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73期2025年6月)
主題特寫:我知還有明天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圖/嗚叮

一個初夏的傍晚,開車和兩個兒子到住家附近的餐廳準備吃晚餐。餐廳前的路邊停車格在一般的情況下都會被停滿,一位難求。但出乎意料,那天一整排的停車格竟空無一車,任我們隨意挑選。選在離餐廳最近的停車位停好,我們都覺得今天無比幸運,心情愉快地準備大快朵頤。

 用完餐走回車邊,我們無意間抬頭看向一旁的人行道,才發現整區早已被黃色警戒膠帶封鎖,中央搭著一座黃色的小帳篷。再仔細看人行道上的石板,還隱約殘留著斑斑血跡。此刻,我們才驚覺這一排停車格之所以空蕩,是因為在我們到來之前,這裡剛發生一起跳樓事件,知情的人早已避而遠之。原本母子三人輕鬆的聊天戛然而止,心情也頓時變得沉重。回到家後,查詢了新聞,才知道是一位青少年在當天清晨從自家窗戶縱身一躍,結束了他短暫的生命。

 是的,自殺這個議題已經充斥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不論是在媒體上的報導或是身邊的人、事、物,或多或少都和我們有了交集。有些是身邊的親友,有些是隔壁的鄰居,有些是同事的孩子,即使我們百般的抗拒不去談論它,自殺這件事就如罹癌一樣,以難以忽視的頻率發生在我們四周,成為揮之不去的現實。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顯示,每年全世界有超過72萬人死於自殺,這個驚人的數據還不包括更龐大的自殺未遂的人數。在這份2021年的報告中也指出自殺是全球15-29歲人群的第三大死因,而更令人擔憂的是,年輕族群自殺死亡率一直有逐年攀升的趨勢註1

為什麼自殺在這個世代會輕易成為面對人生困境的最終選項呢?在這個講求快速效率和生產力的社會,大家需要面對學業競爭、經濟困難、失業、人際關係,各式各樣的壓力接踵而來。有些人能夠幸運的找到緩解壓力的方法,而有些人覺得這些壓力是重到喘不過氣,再也無法承受的。還有人受長期的憂鬱症、焦慮症或其他健康問題困擾著,身心靈的疲憊不堪使人感到絕望,導致他們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希望,只想提早卸下這些世上的勞苦重擔。

在媒體報導的影響下,也有人在遇到情緒低落或極端的心理狀態中,大腦已無法作出理智的判斷與選擇,導致不去考慮後果而做出衝動的決定,終止了生命。或許這些自殺的原因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可能覺得難以置信,甚至嗤之以鼻,但對某些缺乏支持系統或社交聯繫的人們,當他們感到孤立無援,認為沒有人能理解其痛苦的時候,死亡成為解決問題最明顯的選項。

約伯記十二章10節提到:「凡活物的生命和人類的氣息都在祂手中。」身為基督徒的我們,都清楚知道生命的主權在神的手中,而以自我傷害來結束生命的行為是侵犯了神的主權。我們也了解,主耶穌用祂的寶血將我們重價買來,所以我們理應在身子上榮耀神,而不是任意的放棄生命(林前六19-20)。但是對於一個充滿著自殺意圖,覺得活在世界上已不再有任何意義的人來說,這些真切的道理或許不是如我們想像的,可以將他從死蔭幽谷拉上來,重新思考生命的可貴;相反的,在那生不如死的當下,失去同理的話語只會讓他更感羞愧、更痛苦,將他推向更黑暗的深淵。

凱文.布里格斯,一名美國加州的退休警官,他在2014年一場 TED 演講中分享了一個故事註2。在23年的執勤生涯中,他的任務之一是巡邏美國舊金山那座著名地標「金門大橋」。雖然在這座大橋上可以觀賞優美的風景,欣賞壯觀的建築設計,但從它竣工以來,卻成為一個世界有名的自殺熱點,吸引了不少有自殺意圖的人前來。有些人,站在橋邊在跳與不跳的一線之隔,經過警官的勸說,願意爬回柵欄的另一邊,重新找回生命。但也有些人,即使經過了冗長的交談,仍是放手一躍而下,結束了一生。

有一次凱文警官收到通報來到橋上,他見到了一位年輕男子,已翻越到了橋邊。經過一段時間的談話,這位年輕人決定翻身回到安全的一側。凱文警官很好奇,詢問是什麼原因改變了想法,讓他願意給明天一個機會?年輕人說:“You let me speak and you listened……”(譯:你讓我說,你也聆聽了)。就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說明了那份「被聆聽」的力量。原來,在最絕望的時刻,有人願意全然地接住我們的情緒,不評斷、只同在,那樣的溫度可能就是選擇重新活下去的關鍵。

