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李銘祥|聖靈月刊577期-2025.10|主題/你們髮白,我仍懷搋

圖/Rainie
引言
臺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長輩照顧成了許多家庭和社區共同的挑戰。政府推動的長輩服務主要有兩種層級:關懷據點與日照中心。關懷據點重在陪伴與預防,讓長輩能在社區裡共餐、參加信仰課程以及手作活動,進一步延緩失能,以至於能夠維持身心健康;而日照中心則是專業的長照機構,需要依法立案,設有專業人員,能提供失能或失智長輩更深入的日常照護與復健服務。
兩者雖然屬性不同,但核心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幫助長輩過得更安心。那麼,教會是否適合成為日照中心呢?這並不只是憑藉熱情或是感動就能成事,而是需要在專業、法規與信仰角色之間找到平衡。以下將依照四個關鍵問題來探討。
教會成立日照中心需要做哪些準備?
要成立日照中心,絕對不是「開放場地」就能開始,必須從法律、場地、人力與財務四方面來著手。
法律與立案
在臺灣,日照中心必須取得政府許可,並符合「長期照顧服務法」的規範。教會若沒有法人資格(財團法人或社團法人),就無法提出申請。即便有了法人,仍需提交完整的計畫書、場地與安全設施的規劃,並定期接受主管機關的督導與評鑑。
場地與設備
日照中心需要安全舒適的空間,如寬敞的活動區、用餐區、廁所與休息室,並具備完善的無障礙設施。地板必須防滑、走道寬敞、出入口平順,若有樓層差異還需設置電梯或升降設備。必要時,還要添購血壓計、輪椅、急救箱等基本照護設備。
人力與專業
單靠愛心是不夠的,必須要有持證照的照顧服務員,並配備社工或護理師來定期評估長輩的健康狀況。教會當然可以號召弟兄姐妹擔任志工,但必須經過培訓,且有明確分工,並能在突發狀況時知道處理方式。
財務與營運
日照中心的經費龐大,空間改造、設備添購、人事薪資、餐食與活動開銷,都是長期支出。教會必須仔細評估自身財務或尋求政府補助,以及基金會、企業與弟兄姐妹的支持。同時,要建立透明的財務制度與完整的營運計畫,包括收費標準、服務記錄、意外回報機制,才能順利通過政府的稽核。
教會成為日照中心,該接受哪些課程?
硬體到位後,接下來的關鍵是人員的專業能力。日照中心面對的是長輩,需要的不只是愛心,還包括專業知識與技巧。
1.必須接受照顧服務員課程並取得證照
課程內容涵蓋生活起居協助、衛生照護、緊急處理、藥物管理等。根據規定,照服員至少需要完成九十小時以上的訓練,才能合法上線服務。
2.需要具備急救與醫護常識
長輩常有突發狀況,若有人會CPR、懂得處理異物哽塞,或緊急處理傷口,就能在黃金時間發揮作用。同時,護理師也能提供慢性病照護的教育,讓人員更有信心面對突發狀況。
3.針對失智症照護的專業培訓不可少
這些課程包含如何與失智長者互動、如何應對情緒波動或重複問話,並透過環境設計來避免走失的風險,也幫助照顧者調適自己的心態。
4.應該學習活動設計與長者教育
日照中心不只是「看顧」,而是要幫助長者活得有意義。體適能、音樂、藝術、手工藝或小組互動,都是能夠帶給長者參與感與成就感的方式。
5.負責的同工還需要學習行政管理與品質課程
建立個案資料、管理檔案、團隊溝通與評鑑改進,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管理技巧,讓日照中心更有制度、更符合政府的要求。
殘障設施的安排
無障礙設施是長輩進入機構的一種基礎建設。如果環境設計不當,就像在他們面前築起一道「看不見的牆」,使其出入不便。
因此,入口和動線必須讓輪椅方便通行,若有階梯,就要安裝斜坡或升降平臺;門口寬度至少九十公分,走道保持暢通,必要時在轉角處加裝凸面鏡。
室內應設有扶手、防滑地板,燈光明亮柔和,桌椅高度適合長者;牆面可張貼清晰可見的標示,幫助視力或記憶力不佳的長輩辨識方向。
廁所更是重點。必須設計為無障礙廁所,讓輪椅能轉動,馬桶高度適中,並加裝橫直式的扶手,地板防滑並保持乾燥;洗手臺與鏡子高度要適合坐輪椅的人使用,最好能加裝緊急呼叫鈴;若有洗澡服務,浴室必須有座椅和扶手,保障安全。
對於失智長輩,可在出入口設警報或門欄,以避免走失;電梯應足夠寬大,並有語音報層功能;若教會有停車場,則需規劃身障專用車位,方便家屬接送。這些細節雖然繁瑣,卻是決定服務品質的關鍵。
日照中心是否等同於福音中心?
或許有人認為:「教會開設日照中心,是不是等於多了一個福音中心?」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兩者在使命上不同。日照中心的重點是專業照護與人道關懷,福音中心則以宣教與牧養成為兩大核心。
兩者在對象上也不同。日照中心服務的是整個社區,任何人都可以參加,不分宗教信仰;福音中心則針對願意或有興趣認識信仰的人。若把日照中心直接當成福音中心,不僅可能造成壓力,還可能違反政府「宗教中立」的規範。
當然,信仰氛圍仍然能自然流露,如餐前的謝飯禱告、詩歌吟唱,或牧者的傾聽與陪伴,都能帶給人溫暖與希望。但前提是不強迫,要尊重每個人的意願。
其實,教會長期在社區裡默默付出,用專業與愛心去照顧長輩,本身就是在實踐道理。當社區看見這份真實的愛,往往比言語更有力量。
結語
綜合來看,雖然教會或許具備成為日照中心的潛力:場地能被善用,人力能結合專業與志工,信仰氛圍更能轉化為溫暖的服務。但同時,也必須面對嚴謹的法規要求、龐大的財務壓力,以及專業照護的需求。這些都需要謹慎規劃與持續投入。
值得欣慰的是,臺灣已經有一些教會走在前面。像桃園教會、南臺中教會、前鎮教會,以及東南區的部分教會,都成立了關懷據點,實際服務社區的長輩。尤其是高雄的前鎮教會,一週開放五天,平日大門敞開,讓長輩隨時能進來參加活動,真正做到「天天有人、天天陪伴」,成為社區裡非常有溫度的存在。
這些案例證明,教會並非只是在理論上適合,而是在實務上也能成為社區的祝福。日照中心與福音中心雖然定位不同,但若教會先進入社區,完成社會服務的本分,自然就能夠透過愛心行動播下福音的種子,為社區留下美好的見證。
因此,教會是否適合作為日照中心,關鍵不僅在於「能不能」,更在於「準備好了嗎?」若準備充分,教會就能成為長輩與社區的祝福,也能活出信仰最真實的意義。
參考資料:
1. 衛福部「長期照顧服務資訊網」。https://1966.gov.tw/LTC/mp-207.html
2. 法務部全國法規資料庫:長期照顧服務法。https://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L0070040
3.內政部建築研究所,「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https://www.abri.gov.tw/News_Content_Table.aspx?n=807&s=39169
4.〈排灣中會佳義教會,部落福音日照中心揭牌〉。https://tcnn.org.tw/archives/9154
5. 天主教新竹教區。https://hcd.org.tw/swc/竹北社區式服務類長照機構
6. 大安老人日間照顧中心。https://www.daanolde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