17)。

綜觀前述經文可知,神的話是我們屬靈生命的食糧,神的話就是真理,真理會指示我們永生的門路,只有領受真理的人,才能成為信仰的得勝者。因此,如何認識神、認識真理,對基督徒而言是至為重要的課題。



如何認識聖經真理

聖經是神所默示(提後三16),查考聖經成為認識神的必要途徑。學習真理要掌握正確的態度與方法,才能得著真義並從中獲益,否則讀經成為形式,依然存在不認識真理的問題。既然認識真理與否攸關信仰的表現與成效,以下將對「認識」的內涵進行梳理,探究其中所觸及的層面,或許概念的釐清,有助於我們在真理上的追求與實踐。


1.認識的本質

根據原文的字彙解析,舊約聖經的「認識」一詞,最常被通譯為「知道」,表示某種認知和理解,除此之外,尚有幾種涵意:

(1) 親密的關係:聖經有幾處經文將「認識」譯作「同房」(創四1)或「親近」(士十一39),表明一種親密的行為。以讀經來講,意味著我們對神的話要愛慕(詩一2,一一九111),有渴望與之為伍的熱情。

(2) 受指示:在真理之前要虛己,願意接納神的話語,有受教的心(耶三一19;箴一23)。

(3) 擅長、熟練:認識的表現是對熟悉的事物能有效的掌握與運用,想要擁有這樣的能力,在讀經上應持之以恆,方可精熟通達。

(4) 區別、分辨:認識的另一種特徵就是讓人能透過真理分辨善惡(來五14),靈智成熟可以判斷是非對錯。

(5) 由經驗中領悟:聖經提到的應許與誡命,只有透過實際的經歷才能有所體會。由此觀之,靈修與事奉在信仰生活中不可或缺。

(6) 使自己被認識:神的道是活潑的,能辨明人的心思意念(來四12),因此我們可以說是為神所認識。另一方面,神的律法全備能甦醒人心(甦醒有回轉更新之意;詩十九7),領受真理的人,可以在神的話語中自我認識,進而自我更新,從此脫去舊人,能有主的形像(西三9-10)。

(7) 宣告:領受真理的人,不單自己知曉,還要能夠將神的話傳達給別人(詩七八5,八九1)。

「認識」是上述概念的總成,我們當以此作為學習真理中自我檢核的依據,如果缺少其中若干要素,便可能有認識不足的疑慮,此時就需要再做一些調整或努力了,無論如何,我們務要認識神,竭力追求認識祂(何六3)。


2.認識是一個歷程

選民被擄時期,神諭示以賽亞先知,允諾庇護以色列民返回耶路撒冷,只要百姓尋求神,必看見神的能力並得到幫助,其中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好叫人看見、知道、思想、明白;這是耶和華的手所作的,是以色列的聖者所造的」(賽四一20)。文中的看見→知道→思想→明白,是人尋求神的方式,而這也可以視作我們追求聖經真理的歷程:

1. 看見:首先要通讀聖經,對全備的真理規模有整體概念,這是認識真理的基礎。

2. 知道(原文同認識):多方讀經、研經,累積聖經的知識,再將各個片段逐漸整合,了解神所要傳達的信仰訊息。

3. 思想:要將神的話內化必須反覆思想,不論是一句話、一件事,還是整個經卷,就像牛羊反芻食物一般,這樣才能吸取養分,幫助靈命成長。

4. 明白:經由不斷重複「看見、知道、思想」的過程,直到明白聖經真理,就能使我們有得救的智慧(提後三14-15)。

收取嗎哪對選民而言是一種苦煉(申八16),今天我們讀經學習認識神的話,實際上也是一種操練。認識真理的進程並非一蹴可幾,不僅花時間、費功夫,更需攻克己身,重要的是,我們要省察自己的信仰態度,因為存心不正者,即便常常學習卻不能明白真道(提後三5-7)。此外,聖經既然是神的話語,不能全賴人的智慧來理解或強解,讀經之餘要多禱告,求主開啟我們的心竅(路二四44-45),讓聖靈帶領我們正確明白真理。



結語

選民第一次接觸嗎哪的時候,彼此探詢「這是什麼?(manna)」,這便成了嗎哪名稱的由來(出十六15、31)。「嗎哪」是疑問句,是待解的對象;同樣的,認識真理當存求知求真之精神尋找答案,藉著認識神的話,相信神的應許,在信仰的天路歷程,必能使我們今生得福,將來有永生的福分。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1/01/2025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