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Sara
在信仰衰敗、祭司不忠的混沌黑暗中,哈拿對神傾心吐意的祈禱,顯露她對信仰的堅守,並以神國為念,願將孩子終身歸與神。神鑒察人的心思言行,深知哈拿內心信仰的底蘊,故哈拿的禱告蒙神悅納,如亂世中顯見的光亮,即將照明整體國族信仰復興的道路。
「我祈求為要得這孩子;耶和華已將我所求的賜給我了。所以,我將這孩子歸與耶和華,使他終身歸與耶和華。」於是在那裡敬拜耶和華(撒上一27-28)。故事似乎到此告一段落,在哈拿懇切禱告、許願得償後,也將孩子帶至示羅向神還願。事情看似完整的落幕了,然而母親哈拿對撒母耳的溫情,卻在「一件小外袍」中醞釀芳香。
那時,撒母耳還是孩子,穿著細麻布的以弗得,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他母親每年為他做一件小外袍,同著丈夫上來獻年祭的時候帶來給他(撒上二18-19)。一位母親的心意到底是什麼?這件小外袍代表哈拿如何的期許?哈拿如何藉由每年的一件小外袍,發揮家庭的功能與影響呢?以下分享幾點:
一、表明身分
1. 君尊的祭司
這件小外袍,並非母親深恐孩子著涼而縫製,乃是為表明撒母耳的祭司身分而作。在出埃及記二十九章4-5節提到:「要使亞倫和他兒子到會幕門口來,用水洗身。要給亞倫穿上內袍和以弗得的外袍,並以弗得,又帶上胸牌,束上以弗得巧工織的帶子。」當時用細麻布織成的外袍,只有貴族、君王和祭司可以穿。撒母耳並非貴族,也不是君王,哈拿對撒母耳所縫製的小外袍,所表明的正是祭司的身分。
雖然撒母耳年幼,但哈拿透過這件小外袍,傳遞她對孩子的提醒與約束。藉由外在衣著的身分表明,不斷提醒撒母耳記得祭司的身分,並要在一切生活言行,持守祭司的尊貴性。今日,我們身為屬靈的祭司,我們是否時刻顯揚基督徒的身分,表明我們是被揀選的族類、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屬神的子民呢?(彼前二9)。
2. 不同流合汙
哈拿在撒母耳斷奶後,就將撒母耳帶到祭司以利面前。當時選民信仰衰敗,由祭司以利的家庭起首,藐視神的律例典章,甚至使人厭棄給神獻祭(撒上二12-17)。撒母耳成長的時間,多是在祭司以利的家庭裡度過,但撒母耳卻能在汙濁中保守聖潔,時刻警惕要忠心事奉神。相較之下,這兩個家庭,最終呈現出殊異的結局,關鍵在於哈拿母親的信仰內涵,間接影響了撒母耳的生命,如同這件小外袍,傳遞著母親哈拿殷切的期許,提醒撒母耳應立志敬虔事奉神。
耶利米書三十五章記載利甲族的心志:「凡我們先祖利甲的兒子約拿達所吩咐我們的話,我們都聽從了。我們和我們的妻子兒女一生的年日都不喝酒,也不蓋房居住,也沒有葡萄園、田地和種子,但住帳棚,聽從我們先祖約拿達的話,照他所吩咐我們的去行」(耶三五8-10)。
先祖利甲的兒子約拿達所處的時代,因世代混亂,人心放蕩無度(參:王下十15-17),故吩咐子孫須過著游牧生活,且堅持不喝酒。自彼時至耶利米時代的利甲族,已歷經約240年的時間,利甲族通過時間的考驗、心志的考驗與環境的變化,能將信仰傳承並持守不移,皆因能勇於表明身分,不同流合汙,彰顯出信仰的價值。
3. 打造信仰與服事的外袍
雅各疼愛約瑟,在約瑟幼年時為他作了一件彩衣(創三七3),表達出父親對兒子的關愛。但這件彩衣不是神對約瑟的生命安排,神使彩衣被撕裂變作血衣,又使他在波堤乏家中身穿僕衣,再因被誣陷而改穿囚衣,備感曲折的歷程中,最後穿上神所預備的宰相衣。這一路的轉折,並非約瑟與父親雅各所能預料,但神親自為約瑟安排的人生路,在乎他一路懂得敬畏神的心,在困境中熬煉成精金,至終成為神重用的器皿。
我們對兒女多有疼惜,費盡心思的關顧孩子的將來前程,但是否將神的真理、永生的盼望,放在兒女的心中呢?是否傳承信仰的見證,讓孩子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呢?更重要的是,我們是否讓孩子從小學會敬畏神、服事神,用一顆謙卑誠實的心,參與神家中的大小事工呢?我們當以神的心意為念,引導孩子能竭力敬神愛人,一生全為主用,以持定那永恆的生命價值。
二、愛的連結
1. 對日後的影響
哈拿每一年在縫製這件小外袍時,身為母親的她,心裡在想些什麼?孩子又長大多少了呢?身體不知是否健康、心靈是否強健?有盡心敬畏神、竭力事奉神嗎?