這個故事或許顛覆了我們一般基督徒的認知,因為聖經上教導我們要用神的話語來警誡和勸勉(提後四2)。所以當我們遇到對生命已失去希望的人,直覺的反應便是先用聖經的話語或人生的經驗來勸勉他「不應該」失去盼望,「不可以」傷害自己,「不可」殺人……。殊不知,這一連串的「不」,或是自以為是的鼓勵,並無法讓已經有自殺意圖的人轉念,反而更加深了負面的想法,讓他們覺得這世上生無可戀,加強了必死的決心。

事實上,他們在活不下去已決定尋死的當下,很可能只需要一個無指責無批判、真誠的聆聽機會。這時候被傾聽、被同理,讓他們重新感受到身邊人們所釋出的溫暖與善意,也許就願意再次給生命一個新的機會,也同時帶來讓他們與神和好的新契機,重新與神建立關係。

為了加強自殺防治的工作,各國政府在這幾年紛紛成立了24小時的電話專線,希望透過這樣的緊急介入,有效減少自殺成功的案件發生。在臺灣,衛生福利部已設置全年無休的「安心專線1925」註3,除了提供心理諮詢服務並希望藉著完整的處理流程,即時搶救自殺意圖者。而由本會北區輔導股和葡萄園社會關懷協會在2018年所創辦的「微聲盼望關懷專線」註4則是以基督信仰為根基,為信徒、慕道朋友和社會大眾提供一個傾聽的空間。抱持著「若一個肢體受苦,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受苦;若一個肢體得榮耀,所有的肢體就一同快樂」(林前十二26)的理念,「微聲盼望關懷專線」透過情緒支持的對話,讓受傷痛苦和疲累的人們能夠得到同理與安慰,或許因此讓來電者捨去了終止生命的選項,而有機會再次感受到主耶穌的恩典與慈愛。人生失去希望的念頭,並不可恥;沒有勇氣面對困境,也不足為懼。重要的是,願意給自己一個機會,接受幫助、尋求支持,主動的找回明天。

對於有自殺意念或是有明確計畫的意圖者註5,家人、朋友和教會也許不能解決他們所面對的困境,甚至阻止不了他們一而再、再而三想死的意念和最終尋死的結局。因為對看不到希望的人們來說,明天,甚至下一分鐘的到來都已不再重要,毫無價值。這種揪心的痛與無助,處在身旁的我們是否能感同身受?

所以在一切都還來得及的時候,我們可以練習告訴他們,我們願意敞開心胸地重視他們所傳遞活不下去的訊息,也允諾花時間與心力好好地傾聽和同理他們的處境。只有默默地陪他們走過人生黑暗的隧道,才有機會在隧道的盡頭一同重見光明。當他們因著我們的陪伴,同意再給明天一次機會時,我們就有可能多挽救一個在天父眼中看為極其寶貴的生命與靈命。

 
註:

1.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suicide
2.https://youtu.be/7CIq4mtiamY
3.https://www.mohw.gov.tw/cp-16-19209-1.html  
4.「微聲盼望關懷專線」:

電話:02-2322-3408
通話LINE ID:23223408
官方LINE:whispering.hope
Facebook:微聲盼望關懷專線
服務時間:週一到週四9:00-23:00;週五與週日9:00-20:00
5.在自殺防治的理論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需要明確區分:一是「自殺意念」(suicidal ideation),另一則是「自殺意圖」(suicidal intent)。
自殺意念,是指曾經出現過想要結束生命的念頭或想像,但尚未發展出具體的計畫與行動。這樣的想法可能偶爾出現,也可能頻繁浮現,通常帶有模糊且瞬間閃過的特性。例如:「生活好難,如果我消失就好了。」
自殺意圖,則代表個體已經有明確且堅定結束生命的決心。通常伴隨著具體的計畫與行動準備,像是選擇方式、時間、地點,甚至備妥相關工具。因此,若想正確評估個案是否存在自殺行為的危險性,最重要且適切的做法,就是主動且直接地詢問對方是否已有完整的自殺計畫。若已有明確的自殺意圖,請通報安心專線1925,即時尋求協助。
更多相關資訊,可參考「社團法人臺灣自殺防治學會」官方網站:www.tsos.org.tw
PDF 下載

作者: Allison Chen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2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