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哈莫尼安
遇缺逢圓:哈拿與撒母耳的生命翻轉
哈拿長期不能生育,忍受著來自家庭和社會的壓力。然而,她堅持向神祈求,最終生下了撒母耳。這個事件象徵著「遇缺逢圓」,即便生命中出現缺憾,哈拿依靠信仰與堅韌的心,最終使她的生命得以圓滿,並將撒母耳奉獻給神。
撒母耳的誕生與成長是這種圓滿的象徵,他成為以色列的重要領袖,展現了家庭即便面對困難,也能通過堅定的愛與信心迎來圓滿的結局(撒上一1-20)。
換位成圓:馬利亞的換位思考
當馬利亞得知自己將成為人子耶穌的母親時,這個消息對她的生活構成極大的挑戰。她原本是一個普通的少女,面對這樣一個重大使命時,馬利亞選擇了換位思考,不再僅僅以自我的考量為出發點,而是接受了這一重任,成為神計畫中重要的一環。
這個例子展示了「換位成圓」的力量。當親子之間能夠彼此理解、換位思考時,便能形成和諧的互動,進而促進彼此間的情感與合作(路一26-38)。
事緩則圓:看似無能的父親卻能召回失喪的兒子
浪子的故事中,父親在兒子揮霍家產、失落歸來時,選擇了寬恕和接納,這是「事緩則圓」的最好詮釋。父親沒有急於責備或懲罰,而是用愛包容了兒子的過失,並通過耐心等待,讓兒子最終重新回到家庭中。這種柔軟且有彈性的處理方式,讓父子關係得以修復,象徵著在親子關係中,耐心與寬容能夠帶來圓滿的結局(路十五11-32)。
以上這些例子共同表現了親子關係中的不同狀況,也都展示了愛的力量與智慧如何在親子間交織出和諧與圓滿的關係。通過理解、換位思考與耐心的互動,親子之間可以在「平行且相交」的路上共生,形成健康、穩固的關係。經上記著說:「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三13)。
出於本性的愛是直覺的,有時候會帶著血氣與偏見。這樣的愛不但不能造就子女,反而會造成無法挽回的家庭悲劇和悲慘下場。愛是聯絡全德的,而且是需要加上知識的。但願我們主內的父母,除了扮演愛的供給者外,也能夠瞭解其中的定理和運作,進而身體力行,努力營造並形塑美好的親子互動關係。
規範的建立與引導者
保護瞳人與攪動鷹巢:「耶和華遇見他在曠野──荒涼野獸吼叫之地,就環繞他,看顧他,保護他,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又如鷹攪動巢窩,在雛鷹以上兩翅搧展,接取雛鷹,背在兩翼之上。這樣,耶和華獨自引導他,並無外邦神與他同在」(申三二10-12)。
我們生活所在的環境,充斥著引誘、詐欺、淫亂與各樣的試探,如同在荒涼的曠野、野獸吼叫之地。感謝神,神保護我們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引領我們又如鷹攪動巢窩。祂建立規範,並一步一步帶領我們前進,應許我們得著生命中的美好與豐盛。
在《申命記》三十二章的經文中,我們看到神如何如同保護眼中的瞳人,環繞、看顧並保護我們,這種親密的關懷也能應用於家庭中,尤其在父母與子女的關係中。通過建立有愛的規範,父母保護子女成長,並能夠適切的引導,讓他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試探時,得到應有的支持與培養。
以下進一步闡述三個核心概念──「環繞」、「看顧」和「保護」,以及它們在聖經中對應的例子:
環繞:如眉毛之環繞
眉毛象徵著一種柔和而穩固的保護,環繞著眼睛,不僅能阻擋灰塵與汗水進入,也為眼睛提供一定的安全感。對應至親子關係,代表父母應該提供的愛與規範,就如同眉毛環繞眼睛般,保持適度的距離,讓孩子感受到安全卻不壓抑。父母應該設立界限,這些界限就如眉毛般環繞著孩子的成長,既能避免孩子偏離正道,但又不會過度干涉。
在《撒母耳記上》一至二章中,當撒母耳出生後,哈拿遵守她對神的承諾,將撒母耳獻給神,讓他從小在聖殿裡接受祭司以利的教導和照顧。
