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73期2025年6月)
信仰社會:青春活仰力:愛,無可取代


圖/盈恩

大學畢業多年後,筆者才得以考取正式教職,彷彿一艘浪跡天涯的船,終得停泊靠岸。幾年間,從行政菜鳥到帶領整個班級的班導師,陪伴懵懂的新生一路成為精通國、英、數、社、自五科全才的國三生,共同迎戰人生第一場大考──國中教育會考。

帶過一屆又一屆,累積些許經驗值,也逐漸適應了學校的生態。正當我想可以稍歇一會兒,好好欣賞眼前難得明朗的蔚藍美景時,沒料到,班上幾個女孩竟興起以美工刀在手上割劃出一道道傷痕的風氣:一個、兩個……,如漣漪般地擴散開來。

那天下午,辦公室的鈴聲響起:「喂,請問是班導師嗎?我是體育老師,你們班的慕晞手腕上有美工刀的割痕。剛才上排球課,我在教她發球時偶然發現,目前已經轉介給輔導室,但她說不想讓媽媽知道……。」

「非常感謝你即時告知與協助處理,我先和輔導老師聯繫。」話筒一放,我趕緊撥打輔導室分機。經過通話後,輔導老師表示:「雖然如此,但還是必須讓家長知道,妳曉得她家裡的狀況嗎?」

「嗯,她和父母同住,有時溝通上容易起衝突。根據上次的事件推測,我猜她可能是怕媽媽知道後會要她轉學。唉!為了安全起見,我會好好和媽媽溝通。」

「好,轉介單再麻煩妳填寫了。」

「沒問題,我來處理。」

當天放學後,我懷著沉重的心情留在辦公室填寫女孩的轉介單。因為後天就是國二生的隔宿露營了,女孩十分在意這項活動,編舞、練舞通通一把包。若是通知父母,可能鬧得不愉快;但若知情不報,可能違反24小時內知悉通報的規定。

隔天早修,全班排練營火晚會的舞蹈,當女孩的手一舉起,手腕上那令人觸目驚心的四、五道割痕映入眼簾,令人十分心疼。當下完全無法理解為何她要這麼做,但她正領著全班練習,燦爛地笑著,我也不好中斷排練。

我默默走到隱密處,拿起隨身包內的手機,撥給家長:「請問是慕晞的媽媽嗎?我是導師,現在方便通話嗎?」

「可以的,她怎麼了嗎?」

「是這樣的,昨天下午,體育老師發現她的手腕上有一些割痕,不知道您是否曉得她會用刀割手?我剛才看約有四、五道。她說不想讓您知道,我猜她是擔心您會要她轉學,但這也只是猜測。我很擔心她,由於明後兩天要隔宿露營,看她平日練舞練得很勤也滿開心的,想不透為何會這麼做,所以想詢問您她在家還好嗎?」

因為先前我們曾聊過幾回,知道她是個明理的人,也很關心孩子,於是就沒有太多避諱地直言。

「我不知道這件事,謝謝老師告知。等她回來,會再和她談談。」

「嗯,請媽媽和爸爸在家時多留意她,讓她能試著放鬆和練習正確抒壓。可以的話,請避免讓她自己一個人,家裡的環境也必須確保安全無虞,以免她一時想不開。我這邊已經轉介輔導室,也會持續關心她。」

輔導老師和慕晞談過幾次後,感覺她的情緒有稍稍平復,但仍要多加關心與留意。孩子需要家長的陪伴,但由於慕晞媽媽平時較為忙碌,多數時候只有她獨自一人,與爸爸則是較少對話。

孩子就讀國中後,很多家庭親子間的對話往往只剩下:「快段考了,書唸了沒?到底有沒有認真啊?你們班那個某某成績很好,你怎麼沒有跟他一樣,聰明又努力?」或是:「成績怎麼沒有起色?虧我還花了這麼多錢讓你補習!」通常這些話語,帶給孩子的不是關愛,而是一句句刺耳的指責,還有隨之而來的無奈與無力感。「除了成績,其他的毫無意義」──這樣的價值偏差,一旦孩子的厭倦感超載,甚至可能引爆親子間的激烈衝突。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關心孩子需要表達出對他這個人的重視與在意,而非只聚焦於外在的表現;當然,外在的表現是比較容易看到的,但不妨試著這麼說:「你還好嗎?我發現你最近都不太分享學校的事,你在學校過得好嗎?」「你在學校有沒有談得來的朋友?可以介紹給媽媽認識嗎?」「今天老師跟我說,你這次段考數學分數掉了不少,爸爸能幫上什麼忙嗎?」

諸如此類,以「關心孩子的實際需求」為核心,多表達自己對孩子的關愛。唯有對孩子的感受及想法具備充足的了解,才可能同理他的處境,進一步與他們共同尋求突破困境的最佳解方。

