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曾恩榮|聖靈月刊576期-2025.09|主題/我要敬拜祢

圖/胡真祥
耶穌講了一個浪子的比喻,生動描繪父親欣喜接納浪子回頭的畫面。這位父親張開雙臂,歡迎散盡家財、走投無路的浪蕩兒子回家,還宰了肥牛犢與朋友們大肆慶祝。他對不以為然、生氣抗議的大兒子說:「你這個兄弟是死而復活、失而又得的,所以我們理當歡喜快樂」(路十五11-32)。
這個比喻,是神期待普世萬民回歸神家的寫照,父親不計較兒子天大的罪過,只要兒子悔改與願意,斷裂的父子關係即時恢復,歡喜快樂。保羅稱這種關係的改變為「和好 Reconciliation」,因為它是將已經破裂的、敵視的、隔絕的關係,恢復成和睦的、相愛的、親密的關係,彌足珍貴。保羅說:「因為我們作仇敵的時候,且藉著神兒子的死,得與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因祂的生得救了」(羅五10)。
「與神和好」是浪子比喻所要表達的救恩的主軸。和好是救恩的奧祕與恩典,因為與神和好,我們才能領受神完全赦免的豐盛恩典而且恩上加恩,即使在患難中仍然可以歡歡喜喜盼望神的榮耀,在靈裡領受被神的愛澆灌,藉著禱告讀經、聚會團契,和神密相契(羅五1-5)。
浪子比喻也傳達了全方位和好是人回歸神家的功課。父親的接納,使人得與神和好,另一頭則是兒子的醒悟,肯面對自己、真誠悔過,願意回到父家,這是「與自己和好」的功課。既與神和好,還有「與人和好」的功課,這是父親對大兒子的勸勉與教導,以及回家之後小兒子應有的追求。
浪蕩子回家,是關係的回復,「和好」是蒙福的功課,「與自己和好、與神和好、與人和好」,是神的旨意也是人的功課,和好的程度就是人蒙福的程度。當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發現對神、對人、對自己,有些事、有些想法卡關了,可能就是「和好」的功課沒寫或寫亂了。
保羅在腓立比書第四章,勉勵信徒要「常常喜樂」、「存心謙讓」、「一無掛慮」、「凡事禱告祈求和感謝」,這樣寶貴的教導,是接續在勸勉兩位教會重要的同工友阿爹和循都基要和好、要同心之後說的。原來,寫好「和好」的功課,關鍵不在和好本身,而在練好這些基本功。
「常常喜樂」才能看見關係的美好;「存心謙讓」才能化解關係的緊張;「一無掛慮」才能建立美好的關係;「凡事禱告祈求和感謝」,倚靠主,在主的愛裡,凡事都能。
救恩是神賜福給人的恩典,和好是蒙恩人要做的功課,我們好好寫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