這裡的「環繞」,表現出哈拿對撒母耳的愛和信仰上的引導。她將他帶到神的面前,並將他交託在神的保護之下,表現出一種深沉的信賴,這就像眉毛一樣,為撒母耳的成長環繞出一個穩固的信仰框架。雖然她並不時刻在他身旁,但她的信仰和教導像一個無形的「環繞」,伴隨著撒母耳,使他在神面前長大,最終成為一位敬畏神的先知和領袖。
看顧:如睫毛之看顧
睫毛的作用更加細膩,它們時刻保持警覺,能迅速反應以保護眼睛免受外來物的侵害。父母對孩子的看顧也應該如此,時刻關注孩子的需要、情緒和行為變化,及時給予引導與糾正。這種看顧不是監控,而是一種具敏感度的關心,確保孩子的生活環境中沒有過多的試探與危險。
約瑟的生命展現了神對他的眷顧,無論是被賣為奴隸還是在埃及的監獄中,神始終看顧約瑟,讓他在困難中依然保持信心,甚至最終被提升。對於子女,父母應該如同睫毛般敏銳,時刻關注孩子的成長狀態,並在他們需要幫助時及時提供支持(創三九1-23)。
保護:如眼皮之保護
眼皮提供了最直接且強力的保護,當眼睛感受到威脅時,眼皮會迅速閉合,防止傷害。對應於家庭中的規範,這意味著父母在必要時應該強力介入,當孩子面臨危險或重大錯誤時,應給予堅定的保護與糾正。這不僅僅是被動的保護,還包括了積極的引導,幫助孩子遠離不良的影響和試探。
以色列人在曠野中受到神的保護,雖然四周充滿了危險和敵人,但神就如同眼皮般護衛著他們,讓他們免於被滅絕。這也教導父母在關鍵時刻,要堅定地保護子女,避免他們受不良影響甚至重大傷害(出十三21-22,十四19-20)。
這些例子告訴我們,建立家庭規範就像保護眼中的瞳人一樣,父母需要如眉毛般環繞,為孩子設立必要的界限;如睫毛般看顧,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如眼皮般保護,當孩子遇到危險時,提供即時且有效的干預。
這些行動不僅保護了孩子,也讓他們學會在父母的指引下,擁有自信與力量。這樣的家庭規範不僅能保護子女,還能讓他們在充滿誘惑與試探的世界中,找到屬於他們的穩固根基,成長為獨立且成熟的人。
《申命記》三十二章中的經文提到,神如同鷹攪動巢窩來訓練和引領祂的子民。這個形象不僅描繪了神如何引導祂的子民成長,也是一個能夠應用於父母教養子女的重要模式。
母鷹通過一連串有目的的行動,逐步引導雛鷹學會飛翔,這象徵著父母如何提供挑戰和支持,以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與成熟度。讓我們深入探討三個核心要素──「兩翅搧展」、「接取雛鷹」和「背在兩翼」的意義,以及它們如何體現在家庭教養中。
兩翅搧展:變動環境
母鷹通過攪動巢窩,讓雛鷹感受到不再舒適的環境,促使牠們嘗試飛翔。這是一種創造變動環境的策略,讓雛鷹不得不從依賴巢窩轉向學會自立。
對應於教養子女,這代表著父母應該適時地給予挑戰,為孩子製造一些「不舒適」的環境,推動他們去面對現實的挑戰並培養獨立能力。就如同以色列人在曠野的經歷,神故意讓他們經歷艱難的環境,讓他們離開在埃及自我感覺良好的奴役生活,並且鍛鍊他們的信心,學會依靠神(申三二11)。
同樣,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不應過度保護或一味提供舒適的生活,而是要逐步讓孩子面對現實中的挑戰,讓孩子學會獨立處理學業或人際關係等問題。
接取雛鷹:安全措施
在母鷹攪動巢窩之後,當雛鷹試圖飛翔但尚未完全掌握飛行技巧時,母鷹會用翅膀接住下墜的雛鷹,防止牠們摔落受傷。這象徵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支持措施,即便讓孩子面對挑戰,也會在他們跌倒時提供必要的幫助和安全網。就像神在約瑟的一生中,雖然讓他經歷了被兄弟出賣、成為奴隸、遭受冤枉入獄等多重試煉,但神在關鍵時刻依然扶持他,最終讓他成為埃及的宰相(創三九1-23,四一39-44)。
