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圖/玻璃海

前言

如何讓青少年孩子,願意分享他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包含他戀愛的感覺,是許多父母的期盼。因為對許多家長而言,這樣的期待,常常只是夢想。

事實上,青少年是喜歡分享的,但是他們的心,總是既期待又容易受傷害。因此,只要父母或長輩用對了方法,願意放下「長輩」的姿態,要讓孩子敞開內心世界作分享,其實不是件困難的事。在「認輔」工作上,被青少年學生所信賴的師長,稱為「信服教師」。學校裡都會請青少年學生,自行填寫心目中的幾名信服教師,然後再由輔導室評估、安排,讓信服老師們,暗中去特別關心一些有需要的青少年。包含刻意談話時,讓話題盡量能深入、互動盡量能頻繁,以便進入這些青少年的心,幫助他們。

相同地,身為父母,只要能成為孩子信服的人,就容易進入他們敏感的心靈世界。基本方法就是放下長輩姿態,成為朋友的身分,加上主動關心。要進入青少年孩子的心境,分享他們也許已經進入的感情世界,就是不要急著去指責、追究,而是願意先選擇接納。對青少年而言,能不指責、不急著回應,就是成為朋友的基本門檻。

我們身為父母、長輩的,要如何成為他們信服的人或知心的朋友?一般而言,朋友是不會單向地作觀念的灌輸,而是願意誠懇地以平等的地位互相討論、互相接納。聖經中「愛的十二項原則」(林前十三4-7),或許可以幫助我們成為心中有真愛,合乎真理的「可愛的人」。當我們試著一條一條來自我要求,以真理來面對他們,相信藉著聖靈的帶領,必可以使他們願意對我們敞開心胸,接受我們以真理的引領。



一、愛是不嫉妒

嫉妒的產生,常來自於比較與計較。在這方面,對孩子的戀愛對象,不要輕易去做比較。當孩子嘗試對我們透露戀愛訊息時,不要緊張,也不要激動。我們可以詢問他喜歡的原因,但當他告訴我們時,也不要急著品頭論足。特別是做父母的,常常直接將戀愛對象聯想到結婚對象,於是要求的標準就瞬間提升。好比:「你為什麼會喜歡這種的?他又沒有比誰誰誰(另一個異性)更好?」若我們忍不住作了這樣的批評,那麼,他們就會對我們「謝謝,再聯絡」了。



二、愛是不自誇

自誇,常出於自認為經驗豐富、「舉世皆醉唯我獨醒」的心態。當我們對孩子的戀愛,急著下指導棋,甚至去貶抑他們戀愛的對象時,他們就不想再跟我們分享了。自誇,常常是建立友誼的阻礙。好比有些父母的自誇,是自認為自己的孩子很優秀,覺得孩子戀愛的對象是配不上的。其實,青少年最不能忍受別人對他的麻吉或男女朋友的批評,因為此舉無疑是在瞧不起他們交友的眼光。



三、愛是不張狂

「張狂」的原文,在其他處的經文都譯為「自高自大」。張狂,更可以是指在態度上囂張、威嚇他人的態度。有時對於青少年孩子談戀愛的情況,心急如焚的父母或師長,會忍不住以嚴厲、威嚇的手段阻擋。但這樣的結果,一方面效果不彰,另一方面還可能落入張狂的態度,使青少年孩子拒絕接受。這時該有的因應方式,就是禱告,求主賜給我們安靜的心,以溫柔的態度面對。



四、愛是不做害羞的事

「害羞的事」原意是「不合宜的事」。害羞的事,就是做出令青少年孩子不快的事。例如:在別人的面前到處說「你知道嗎?那個某某某正在跟某某某交往耶!」如此沒有善盡保守祕密的責任;或是在別人面前,以鄙視的態度批評某人所交往的對象。我們應該要將心比心,這些換作是我們自己聽了都不舒服的話、看了都不舒服的事,我們就不應該去行出來。若是去行了,被當事人聽到,一定很錯愕又氣憤。如此,他們還願意跟我們談心嗎?



五、愛是不求自己的益處

不求自己的益處,就是為了愛,不去堅持自己的面子與權益。在跟青少年孩子談心的當下,有時青少年會不經意否定了我們的想法與建議,或是話語中表現出對我們的不屑。這時,為了跟他們維持暢通的溝通管道,若這些舉動只是無傷大雅的不敬,其實可以選擇不去計較,也許我們可能還有一定的職分,無需為了堅持面子而翻臉。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因此心中有神的愛,必會效法主的忍耐。忍耐一定不會是舒服的自然反應,但是為了愛,我就不求自己的益處。就像12歲的主耶穌回應父母的話時( 路二49),如果父母要拿出絕對的權威,也是可以這樣回應耶穌:「你說的這是什麼話?能聽嗎?」但是,一旦關係緊張了,問題就複雜了。



六、愛是不輕易發怒

不輕易發怒,原文作「不輕易被激怒」。朋友間的關係要長長久久,就不能輕易被激怒,因為一旦被激怒了,作了不合宜的回應,朋友關係就告終。不輕易被激怒,並不是不能發怒,而是要「快快的聽、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因為人的怒氣並不成就神的義」(雅一19-20)。筆者還是中學教師時就發現,青少年中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激怒別人。當青少年激怒我們了,為了愛他們、幫助他們,我們也必須要慢慢的說、慢慢的動怒。這時,我們可以藉著深呼吸,先不要急著回應;可以的話,微笑以對,展現誠意,如此才容易為青少年孩子所接納。



