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74期2025年7月)
主題特寫:孩子戀愛了之戀愛請準備



圖/張黑熊

前言

幼兒園的孩子回到家,和家人分享學校生活的時候,說到班上的同學喜歡自己,為了想親近他,於是發生和別的同學吵架的狀況。國小的孩子放學回家,也和家人分享學校高年級男女同學之間互相喜歡,對外宣稱彼此為男女朋友,在學校高調放閃,甚至兩人單獨相約出去遊玩。國中的孩子開始使用手機之後,社群媒體上的朋友,因為經常相約打遊戲,慢慢認識熟悉之後,也發展了戀愛關係。

這樣的對話內容和事件其實很常出現在生活當中。早戀,一直是現今家長最害怕面對的親子問題之一。這樣的問題也同樣困擾著主內的家長。但家長越限制孩子的交友,他們越是好奇而越想去挑戰與嘗試,親子雙方常常因此關係緊繃,甚至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主內父母該如何引導、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戀愛婚姻觀呢?



蛙化現象

在2023上半年,日本年輕人之間開始流行「蛙化現象」這個名詞,靈感源自於格林童話中「青蛙王子」的故事。意指原本對於喜歡的人充滿好感,覺得他的形象如王子一樣的美好,卻在突然間因為某些原因,對他產生了生理或心理上的厭惡,並把他視為討厭的青蛙。

這個現象讓我們感受到,現在已經不只是速食愛情的時代,連喜歡都可能只是瞬間即逝的一時興起或感動而已。喜歡或是愛,對現代人而言,越來越沒有價值,所以當發現了喜歡的人或是已經正在交往的對象有著自己不喜歡的面向,就會對他產生瞬間冷感或厭惡的反應。

除了日本,在美國也有類似蛙化現象的名詞“The Ick”(瞬間反感理論),就是在與喜歡的人親密接觸時,心裡突然感到畏懼,甚至厭惡。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理變化呢?當人越來越重視自我,追求以人為本,對內的追求就會越趨向只在乎自己的喜好和感受,對外卻會因為想迎合世界的價值觀而活在為自己設定的「人設」形象裡。近一步探討之後,會發現這些現象凸顯了現在的人越來越沒有安全感,對於與他人之間的相處更是缺乏信任感。愛應該是需要兩個人之間共同學習、彼此成就的,若只追求滿足自己當下的喜歡,這樣的愛情還能算是愛情嗎?



與主建立好關係

每個人不分年齡都有愛的需求,追求愛是人的本能,而愛是神賜給我們的禮物和賜福。學習體會愛和學習愛,若單單只倚靠人的專業或是情感經驗是不夠的,因為人不是全能的神,是有侷限的,人的愛也是如此。神就是愛(約壹四16),所以,想要正確的引導孩子進入愛的世界,必須從認識神開始,因為神是愛的源頭(約壹四7)。

孩子的第一個親密關係是父母,往往原生家庭父母的婚姻和親子關係越健全穩定,孩子和父母之間的情感連結就越緊密,彼此的信任度就越高;越是充滿幸福感的家庭,孩子也越不容易發生早戀的問題。反之,若是孩子和家庭的關係疏離,或是和父母之間缺乏足夠的信任感,讓孩子時常感覺心靈空虛沒有倚靠,在這樣的氛圍,孩子就比較容易出現早戀的情形。因為渴望被愛的孩子,很容易因為有人向他示好就以為那是愛,並且被這樣的愛感動就選擇和對方在一起;或是兩個內心都很孤獨的孩子,彼此互相取暖之後,便發展成戀愛關係。

「約十五5」這節經文告訴我們,主是葡萄樹,我們是枝子。主耶穌像是一顆充滿愛的能量的葡萄樹,神的愛是養分,幫助枝子們維持生命,枝子唯有從祂才能得到愛的滋養和能量。愛的養分需要由大的枝子傳給小枝子,這是天父真神賦予大枝子(父母)的責任。父母彼此之間愛的榜樣和親子之間的關係,影響孩子對愛的感受和學習。所以,父母要學習體會從神而來的愛,並練習和孩子分享,藉由生活中發生的人事物,慢慢訓練、教導孩子:什麼表現才是從神而來的愛?並且分辨出肉體和眼目的情慾。

不論生活中的遭遇如何,都要相信萬事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要確信神對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學習以神為本的愛可以使我們的內心充滿平靜安穩,定睛在神,不受外在環境的影響。神的愛不是討好,不是情緒勒索、沒有權衡,更不是利益交換,只有在主裡建立的關係,才是堅固不改變的,因為我們的神永不改變,祂的慈愛永遠長存!

愛的學習越早越好,因為愛的學習可以幫助我們親近神,明白什麼才是合神心意、討神喜悅的選擇。聖經將我們比喻為基督的新婦,在還未進入婚姻的時候,可以好好地和主耶穌談戀愛,藉此體會、感受神堅定且永不改變的愛,並且順服神的愛,在與神的對話和交流中得到滿足的喜樂;也因為想要回應神的愛,願意為神調整和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討神喜悅的人。當我們與耶穌的關係越好,情緒越發穩定,即便面對外在的誘惑也能心如止水,因為主耶穌已經是上好的選擇,除祂以外,無人可比!

與耶穌建立親密的關係,是需要時間和用心積累的。一個時常與神親近、和神關係密切的人,代表他的屬靈生命是成熟的。成熟,是進入婚姻很重要的條件,也代表心靈上對終身大事已經有所預備了。

早戀之所以容易造成很多家庭矛盾,是因為孩子在各方面還未成熟,所以做出的決定和行為,容易影響這個年齡該有的學習或是表現,甚至造成社會問題。但孩子的成長過程,父母若是只著重學業成就或是專業技能,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栽培孩子補習課業、學習才藝、強健身體,卻不重視孩子和神親近的時間,這樣長大後的青年即便到了適婚年齡,外表看似身體健壯、工作收入穩定、多才多藝,但是他的屬靈的生命可能還只是喝奶的嬰兒。進入婚姻之後,很容易會有適應不良的問題。



思考婚姻的目的與預備

人要離開父母,與妻子連合,二人成為一體(創二24)。這節經文在婚禮上常被提及,強調在各方面可以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人,才適合與配偶連合進入婚姻關係。一個如同嬰兒般、離不開父母的的成人,彷彿是「巨嬰」,如何適應與另一個人生活,甚至生兒養女呢?

神設立婚姻的目的:一是夫妻結合之後要彼此成為對方的幫助(創二18)。二是神願人得虔誠的後裔(瑪二15)。照顧保護、教導兒女是父母的責任,但靈性不成熟的父母面對生兒養女,其實和早戀偷嚐禁果造成的影響是一樣的,都是一場災難呀!

婚姻的選擇和愛的學習,體現了我們信仰的成熟度。符合真理的戀愛關係,是要青年雙方願意為這段關係負責,並懷有預備進入婚姻的心志。所以,必須是符合法定結婚年齡、有獨立成熟的人格、時常親近神、婚前保守聖潔,並立定在「主內聯婚、主前完婚」的主內未婚青年,如果你剛好符合這樣條件,準備好戀愛了嗎? 
PDF 下載

作者: 麥麥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202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