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Dei gratia|聖靈月刊577期-2025.10|主題/你們髮白,我仍懷搋

圖/盈恩
這間寢室她再也待不住了!
這些日子以來,室友們愈來愈晚歸,有的跑去找男友,有的則不知所蹤,週末時甚至空無一人。寢室裡徒留淒涼冷清的氣息,明明身處溫暖的南臺灣,卻冷得令人心寒。
這晚,紫妘完全不想回宿舍,而是獨自搭公車到了火車站前。她原本想搭區間車去找熟悉的朋友,卻因為時間太晚,而錯過了末班車。
火車站對面有間24小時不打烊的咖啡店,她索性走了進去,點了一杯熱咖啡配甜點內用。走到樓上的無菸區,便找了靠窗的空位坐下。漆黑的天空、昏黃的路燈以及行走中的路人,構築出一幅「移動式窗景」。紫妘就這樣邊喝咖啡,邊看著這座由人來人往的熱鬧逐漸轉為寂寥無聲的城市,任憑時間流逝。
手錶上的時針與分針悄然走成了「V」字形,早已到了平日就寢的時間,但現在的她隻身在外,沒半個熟人陪,就是想趴睡也感到不安穩。眼皮漸沉卻不敢入眠,她硬撐著,只怕有個萬一。
向來,紫妘不曾晚歸,在外人眼中看來,她是個乖孩子、好學生,課業和品行都不需父母擔心的那種女孩。大學時期在校住宿,多了些自由,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卻沒想過這會是考驗的開始。
從小成績一路領先的她,沒來由地變得不再在意分數,反正能拿到該科的學分就好。回顧往日,終日埋首書堆,在學校與補習班之間來回奔波,在「成績跑道」上不停奔跑著。雖然擁有不錯的表現,但此刻的她卻感到疲乏與厭倦。循規蹈矩如她,不再汲汲營營追逐分數,已算是一種「叛逆」,而她並非故意,只是實在對自己無能為力。
不再追逐分數的生活,讓她多出些許「自在呼吸」的餘裕,但學校附近可以逛的地方並不多,大多時候,她僅是漫無目的地走著。有時,她真不明白自己「為何出現在這裡」?又到底是為了什麼而活著?走著走著,她停下腳步,仰望藍天白雲,想著:「天上的父會不會也對我失望?」
她不想讓父母知道自己現在的狀況,因為不想讓他們擔憂;身邊又沒有適合談話的人可以傾訴,覺得就算說了也沒什麼幫助,問題依然存在,狀況沒有改變,還會讓其他人覺得她想太多。
很多人都說:「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就好啦!」也有人建議:「要不要去看看心理諮商?」但她覺得似乎還不到那個地步,只是多花一筆錢罷了。從小信主的她,知道遵守十誡,再怎麼樣也不會自傷或自我了斷。日子並不是過不下去,只是內心常有一股說不出的鬱悶,也失去了和人互動的力氣;有時,連找人說話都感到疲累,僅此而已。
她想不明白,為什麼別人可以「度日如常,自然有光」?而她努力讀書考上大學,卻只落了個寂寞與灰暗?想要快樂,怎麼如此艱難?
每逢週六安息日到教會聚會時,她才覺得平靜一些。聽傳道講道,和大家一起翻聖經、唱詩與禱告,再一起享用愛餐,一整天下來,回家後總能睡得安穩。
遇到學校期中或期末考時,團契的契員還會一起到宿舍關懷她,學姐也願意借她筆記與考古題,課業都還能兼顧,沒有任何科目被當掉。除了她自己,似乎沒有任何人發現她的不對勁,可能也是因為大多時候她總是獨來獨往。
偏偏中秋連假回家,爸媽還是發現了。
爸爸問:「妳怎麼瘦成這樣?」
媽媽說:「別人憂鬱症來信主都好了,而妳信到變成這樣,是要怎麼辦?」這一問,她還真不知要怎麼回答。
「不算憂鬱症吧?只是吃不多,比較常走動而已。」雖然紫妘回答得輕鬆,但被家人這麼一說,自己也不禁心生疑惑:該不會,我真的得到憂鬱症了?
持續約一年多的心煩意亂、吃少睡少,紫妘開始覺得腸胃不適,常常腹痛,有時腹瀉,有時腹脹,解便不順。
週日下午,她經過中醫診所,心想:還是我讓醫生診斷看看?吃些中藥調養一下身體,應該會好一些?