身為家長,讓孩子從小習慣分享自己在學校的生活,為其成長路上多提供一些「助力」,成為他心中可信賴、有智慧且情緒穩定的「最佳指引者」與「溫柔傾聽者」,相信對於親子關係的維繫,會遠比一味批評與責備來得有效許多。

家長若能試著多些耐心傾聽、理智引導加上溫和的對談,分享您豐富的人生經驗,同時也為其分析有效益的處事方針,展現與人應對時進退合宜的姿態,對於孩子的情緒穩定、情感表達、身心健全的發展,甚至在學業成就、人格培育及未來職涯發展上,都能發揮相當程度的正向影響。

有些情感難以相互取代,如同母親的愛和父親的愛,本質上就是不同的吧?第二個女孩──語欣的例子,更讓我深刻感受所謂「愛,無可取代」。

週六晚上,我收到班上同學的截圖:「來不及道別……,但我先走了,我欠你們的下輩子再還……」

「老師,語欣的線上便利貼顯示這個,我正要關心她,她就下線了,都沒有回我,怎麼辦?」

看到這則訊息,我也嚇到了!隔宿露營後的週四,語欣成了第二位被轉介到輔導室的女孩,因為她又開始割手腕了。國一時即被發現有自傷行為的她,這些日子不知為何又開始變得焦慮。

晚上,我立即連絡她的媽媽:「我是語欣的導師,請問她現在人還好嗎?因為同學說她留下這些訊息,卻又聯絡不到人,擔心她有個萬一……。」

「她在阿嬤家,應該沒什麼事吧?」

「嗯,還是希望您聯絡一下,因為她又開始傷害自己,而且曾跟同學說她想從頂樓跳下。」

「好,我立刻去載她回家。」所幸,語欣後來平安回到家中了。

「請她好好休息喔!有空多陪陪她,今晚別讓她獨處了,真的蠻擔心她的。」我留下訊息,已是晚上10點多。

「語欣小學時就曾這樣。」語欣爸爸在手機中如此說道:「她媽媽在生弟弟時,她就覺得媽媽被搶走了,後來妹妹出生後,情況更嚴重了。」

原來,語欣介意的是,媽媽的愛被年幼的弟弟、妹妹分走了!相較於慕晞獨自成長的孤單,語欣則是因覺得不再擁有媽媽「完整的愛」而寂寞、不滿。唯一的共同點是,她們都選擇了傷害自己。為了取得他人更多的關愛,也為了自身的感受能真正被父母在意,更為了讓無法宣洩的各種繁雜情緒能有個出口。

可能你會想問:「那爸爸呢?」語欣爸爸平常上夜班,當她放學回家時,媽媽還未下班,而爸爸正在補眠。年幼的弟妹則是由阿公阿嬤照顧。

坦白說,媽媽下班後,也不太有體力和時間陪伴語欣了,更別說耐心傾聽她的心聲。但我想,媽媽如果有空時,無論是傳些關心的訊息,或是寫封信給她,多少都會有幫助的;無論如何,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一直都在,是件非常重要的事。再忙,也要喝杯茶或是在睡前聊個幾句,再不然就直接給予溫暖的擁抱吧!

父母難為,以為升上國中後,孩子即能獨立自主;事實上,沒有確切感受過被愛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懂得如何去愛別人,也很難發展出足夠成熟、獨立的人格,因為總是擔心有人會「搶走」他所愛的。

於是,在人際互動或感情關係裡,往往因得不到對方足夠的關心或一時被忽略,就陷入焦慮狀態,甚至傷害自己、辱罵對方。有時,看到他人與自己所愛的人太親密時,也可能因極度不安而萌生妒意或仇視等情緒;甚至原本要好的朋友,因此發生爭吵而決裂也時有所聞。

不知何時開始,也不知從何學來,女孩們一個個開始在自己的手背、手腕上割出一道道痕跡──不管是無法承受父母過高的期待,覺得自己永遠達不到標準,或是感覺不被在意與關心,又或者想融入朋友圈而選擇跟著這麼做……,都不得不讓人深思,應該如何接住這些孩子心底的情感需求?

或許你會說:「我實在太忙碌,沒有空陪伴孩子。」忙碌,的確是現代人的日常,但無論是一句真誠的關心、適時的肯定與讚美、一個溫暖的擁抱……,相信多花些時間傾聽孩子的心聲,都會是一帖解藥。

聖經記載:

父親怎樣憐恤他的兒女,耶和華也怎樣憐恤敬畏祂的人。因為祂知道我們的本體,思念我們不過是塵土(詩一〇三13-14)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賽六六13上)。

我如此想著:或許,當我們能用心體會主對我們的愛,就更能學會以溫柔仁慈的心腸去愛我們的孩子,延續著這份從神而來、無可取代的愛與恩典:「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19)。
PDF 下載

作者: Dei gratia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202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