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用慈繩愛索牽引他們;我待他們如人放鬆牛的兩腮夾板,把糧食放在他們面前(何十一4)。
世界浪潮之下的信仰傳承
隨著真耶穌教會臺灣傳教百週年(2026年)即將到來,回想初代信徒滿得神的恩典,將信仰傳承給下一代;歷代的家族也肩負起責任,盡心於教會中的服事,並築起家庭祭壇,落實信仰的傳承;及至晚輩也努力效法前輩的信仰典範。然而在這當中,我們是否禁得起日益罪惡的世界洪流?我們的價值觀是否漸漸被世界同化?愛神的心是否依然存在?是否可以努力堅守聖經的真理?畢竟這些世俗化的挑戰,常常不斷地衝擊每一個家族與每一位信徒,不論居住在城市還是偏鄉,我們都面臨著世界浪潮的侵襲。
這樣的挑戰也發生在一位真教會第三代信徒──永恩的身上。嬰孩時期就因著父母的信心而受洗,並在教會服事生活中成長。然而,他所處的偏鄉教會宗教教育資源相對缺乏,直到初級班(國中班)的年紀,才開始參加宗教教育。由於當地教會的孩童太少,無法成立班級,甚至相差數屆的小孩,也都沒有同屆的屬靈同伴,因此只能跟著大人一起參加每週安息日的講道聚會。教會的長輩深怕講道聚會內容對他而言太過艱深,於是在駐牧傳道的建議與協助之下,永恩上國中後,開始參加鄰近教會的宗教教育。
在偏鄉教會的宗教教育,有時會出現「跳級生」,比如在永恩小學四、五年級時,就需要參加初級班(國中班)的課程。這非關資質,而是資源與城鄉的差距下,一個不得不的安排。但感謝神,近一、二十年,許多偏鄉教會漸漸以小區為單位,將資源和少數的孩子整合起來,讓他們可以參加適齡的宗教教育。
緩流恩典之下的信仰生活
永恩就在這樣的教會生活中成長,然而,神也給他一個更大的功課──「祈求神、等候神賞賜聖靈」。對於一位嬰孩時期就受洗的孩子而言,這是相當挫折的,因為隨著年歲的增長,年紀相仿的同伴中,沒得到聖靈的比例越來越少了。在這樣熬煉歲月的過程中,永恩越來越失去信心,甚至開始埋怨神。他自覺參加的聚會沒有比較少、所做的聖工也比別人多,為何神一直不願意賞賜聖靈給他?對比剛慕道不久的孩子得到聖靈,大家的歡欣鼓舞,對他而言,是相當大的打擊,也因此他漸漸的排斥參加宗教教育。
縱使他不想參加,但他的母親堅持不讓他有選擇的機會,因此他幾乎沒有缺席過每週的宗教教育課程與每一屆的學生靈恩會。他尤其抗拒參加學生靈恩會,雖然只有短短幾天,但必須住在教會中與大部分已領受聖靈的同伴生活。而在過程中,他最擔心的一件事,就是學生靈恩會必定會有的「見證會」。學生靈恩會的輔導師長會以鼓勵與抽籤的方式,讓學員都能有機會上臺分享見證。這過程也令他煎熬,他自覺成長過程相當順遂,家人也過著平凡、平安的生活,不像其他同靈或其家人有曾經遭遇意外、車禍、生重病,甚至起死回生的見證可以分享,也因此他擔心站到臺上時,不知道要講什麼。
事後回想,這是神格外體恤他的軟弱與不足,永恩從國小五年級到高中三年級的每一屆學生靈恩會,他從未被抽中到臺上向眾人分享見證。其實也凸顯,這一路以來的年日都蒙神保守,一切平安,如同緩流般的恩典時常與他同在。這也正是第二代以後的信徒的日常,看似沒什麼深刻的體驗,卻常是出入平安的恩典。
面對自我之下的信仰考驗
高中畢業後,他選擇離鄉背景到北部的都市就讀大學。異地求學,正是考驗著每一位主內小羊是否將信仰內化的時刻。因為有不少人在此時開始放飛自我,從此不再親近教會。永恩當下也偷偷立志,當他上大學後就不再去教會了,但他的母親卻時常透過電話,關心他是否常去教會聚會?由於不擅長找理由,他只好默默參加。另一方面,當地教會與大專團契的同靈也時常盛情邀約,在不知如何拒絕下,他便選擇跟著大家去參加團契聚會。雖然契員都很有愛心,但尚未得著聖靈的他,始終覺得格格不入,並且無心於此。
永恩大學畢業後,來到另外一個縣市就讀研究所。此時的他,唯一的束縛就只剩下他的母親,因為母親仍偶爾關心他是否去教會聚會,但他會以學業繁忙為由來合理化自己的想法。雖然永恩有自由意志可以選擇,但同時也不想讓母親擔心,畢竟從小到大,母親別無所求,就只是希望孩子能一直待在教會中,所以他仍然偶爾去教會當個「快閃族」,是形式上的基督徒。
