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魏迦瑪列|聖靈月刊577期-2025.10|主題/你們髮白,我仍懷搋

圖/Rainie
前言
在白髮的人面前,你要站起來;也要尊敬老人,又要敬畏你的神。我是耶和華(利十九32)。
透過這節經文,我們應該建立對長者的正確態度,即尊敬長者是敬畏神的一部分。而結尾寫著「我是耶和華」,表示這樣的倫理要求來自神,祂希望我們可以實踐一種敬虔的生活。
教會對長者的關懷不僅是社會責任,更是信仰的實踐。為此,教會關顧長者不是「一次性活動」 ,而是持續的「一哩路」——需要方向清晰、步伐穩健、同行有愛。
然而,這「一哩路」,大家或許走了好多的冤枉路?
聖經的用詞「你要站起來」 ,是一句提醒,也是一句問責:在白髮人面前,我們僅是「站立不動」而已?
面對極快速老化的未來,路在何方?
當人口老化的趨勢已不可逆轉,面對極快速老化的未來,教會是否已做好準備?還是繼續選擇置身度外?
在老化的社會中,沒有人是局外人。尊重及照顧長輩,其實也是在尊重、照顧並孝順未來的自己。因為「變老」不只是老年人的課題,更是每個人要面對的過程;這同時也是聖經的提醒──「要孝敬父母」,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弗六1-2)。
十八年前,當筆者接任總務事工時,親眼目睹一則有趣的往事。一位年屆85歲的執事娘,對時任教務負責人提議,會堂大門前的樓梯,應該安裝不鏽鋼護手欄杆,方便長者行動。奈何當時的教務負責這樣說:「不用啦!叫年輕人扶一扶就好了……。」幾年後,這位負責人也從職務會卸任,一次來聚會時,竟然很吃力地上會堂的樓梯,也是這位老執事娘看見了,對著我們說:「年輕人,快快去扶他……」這是碰巧嗎?還是萬事互相效力?筆者的看法是,人人都會走上「長者」的路。
因此,關懷服務長者的過程,也是整理自己生命經驗的過程:省思與長輩的關係、關顧自己的變老過程,操練自己生命的敏銳度,也是預老的準備,不是嗎?
整個社會與國家,甚至是教會在面對「老化」時,也應重新設計各項因應機制。教會在面對孤老的社會問題上,應如何和政府一起努力改善,成為非常重要的關懷新方向。這樣看來,教會得突破傳統框架的束縛,在面對許多社會問題上,教會理應與社會扮演共同的角色,就是要補足政府做不到的部分,讓人們在世能夠得著神的恩典。政府的政策再怎麼的完善,一定還有漏網之處,可能沒辦法及時補足缺口,教會這時就可多加觀察其需要,並投入這樣的事工。
奈何,許多教會負責人的觀念,仍然覺得關懷未信老人的靈魂,得救的效益不大;或是覺得金錢上的花費非常高且不划算。試問:人的靈魂豈是金銀可衡量?難怪,這「一哩路」這麼難走下去!
教會扮演關懷者角色——破除對長者的負面迷思
教會長者多,不代表缺乏盼望。
許多人都以為教會高齡者多,代表「又老又病又窮」的刻板、消極印象,但筆者認為,這一群邁入高齡化的長輩,在教會中仍佔有舉足輕重的分量,因為長者象徵著智慧、經驗與生命的積累。神在聖經中多次教導,無論是在家庭、社會還是信仰群體中,都應該尊重長者。
白髮是榮耀的冠冕,在公義的道上必能得著(箴十六31)。
強壯乃少年人的榮耀;白髮為老年人的尊榮(箴二十29)。
今日教會在投入關懷的事工上,除了讓信徒能夠提早因應人口老化的社會問題,更重要的是能打開教會大門,與社區民眾建立關係。
筆者的母會,自2011年開始,每逢星期三,教會定期舉辦長青聚會。每一位來參加的長者,都會請孩子們在上班前把他們送來教會,與駐牧傳道及長老一起吃早餐、聚會、唱詩、健身操,並在午餐前,一起禱告求聖靈。筆者幾次協助領會及分享主恩,都親身體驗有長者在禱告會得聖靈的美好見證,感謝主。
今天,教會仍然在推行長青聚會,也曾有好幾位未信的長者前來參加,爾後參加慕道班而接受主的寶貴洗禮,歸主名下。誰說「長者關懷」不是一個宣道管道?
這樣看來,長者不是教勢增長的限制。一路走來,教會在傳福音策略上,都有一個迷思,認為向長輩傳福音較困難,因為他們不容易改變信仰。反之,教會因為熱心關懷這群長輩,連他們非基督徒的家人,也都對教會的印象改觀,有著很正面的評價。這豈不是一種最好的「無聲見證」嗎?