掛號完畢,她坐沙發上候診,觀察前來就醫的人,大多是長輩,也有幾個媽媽帶著孩子來,還有社會人士,但她這年齡層的幾乎就只有她一人了。
「唉!也對,20幾歲花開正盛的時期,這時間要不打扮得漂漂亮亮去逛街、看電影,要不就和朋友相約喝下午茶。多數年輕人假日都開開心心地去玩樂、外出約會、聚餐或是與家人相聚聊天,享受人生。有幾個人像我一樣,愁眉苦臉來找醫生報到的?」
「17號李紫妘小姐,二號診間請進。」護理師的叫號聲打斷了她的思緒。
她走進診間,一位親切的中年醫生微笑著問:「紫妘,今天怎麼啦?」
「我覺得肚子不太舒服,有時候脹脹的,會拉肚子也會脹氣。」
「嗯,妳的排便次數怎麼樣?有固定每天嗎?」
「是有,但有時就是幾粒小顆的,不太多,感覺也不完整,有時就是水水的。」
「妳最近食量如何?有按時吃飯嗎?」
「我吃不多,有時候不覺得餓,就簡單吃一吃。」
「睡眠品質呢?」
「我算早睡早起,我知道我有睡著,因為會做夢。」
「我看一下舌頭。」醫生檢查後,雙手飛快地在鍵盤上打字記錄症狀。
「好,手放在上面,把脈一下。」
當紫妘伸出右手放在桌上的小墊子時,一眼就撇見木桌上刻著一行小字:「喜樂的心乃是良藥,憂傷的靈使骨枯乾。」
「這不是聖經《箴言》的句子嗎?難道醫生是基督徒?唉!別說喜樂了,我連快樂都沒有。俗話說:『心病無藥醫』,我會不會無藥可醫?」紫妘心裡嘆息道。
「紫妘,我先開七天的藥給妳,妳要按時吃。飯也要記得多吃一點,盡量減少精緻飲食,太油太甜的食物都要避免。若沒有改善,一週後再回診。」
「好的,謝謝醫生。」
紫妘拿了藥,走出診所,腦海浮現剛才看到的經節,意識到:「會不會是神在提醒我,不要過於憂傷?也許神沒有忘記我。」
她想起小時候在宗教教育時背誦過的聖句:「要常常喜樂,不住地禱告,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帖前五16-18)。小時候覺得很簡單的句子,沒想到長大後,「喜樂」竟變成一件難事。
聖經不是說了嗎?「要」這個字提醒我們,這件事是「需要、必要的」。「常常」則代表需要「多次、高頻率」。至於「不住地」禱告,就是「不停止」,意即要持續不斷地禱告。接著,聖經又說:「凡事謝恩」,「凡事」指的就是「所有事、一切事」,意味著基督徒對生活中所發生的事,無論好壞,都要向神存感謝的心。
而且,這是神的「旨意」,也就是命令──要「常常喜樂」、「不住禱告」、「凡事謝恩」。這是神對我們的要求,也是一種提醒:基督徒要如何在屬世生活中,活出屬靈的生命?答案就是:做到以上的三件事。
「但我就是喜樂不起來啊!」紫妘心中嘀咕。她一邊想一邊走著,不知不覺已回到宿舍。回到寢室後,看到書桌上的聖經,便翻了起來:
你們要靠主常常喜樂。我再說,你們要喜樂。當叫眾人知道你們謙讓的心。主已經近了。應當一無掛慮,只要凡事藉着禱告、祈求,和感謝,將你們所要的告訴神。 神所賜、出人意外的平安必在基督耶穌裡保守你們的心懷意念(腓四4-7)。
「啊!喜樂要靠主,不是靠自己的力量!還要懷有『謙和的心』、『把所要的告訴神』……。對!我怎麼沒有想到,要向神謙卑祈求,擁有一顆喜樂的心呢?因為祂已經應允要『保守』我們,也就是保全、守護我們的心思意念。既然知道在世不過是暫居,主的日子已臨近,又何必為世上的事過度憂慮呢?」
這天晚上,寢室依然空蕩蕩,但紫妘知道主的聖靈同在,她並不孤單,也不再感到憂傷。當聖靈引導我們看明白了聖經,知道如何向神禱告交託、祈求與感謝,並向神謙卑的那一刻起,我們將走出迷惘,走進神所賜的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