撒母耳每一年,看著父母從拉瑪來到示羅,心裡又在想些什麼呢?穿上這件母親親手製作的小外袍,心裡必然有著喜悅與溫暖,因為撒母耳深知這是母親用她的愛,一針一線縫出對他的關心與期待。穿上這件小外袍,也感受到每年相聚的短暫與不易,更知曉要持守服事神的職分,以不辜負母親時刻殷切的期許,亦不負神賞賜生命氣息的恩典。
撒母耳平生作以色列的士師。他每年巡行到伯特利、吉甲、米斯巴,在這幾處審判以色列人。隨後回到拉瑪,因為他的家在那裡;也在那裡審判以色列人,且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撒上七15-17)。撒母耳大部分的歲月並非在家鄉拉瑪度過,但他認定拉瑪是他的家鄉,因為那是母親哈拿自小養育他的地方,也是他的母親所居處之地。那時撒母耳已經死了,以色列眾人為他哀哭,葬他在拉瑪,就是在他本城裡(撒上二八3)。甚至當撒母耳安息時,最終也是安葬在拉瑪。因此在撒母耳心中的認定,他的家鄉並非示羅,而在拉瑪,這不但是他家庭的歸屬,更是他信仰建立的初始,而如此清楚確定的認知,是因著母親和他親密的關係,藉由這一件小外袍,感受到彼此愛的連結。
2. 心的距離
地域的距離和心的距離不一定絕對相關。撒母耳和母親哈拿,一個在示羅,一個在拉瑪,但雙方卻有著濃厚緊密的愛。反觀拉結和利亞,雖長年住在父親拉班家中,但卻滿有猜疑與怨懟,整個家庭紛亂不平靜,彼此心的距離遙遠疏離。
親子的關係在乎彼此的聯繫與了解,哈拿透過每年為孩子織縫的小外袍,定期關心著撒母耳的生活、提醒著他的信仰與事奉。今日,我們也能藉此思想家中親子的關係:是否了解孩子的狀況?是否不斷提醒他的信仰腳步?更重要的是,在父母與兒女的互動中,是否存在著愛的聯結呢?若能在日常生活中,讓每一個叮嚀與關懷,都有緊密的聯繫,則能拉近彼此心的距離,在互動中感受到對方的愛。
3. 以愛與正確的教導則不偏離
祭司以利的家庭,雖然和兒子們朝夕相處,卻未能給予孩子事奉的正確態度。「以利的兩個兒子是惡人,不認識耶和華」(撒上二12)。他們藐視神的祭物,惡名昭彰,而祭司以利未能以神的道理,竭力地負起教養之責,更是導致當時信仰衰敗的主因。
哈拿向神傾心吐意的禱告中,可以看出她的信仰品質。當心中愁苦、毫無指望時,淚水不是向人傾訴,而是將一切重擔、憂煩帶至神的面前,將失落的淚水全然向神傾吐。這是哈拿的信仰,由此也可看出她是一位重視禱告、對神滿懷信心的婦女。哈拿的禱告精神,也深深影響著撒母耳。撒母耳曾對以色列百姓表明:至於我,斷不停止為你們禱告,以致得罪耶和華。我必以善道正路指教你們(撒上十二23)。哈拿懂得向神傾訴,並在禱告中將一切交託予神,也影響著撒母耳的信仰,使其留下了禱告的佳範。
三、奉獻給神
每一次的母子相會,都是懷著喜悅、讓人期待的。一年的分隔,見面時總有聊不完的話題、提醒不完的叮嚀。我們可以想像撒母耳與哈拿的對話,也可以想像每年換上新作的小外袍,那份說不盡的歡欣。但同樣的,我們也可以想像得到,短暫的相會之後,必須面對離別的心痛,又是何等難以承受的割捨。
哈拿每年的離去,並非不愛著兒子撒母耳,而是知道已將孩子獻上給神,就必須面對不捨的景況,也必須承擔母子分離的沉重悲傷。哈拿更加知道,孩子乃是從神而得,必須向神還願,毫不保留的將孩子奉獻予神。
耶和華眷顧哈拿,她就懷孕生了三個兒子,兩個女兒。那孩子撒母耳在耶和華面前漸漸長大(撒上二21)。哈拿在獻上撒母耳後,神看見哈拿的信心,因此賜福哈拿,使她得到的更多。哈拿堅定的奉獻撒母耳,背後蘊藏著每年母子分離的悲痛,但也在每一次親情的分別中,勇敢靠神踏出信心的步伐,走在恩典滿溢的事奉道路。
奉獻理當是一種割捨、一種犧牲,對現實層面是一種困難的抉擇,但因著信心、因著對神的愛,所以願意將自己所摯愛的獻上給神。正如亞伯拉罕獻上愛子以撒,又如寡婦獻上賴以維生的兩個小錢,他們的信心都不是輕易而得,而是因著專一對神的愛,而能彰顯出信心的行為。
生命是從神而來,孩子亦是從神而得,理當奉獻給神。我們當竭盡一生心力,向孩子傳述神的智慧與恩典。我們更應當立志,將孩子帶到神的面前,並不斷諄諄提醒,期許孩子能有奉獻的觀念與心志,全然獻上、為主所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