研究所畢業進入職場後,他仍然沒有得到聖靈,人生的信仰道路正不斷在走下坡,隨著年紀的增長,反而越來越少親近教會、親近神。他曾信誓旦旦地說,總有一天他要離開教會,這件事也漸漸在他身上應驗。因為從小到大向神迫切祈求聖靈的次數早已數不清,他不斷的在心中呼求:「神啊,祢真的存在嗎?」卻始終沒有得到回應,因此他屬靈的眼睛漸漸盲目,也漸漸選擇不想聽見神的聲音,認為神早已經拋棄他。
默然守護之下的信仰體驗
然而,神卻也在永恩信仰最低潮的時候出現了。某次連假,他回到家鄉,適逢月佈道聚會,而那是一場逃不掉的聚會,他習慣性的跟家人一起到教會參加聚會。那場聚會的講道題目與內容為何,他完全沒有印象,更應該說,整場聚會他心不在焉,甚至萌生以後就不到教會的想法。
正當他在信仰道路上迷失的時候,他永遠記得講道聚會後的那首讚美詩。正當鋼琴還在彈前奏時,熟悉的旋律讓他的眼淚不禁流了下來。其中的歌詞「主啊,我今來,我今來就祢!求主洗滌我身心,在祢大能血裡」(讚美詩294首),也讓他想起福音書中浪子回頭的故事。此時的他,覺得自己並不配站在會堂裡,更覺得自己不配神的愛,因為他好幾次信誓旦旦的說要遠離教會,但神卻一直用慈繩愛索牽引著他、默然愛著他。神透過各樣方式使他繼續留在教會中,待在神的羊圈中,讓他不至於陷入罪惡遠離神。
在眾人唱詩的過程中,神感動他,使他泣不出聲,心中再次呼求神:「神啊,如果祢真的存在,請讓我體驗到祢。」他鼓起勇氣來到臺前,跪在神面前祈求靈恩,向神悔改一直以來的軟弱與不足。他也把握二十幾年來從未有過的感動,當跟大家一起唸「奉主耶穌聖名禱告」後,感謝神,真正體驗到寶貴的聖靈,見證了神的存在。曾經,永恩覺得神並不愛他;如今,卻也因為祈求了二十幾年的聖靈,使他格外珍惜自己是神兒女的身分。雖然在信仰過程中跌跌撞撞,因為神一直都在,並且默然愛他,所以他依然走在主的道路上。
堅韌的信仰羈絆──慈繩愛索
他回想在數十年間、在信心失落的情況下,為什麼仍然一次次地踏進教會?全是因為神藉由他母親的慈繩愛索,將他牢牢抓住。或許母親的學歷不高,也不太懂得如何講解聖經中的故事與知識,但她知道自己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替她的孩子禱告、叮嚀孩子要時常聚會,而非一昧追求學業與任何屬世上的成就。正因這股單純信靠神的心,神垂聽他母親的禱告,讓永恩奇蹟般地,如同聖經中浪子回頭的故事一樣,重新回到神的家中。
如今,永恩也在教會中結婚,神替他安排一位賢內助,使他們夫妻一同在教會的事奉中學習成長、彼此扶持,成為信仰上的幫助,並且他們憑著對神的信心為兩個孩子報名洗禮。雖然孩子還相當年幼,但他與太太將繼續用神曾牽引過他們的慈繩愛索,繼續牽引著他們的孩子走在主的道路上。曾經流浪在外的他,因為感受到神的愛與恩典,如今他更在教會聖工上的需要,看見自己的責任。因此他盡自己微薄的力量在神的家中服事,更時常關懷著異地求學的小羊與教會中的「快閃族」,因為永恩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過去的影子,也因此更能理解他們的需要與軟弱,並默默禱告與付出關懷。
慈繩愛索存在我們每一個家庭與教會中,這一條堅韌且看不見的羈絆,就像風箏與線一樣。風箏線不能完全放掉,否則風箏會飛走,永遠追不回來;也不能緊拉著不放,否則風箏無法自由飛翔。唯有適度的鬆手,風箏才能在掌握中展翅高飛。教導孩子也是如此,這一條堅韌看不見的羈絆,也如同臍帶一樣,即使孩子出了母胎、斷了臍帶,父母對於孩子的愛和信仰上的期待卻從未間斷,他們將寶貴的信仰──生命中最珍貴的禮物,用心傳承給孩子,也期待孩子可以在主裡長大。
「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感謝神,這條慈繩愛索的源頭全來自於神,也願神照著祂美好的旨意,繼續帶領真教會的家長與孩子,世世代代都能牢牢地抓住這條繩索,並且向著天國之路直往前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