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76期2025年9月)
宗教教育:​耕心更新,教員加油站:餵養我的羊——面對長執負責人的小孩

撰文/核旗鮪|聖靈月刊576期-2025.09|主題/我要敬拜祢



圖/Swing

耶穌在升天前,曾經三次吩咐彼得,要餵養祂的小羊。因此,教會牧養的方式也遵行主的教訓,勉勵「小羊們」要常常參加聚會,自小開始接受宗教教育,並參與各年齡層的團契與各樣聖工。透過各種方式,盡力將聖經中的道理教導他們。

牧者在牧養的過程中,會將上一代的信仰經歷往下延續,使每個小羊都能真實體驗到神的愛。當然,人為的牧養制度是如此,實際情形卻往往不能盡如人意。因著許多看似不可控的因素,導致我們未能如預期般,將正確的信仰觀念傳達給小羊們。

在教導學員的過程中,教員們經常藉由師生之間的制度關係,讓孩子們願意聽從老師的教導。輕則提醒,重則責備,而其中也不乏較為調皮、反骨的孩子,往往無法只透過課堂中的師生關係來達到目的,更多時候必須與家長配合,裡應外合,讓孩子明白教會必須學習的道理與規矩。

在向上溝通的過程中,許多人時常遇到這樣的難題:管教的對象為「長執負責人」的孩子,屢勸不改,但與其家長溝通又怕失了面子、傷了和氣。即使委婉提醒,仍因力度不足,終究達不到目的。

探討這個問題時,筆者認為,首先需要調整的是牧者的心態。為什麼要因為對方的家長是長執、負責人,就使教導學員的工作受阻呢?耶穌在世上傳道時,可曾因為對方的身分而改變所講的真理?主對於文士及法利賽人的錯誤行為,仍毫不避諱地指責,甚至稱他們為「粉飾的墳墓」。當彼得對耶穌的受難與復活發表不成熟的言論時,耶穌也嚴厲地責備他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只體貼人的意思。」不論身分,主耶穌的目標唯有將真理完全地傳講出去。

保羅更常在書信當中稱自己為基督耶穌的奴僕,所領受的職分並非高尚的官位,而是藉由服事人來榮耀神,成為合乎主用的器皿。在教會當中,對於長執、負責人的尊敬,是出於對神差派的尊重,以及他們在信仰上的品德能作為信徒的榜樣,值得效法與學習。但若以此成為教導孩童的阻礙,這樣我們究竟是尊重人,還是尊重神呢?

我們看到舊約中的以利祭司,對於孩童的教育竟凌駕於神所定的規矩之上,任由兩個兒子在聖工上藐視神,因此被神評價為「尊重自己的兒子過於尊重神」。今天,如果阻礙我們教導孩子的原因,是因擔心長執的面子掛不住,或讓人知道了不好看,那麼身為教導者,就需要調整自己的觀念。

對於聖經道理的堅持與教會規矩的訂立,不僅是為了維護教會的秩序,更是藉由制度,引導信徒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專心仰望神。因此,身為牧羊人,不能因為身分的緣故而退縮,只敢「柔性勸導」,而是必須將當說的話講明,錯誤的就責備,偏差的就管教,如此才對得起神所託付我們的工。

對於屢勸不聽的孩子,或許我們可以先從他們的心態切入。例如在做聖工時,若孩子的行為總是不合規定,或態度不夠敬虔、莊重,我們首先可以詢問:為什麼選擇參與這份聖工?讓孩子分析自己做這件事的初衷。答案可能是依從教會安排、同儕都有參與、被迫上場,或是出於自願等等。

即使答案是負面的,也能接著探討服事的意義,讓孩子明白,聖工是藉由服事來榮耀神,並非單純因為教會「缺人」,也不是「打工」性質般地完成任務。因此,在做聖工時,應該保持什麼樣的心態?

想必大家都知道,也是老師常常教導的「標準答案」:敬虔、莊重、認真準備等。筆者認為更關鍵的下一步是,讓孩子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麼(行為、心態),並決定是否再繼續承接這份聖工。

曾經遇過一個例子。某次安息日聚會時,筆者與一名少年班的學員坐在會堂的同一排聽道理。聽著聽著,卻發現旁邊有些騷動,餘光便瞄到他偷偷將包包裡的牛奶糖放入嘴裡,過程中還用各種動作小心翼翼地掩飾。或許是害怕筆者發現,孩子只敢默默含著而不敢咀嚼,但仍被我看見了。

觀察完一連串的操作,以及他放入口中後仍然想繼續吃的舉動後,當下我小聲地提醒他;但孩子被抓包後,起初還裝作若無其事地否認,這讓我心裡非常難過。等到會後,我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既然已經奉主耶穌聖名開始聚會,就是你與神的關係。既然你選擇來到會堂聽道理,我身為教員,就有責任和義務提醒你要有敬虔的態度。」真希望孩子可以把話聽進去。

小時候的主耶穌,自主到會堂認真學習,為我們立下美好的典範。雖然我們無法「規定」孩子們都以最完美的方向追求信仰,將「以父事為念」的準則深植在他們的內心,但身為老師和家長,仍可在日常的言教身教中,勉勵孩子朝著這樣的方向追求。

許多人看到孩子不妥的行為,認為應該嚴厲制止,「逼著」他繼續在會堂聚會、做聖工,甚至更加監督他們的規矩。但筆者認為,信仰終究是自己的,與其永遠逼著孩子,不如幫助他們先清楚自己在做什麼、想什麼,是想討好人,還是討神喜悅?

當然,並非從此放任學員,因此在日常中也要為他們禱告,等到他們到了具備獨立思考的年紀時,引導他們分析自己的內心,再配合適度管教,避免讓孩子覺得信仰是種沉重的壓迫。感謝神,上述那位學員,後續也願意乖乖地主動來到會堂聚會。

除了心態上的調整,在制度上,教會的帶領者也應確實執行所訂立的規矩。若有人不符合規定,就暫時不安排聖工;若心態不夠成熟,就需要透過教導,讓孩子明白這是為神而做。

或許有些教員或家長擔心得罪人,害怕他人議論:「長執的小孩怎麼不能接聖工?負責人怎麼沒有好好教養自己的孩子?」擔憂是人之常情,但在教會中,人意應該放在最後,神的標準才是最重要的。

或許今日的容忍與妥協,不只害了孩子,在神眼中,縱容這不妥行為的人,也要一同承擔罪責。牧者與信徒同樣是追求真道的人,在關注小羊們的靈命安危之餘,自己可別先走差了。保羅對於偏差的教會感到難過、痛心,更是嚴厲責備。不只為了全體信徒的信仰,也為了對得起神所交付的神聖使命,我們都必須謹慎、警醒。
PDF 下載

作者: 核旗鮪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9/01/202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