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歐偉成|聖靈月刊577期-2025.10|主題/你們髮白,我仍懷搋

圖/Rainie
前言
學習變老的功課
俗話說:「人生七十古來稀」;按照摩西的標準,現在的人都是強壯的(詩九十10)。根據內政部的數據,臺灣在2024年的平均壽命為80.77歲,其中男性77.42歲、女性84.30歲。
很多到日本旅遊的人會發現,在機場、超商有很多中高齡工作者,甚至有很多書籍是討論70歲、80歲以後適合什麼工作。原來作為全球高齡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高齡就業在日本已經是普遍現象;日本65歲以上高齡者中,每四個就有一人仍在工作。
這其實很值得關注,既然越來越長壽是不可避免的趨勢,我們就必須在工作觀、生活觀與信仰觀上做出相應的調整。
經文勉勵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十九32)。
聖經教導我們與老年人相處的態度是要尊敬,並且與敬畏神並列。這與華人社會重視倫理,尊重長輩的傳統價值觀很接近。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十六31)。
聖經型塑的長者形象是充滿榮耀的。如果能隨年齡增長,充滿恩典、慈愛與見證;那麼他的滿頭白髮,就像一頂榮耀的冠冕,而神也樂意將這冠冕賜給凡行在公義道上的我們。
神向我們所懷的意念是賜平安的意念(耶二九11);祂也喜悅人得享長壽、美福。所以,孝敬父母(出二十12;弗六2)、離惡行善(詩三四12-14)與遵行神的旨意(箴三1-2),是神對我們的期待。
學習面對變老的功課
體力、心力的衰退
隨著年齡增加,身體難免逐漸老化。如果把身體當作一部機器,那此刻就是面臨零件老化的問題,不時需要維修、保養,甚至要更換零件。例如老人家常見的裝假牙、裝人工關節、人工膝蓋等。傳道書第十二章有一段對於老年的詩意描述,相當有趣,也很貼近現實。
手腳無力、彎腰駝背、牙齒脫落、視力減退(3節);耳朵重聽、睡眠品質不佳、容易驚醒、說話不清、聲音微弱(4節);容易有不安全感、害怕、頭髮變白、體衰無力、對於生活喜好越來越不講究(5節)。
藝術、人生智慧的頂峰
然而,年紀增長也會伴隨帶來人生智慧的成熟。柏拉圖就曾說過:「只有當身體的眼睛衰微時,心靈的眼睛才開始變得銳利。」
許多藝術家和哲學家都是在相當年長時,達到他們藝術、學術生涯的高峰。因為這些領域都需要時間醞釀,才能達到成熟;因此對生命的體會越深刻,哲學思考、藝術表現的層次就越高。
老年生活有得有失,我們要積極面對:享受幸福老年生活並努力結出屬靈佳果。
享受幸福老年生活
過去的人因為從事體力操作,因此認為茶來伸手、飯來張口,是最幸福的老年生活。其實,現在的觀念已經大大改變了。
培養興趣、維持健康
首先,培養興趣可以讓生活更加豐富精彩。有長輩熱愛書法,退休後開始手抄聖經,已經完整抄寫超過三遍;有同靈熱愛上山下海,退休後花三年時間足跡踏遍全省各教會;也有長輩開始學油畫、畫插畫、學習網路購物、跟孫子網路視訊等。這些都讓生活精彩而豐富。
其次,適度且規律的運動可以維持身心健康。
保持正面的生活態度
網路報導,日本每年舉辦「川柳」比賽。「川柳」是一種詩歌文學,格式簡短,類似打油詩。有專為老年人辦的「銀髮川柳」1。從「銀髮川柳」的得獎作品中,可以一窺日本老人調侃的生活日常:
現在買書,內容根本無所謂,字夠大就行;
旅遊觀光:比起看風景,更關心廁所在哪裡;
真的太好吃了,但,我剛剛吃的是什麼?
不去醫院檢查了,每檢查一次,就多出一種病;
飯吃八分飽就好,還有兩分用來吃藥。
老年人生有點無奈的現況,卻可以輕鬆幽默的態度來面對,的確是很有智慧,值得我們學習。
維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 老伴
隨著孩子長大離家,老夫老妻相處問題越多。日本曾針對這問題作研究,發現丈夫退休是關鍵。男人退休後,只看電視不出門、生活技能低,彷彿變成大型傢俱;反觀女性通常很會安排生活:舞蹈、插花、茶道、英語等。於是,相處上容易產生衝突;因為太太想:「要一直照顧這個糟老頭到幾時?」先生想:「以前溫柔的太太哪裡去了?每天被嘮叨、實在太不自由了……。」
主內同靈也常遇到類似狀況,弟兄們應該學習照顧自己,夫妻倆也要培養共同的興趣。
● 家人
有學者研究,老年人跟孫子的互動,特別能讓他們感覺溫暖、快樂,感覺自己變年輕;但跟兒女倒不一定2。現代社會家庭型態逐漸改變,真正能夠跟晚輩一起生活的人越來越少。根據衛福部的統計,老人期待與子女同住比率持續下降。所以子女如果有機會,真的要珍惜、把握與長輩相處的時光;老人家也要學習成為受歡迎、受尊重與樂意接待的長輩。
● 老友
根據調查,臺灣的老年人口有5%-7%覺得心情不好,孤單、寂寞、提不起勁;在美國,則有15%老人受憂鬱症影響;而寂寞的情緒、缺乏社交互動,都會增加老年人的健康風險,所以老年人要避免孤獨生活。
教會一向有尊敬長輩的傳統,每年一次的敬老會已成為除夕之外,另一個主內家庭一年一度相聚的重要時刻;長青團契、迦勒團契等為長輩族群所設立的靈修造就團體,以及目前大力推行的多樣、趣味的樂齡課程、社區長照據點等,都為長輩創造友朋互動的機會,也可打開教會大門、面向社區,帶來福音的新契機。
努力結出屬靈佳果
思想人生的結局
然而,再怎麼保持身體與心理的健康,人總是要迎接最終的問題──永遠的家在哪裡?