雖然教會現階段未與任何的機構合作,僅是每年編列預算來支付活動的經費。但這種「長者關懷」活動不能以營利性質,或所收取之奉獻不足,也不能以此作為不辦長青聚會的藉口。即使有限的經費僅能運用在「長青聚會」之中,也不會影響教會運作收支。這樣看來,教會只需要提供場地,讓退休的弟兄姐妹投入這項工作成為志工,參與活動策劃、環境打掃或炊事等工作,或者邀請本會從事社會工作的弟兄姐妹擔任全職社工,增加教會在關懷據點的參與程度。這「一哩路」本就不是一哩路,不是嗎?
這「一哩路」,其實是蹲下來用老人眼光看待他們的需要
從筆者的觀察中,老人家主要需要的關懷方向分別是「身」、「心」、「社交」、「靈性」四大面向,也就是身體的生理照顧、教牧諮詢、社交互動和靈命照顧。若教會把這四個面向做好,長者就如同活在信仰的關懷與屬靈護庇之中,這會是教會共同實踐的理想。
因此,教會身為關顧者,最重要的就是學會融合長者的生活習慣和起居模式並給予關心,這就是學會蹲下來用老人的眼光及角度,看待他們的需要、開啟心對心的對話。
然而,教會的一個現象——除了少數年長者有人會趨前關心、問候外,大部分都是默默的來聚會,又默默的離開。在教會裡,這些老人似乎變成了孤獨、較無人搭理的一群。年輕負責人的說法是:「老人性格孤僻、長者不愛說話……。」是這樣嗎?
將心比心,誰家沒有年長者,誰又願意自家的老人在教會受冷落呢?這樣的畫面令人辛酸與不捨,也不是我們常把「教會有神的愛」掛嘴邊時所樂見的,因為長者正是需要別人關心,這個破口應該由教會所有人一起來努力堵住,並盡快設法改進。
讓長者也成為服事者
教會是最大社會關懷網,使長者活出更多精彩的地方。
不可諱言的,長輩通常是體弱易病,常需進出醫院,需要加強關懷的一群。近年來,教會有一句順口溜:「『少年老』的服事『中年老』的;中年老的關懷『老年老』的。」為什麼呢?
他們因年齡相近,興趣相似,彼此聯繫關懷,自成一個生態系。教會只要協助他們有效的組織長青團契,並賦予他們明確的任務,例如靈恩佈道會獻詩,抑或到安老院佈道獻詩,有了教會的幫忙,就可以有效的運作,讓負責人或長執的操心可以減少一點。
教會務必破除「老人是弱勢、需要被照顧、社會的負債」等三大錯誤的觀念。透過學習與行動,長者仍然有能力持續參與社會,形成支援,成為有能力、獨立與互助的健康群體,活出長者自信、尊嚴、健康與喜悅,營造「贏在終點」的人生!更何況我們是有盼望的一群,我們有主耶穌可以依靠,長者可以關懷長者,誰說行不通?
因此,不難發現有舉辦長青聚會的教會,都是透過興趣的培養、學習新事物、擔任志工等方法,以提高生活的品質,持續社交活動。除了讓年長者擁有尊嚴與自主生活,同時也能減緩身體機能退化,保持腦細胞活絡,達到長者關懷長者,互相鼓勵;做到彼此扶持,彼此勸勉,誠如聖經教導:又要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勉勵行善。你們不可停止聚會,好像那些停止慣了的人,倒要彼此勸勉,既知道那日子臨近,就更當如此(來十24-25)。
故此,「少年老的服事中年老的;中年老的關懷老年老的」的願景,也讓高齡長者的教會生活與屬靈生命不退步也不休止。說實在的,老也可以老得有尊嚴、有活力,是令人稱羨、滿了汁漿的「長青」(詩九二12-14)。透過教會團契生活與社會參與,使長者可以提升自信與尊嚴,活出精彩的後半人生;靜待主耶穌的同時,也能參與聖工,何樂而不為?
結語
教會對於長者的關懷,其實也是間接地促使他們能全心信靠神,照神的旨意來安排生活,必定能活出充滿盼望、滿足又精彩豐富的晚年生活,在人生最後一程,還能榮神益人。
今天,教會若能夠看重「關懷長者」這一環,而年長者也都有信仰和依靠,他們的喜樂也會慢慢地增加。如此平靜安穩的心態,對於宣道和牧養,豈不更得心應手?
「關懷長者」這條路沒有速成,唯有持續才能結果子。教會若能穩健走這「一哩路」,長者將不再被邊緣,而是成為「多結果子」的好同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