為人父母,雖然要讓孩子經歷挑戰,但在孩子無法承受時,也應及時伸出援手,幫助他們度過難關。尢其是孩子在學業或生活中面臨重大挫折時,父母應該在背後提供實際的幫助,讓孩子在安全的範圍內學會成長。
背在兩翼:身歷其境
母鷹不僅會攪動巢窩,也會讓雛鷹直接乘坐在牠的翅膀上,帶牠們高飛。這種行為讓雛鷹在高空中身歷其境,親身感受飛翔的高度與空間,逐漸適應飛行的感覺。
對應於教養中,父母應該陪伴孩子走過成長的過程,讓他們在面對挑戰時感受到父母的支持和共同經歷,最終學會獨自面對風浪。也像摩西帶領以色列百姓出埃及時,神並非直接將他們送入應許之地,而是讓他們在曠野中生活四十年,親身經歷生活的艱難與神的供應(出十三17-18,十四 29-31)。
同樣,父母應該陪伴孩子經歷各種挑戰,並不僅僅是告訴他們應該怎麼做,而是與他們一同走過難關,讓他們感受到即使身在困難中,也有父母在背後支持著。尢其是當孩子第一次遇到挫敗時,父母除了給予口頭鼓勵,也可以實際陪伴他們經歷這段艱難的時刻,讓孩子學會自我調適和應對。
「鷹之攪動巢窩」是神對祂子民愛的教養模式,也是父母在教養子女時可應用的智慧。透過適時地「搧展翅膀」創造挑戰、提供必要的安全措施,以及親自陪伴孩子經歷成長,父母能夠幫助孩子在面對生活中的各種困難與試探時,發展出獨立和堅韌的品格。同時,這種方式也讓孩子在挑戰中體會到父母的愛,學會自立並展翅翱翔。
兒女是神所賜的產業,父母要知道該如何看守與經營。當孩子小的時候,父母要設立種種規範與措施來保護子女。可是一旦時候到了,就必須採取適當的策略,激勵其心志,給予孩子足夠的自主空間,讓他們能夠面對困難與挑戰。因此,要捨得攪動巢窩、訓練子女,讓他們學習面對未來的人生考驗,進而培養出獨立自主的能力。
不要捨不得孩子吃苦,因為如此一來,等同拔除子女的翅膀,讓他們坐享其成,最後無力回天、坐以待斃。父母只要做好相關的避險措施,讓子女能親身經歷與體驗,如此一來,所有的努力才能真正成為子女的能力,使他們得以享受生命中的恩典。
結語
聖經中的親子觀,透過神與人之間的比喻,深刻揭示了父母在子女成長過程中的三種重要角色:「需求的供應與調控者」、「愛的互動與型塑者」及「規範的建立與引導者」。這三個角色各自扮演著獨特且不可或缺的作用,協助子女邁向成熟與獨立,並塑造他們的品格、價值觀與生活能力。
首先,父母作為「需求的供應與調控者」,不僅是物質的提供者,更需要以智慧回應並滿足子女的需求。正如羅得貪圖短期的肥沃之地最終落入災難;參孫因無法控制慾望而自取滅亡。這些例子皆顯示,過度滿足孩子的即時需求,會產生長期的負面影響。
相反的,有條件式的滿足,則能夠培養子女的自制力、耐心與深度思考。這樣的方式使他們懂得面對挑戰和延遲滿足,最終成為有責任感及自律的人。
其次,父母作為「愛的互動與型塑者」,不僅體現無私的愛,更需要智慧地運用這份愛來引導子女走向正道。
聖經中的亞伯拉罕與以撒展示了親子之間的同心同行,這種和諧關係建立在相互信任和順服之上。然而,偏愛如以撒與利百加的故事、雙重標準如米迦的母親,皆導致了家庭中的分裂與矛盾。
愛是親子關係的核心,但若缺乏公正與一致,這份愛將被曲解,甚至引發悲劇。因此,愛的互動必須有智慧和規範的引導,讓子女感受到愛的同時,也能學習如何以愛為基礎建立自己的人生。
最後,父母作為「規範的建立與引導者」,在子女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如同《申命記》三十二章中神保護祂的子民般,不僅為子女設立界限與提供保護,還要如鷹攪動巢窩,適時讓子女經歷挑戰,以培養他們的獨立性與堅韌。
設立規範不僅避免孩子迷失在當前的試探和誘惑中,更是賦予他們足夠的成長空間與支持,讓他們能夠在實踐中學習承擔責任、面對挑戰,最終振翅高飛,完成自我實現。(全文完)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