猶太教拉比李普曼曾說:「死亡並不是生命的敵人,而是朋友;因為歲月之所以那麼珍貴,正是因為我們知道歲月有限。」
有一段電影的臺詞大意是說,人類是唯一知道自己無法避免死亡而且害怕死亡的物種;這促使他們去追求有意義的人生。矛盾的是,死亡才是讓生命有意義的終極因素。
感謝神,我們基督徒有來自聖經的智慧;傳道書就告訴我們,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傳七2)。而最終的結論是,當趁年幼、記念創造的主;因為肉體生命終將歸於塵土、而靈魂將歸回賞賜生命氣息的神(傳十二1-7)。面臨人生的終局,終究會引領人思想生命的意義:「我從哪裡來、我要往哪裡去、我在這裡做什麼?」我們透過聖經,都要學會數算自己的年日。
學習數算年日、敬畏神
摩西的禱告詞中,我們最熟悉的就是:我們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可到八十歲;但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詩九十10)。
摩西的禱告並不只感嘆人生的短暫,以及其中的勞苦愁煩,而是要提醒所有讀者,若曉得神的怒氣與權勢,就應該按著神該受的敬畏,來敬畏祂(詩九十11)。
讀來確實深刻又感傷,但也正呼應保羅提醒我們的,要以以色列人遭受神的忿怒和懲罰為戒:不可貪戀惡事、不可拜偶像、不可行姦淫、不可試探主、不可發怨言(林前十6-11)。要懂得數算日子,就是要能以聖經中失敗的例子作為鑑戒、得著智慧(詩九十12)。
從苦難中學習喜樂感恩
生命中有許多的無奈;我們都曾遭受苦難、病痛、試煉,甚至是意外或親人不幸離世而發出深深地嘆息。神透過傳道書為我們揭露人生虛空的真相:有時好人行善反而早死,壞人作惡倒享長壽(傳七15);但信徒必須對神有信心,因喜樂和患難都出於神(傳七14;《現代中文譯本》)。
傳道書進一步闡述惡人作惡,雖在世上看似亨通,但因為不敬畏神,無法得到真正的福樂;而敬畏神的,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傳八12-13)。
原來,神的公義彰顯不全然在這個世界,但一定全然彰顯在將來的審判。聖經中許多古聖徒,都是存著盼望過寄居的人生,盼望天上更美的家鄉(來十一13-16)。
所以摩西的禱告,不是求神不要讓我們遇見受苦的日子或遭難的歲月,而是求神讓我們即使在受苦中、在遭難時,仍能靠主喜樂(詩九十15)。
見證恩典、成為信心典範
以賽亞向百姓宣告神始終不變的恩典:……你們自從生下,就蒙我保抱,自從出胎,便蒙我懷搋。直到你們年老,我仍這樣;直到你們髮白,我仍懷搋。我已造作,也必保抱;我必懷抱,也必拯救(賽四六3-4)。
一個信靠神、仰望神的長者,一生都過著領受神的話語、傳揚神奇妙作為的人生(詩七一17-18);他們就像長青樹一樣,扎根在神的殿中,時常結出屬靈佳果(詩九二12-15)。
也願主內所有的長者,一方面當思想一路走來所有帶領我們、勸勉我們的信仰前輩的嘉言懿行;一方面也期許自己成為信仰的典範,成為晚輩們效法、學習的對象。這是我們一生應該努力追求的目標(來十三7-8)。
結語:領受榮耀的冠冕
摩西禱告的結尾,向神呼求:願主──我們神的榮美歸於我們身上。願祢堅立我們手所做的工;我們手所做的工,願祢堅立(詩九十17)。
所有願意服事神的人,都應該學習這樣的禱告。我們不只盼望白髮的冠冕(有當然很好),更盼望的是最終公義的冠冕,就是主耶穌再來的時候要賜給我們的: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提後四7-8)。
祝福所有主內的長者,都能身體健康、靈命活潑;享受主所賜的老年生活,將來得到神所賜的榮耀冠冕。願一切榮耀頌讚,歸主耶穌基督聖名,從今時直到永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