七、愛是不計算人的惡

要進入青少年的心,就要願意以正面的態度,來看待眼前的青少年。千萬不要總是先入為主、心懷成見。至於我們當下有沒有持正面的態度,從我們面對青少年孩子時自己的表情,就可以展現出來。微笑,是化解尷尬、僵局最好的方法。聖經這裡的不計算人的惡,就是不算別人為惡,而且要嘗試以正面來看待眼前的這個人。縱使我們已經知道這位青少年孩子曾經有什麼不好的過去,或是他有什麼令人不舒服的個性,這時我們都要學習耶穌,不去定人的罪。經上說:「因為神差祂的兒子降世,不是要定世人的罪,乃是要叫世人因祂得救」(約三17)。我們既然想要關心每個人,要叫人得救,包含眼前這位青少年,想讓他願意跟我們分享心事,就不該心懷成見、面有嫌惡的表情。



八、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愛一個人,並不是要我們作一個唯唯諾諾的人。神就是愛,因此愛必須出於真理、合乎真理,這樣的愛,才能使被愛的人得造就。當我們發現青少年孩子的言行,快要違背真理,或是已經違背真理時,作長輩的,該講的話,還是要憑愛心說出來。筆者還在學校時,擔任學務處訓育組長期間,曾經訓斥一位犯錯的學生,雖然我平常都對他非常好。原以為關係破裂了,沒想到隔天,他自己來到辦公室,竟然很誠懇,且很小聲地說:「老師,我以後可以叫你爸爸嗎?因為昨天你罵我的時候,我真的覺得你是真心關心我。」可見,出於愛心的責備,也是拉近我們和青少年孩子關係的良方。



九、凡事包容

包容,原文作遮蓋。對於青少年孩子,若不是很嚴重的錯誤,或是違背真理的行為,我們都可以暫時選擇不去針對。例如:平常孩子可能有一些不良習慣,甚至奇裝異服,但是為了關心主要的問題行為,必要時,我們要先擱置不緊急的問題行為,其實就是要有輕重緩急之分。若我們對每個問題行為都要斤斤計較,好比重點是要關心他的戀愛問題,卻又要指責他們的服裝、不良的口頭禪等,如此將會引起青少年的反感。其實,這些較不緊急的問題,我們不是沒看到,而是先選擇以神的愛,遮蓋;之後再循循善誘。



十、凡事相信

信任,是維繫朋友關係的重要因素。常常一句「我相信你」,友誼就因此再更加堅固一些。當戀愛中的青少年孩子,對我們所提的建言提出保證時,千萬要把握機會,表現出相信他們的態度。然後不可少的是,在背地裡要切實為他們禱告。耶穌曾在彼得即將三次不認主之前,勸誡他關於魔鬼想要讓他跌倒的真相,期盼彼得留心注意。然而,這時耶穌又說:「但我已經為你祈求,叫你不至於失了信心。你回頭以後,要堅固你的弟兄」(路二二32)。主耶穌的「你回頭以後」,就是「凡事相信」的示範,相信彼得必會回頭。而這樣的相信不是沒有依據的,因這依據就是主承諾的「我已經為你祈求」。今天我們關心孩子,選擇相信他們,也要懂得迫切為他們禱告,叫他們不至於失了信心。



十一、凡事盼望

盼望,就是對人有正面期待,或是以正面的態度在面對未來。當我們基於凡事相信、為他們禱告的同時,也要以正面的眼光期待孩子的未來(相信他們會信守承諾、保守聖潔)。心理學有一個效應,稱為「比馬龍效應」,就是對某人經常以「馬」來期待時,他就會漸漸有如馬一樣的成就;若常常以「龍」來期待他,就會漸漸成為龍的樣式。因此若經常責罵孩子,他們就會漸漸畏縮;適當的讚美與鼓勵,他們就會有正向、積極的表現。



十二、凡事忍耐

這裡的忍耐,與開頭的「愛是恆久忍耐」的「忍耐」意義不同。這裡的忍耐,意思是「軍隊堅守陣地,直到陣亡的堅持」。青少年孩子常會讓我們失望,甚至激怒我們,但是「不放棄」是愛的終極表現。主耶穌對猶大的愛,就是堅守到底的愛。經上說:「逾越節以前,耶穌知道自己離世歸父的時候到了。祂既然愛世間屬自己的人,就愛他們到底」(約十三1)。這是耶穌示範洗腳禮之前,聖經作者鋪陳的一句話。「愛他們到底」,就是堅守這份愛「到死」之意。耶穌接下來進行洗腳禮,裡面包含要出賣他的猶大。耶穌洗腳時,並沒有越過猶大,而且仍然不住誠懇地「勸他」。猶大靈魂的死,不是主耶穌拒絕他,是他自己拒絕了耶穌。今天我們要成為青少年孩子的朋友,讓他們願意分享戀愛的感受,甚至是心中一切的心事,這樣堅持的愛,甚至是願意為對方捨己的愛,是不可缺少的。



結語

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中,這愛的十二項原則,若認真去執行,就可以改造我們成為青少年孩子眼中可愛的人,使他們因著這真理的愛,願意對身為父母的我們敞開心門。倘若作父母的、作長輩的,都願意依據真理成為可愛的人,再因著我們謹守遵行祂的旨意,得神喜悅與同在,相信必能成為孩子信服的長輩,得以進入青少年孩子的心靈世界,分享他們感情的喜樂與哀愁。
PDF Download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8/01/2025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