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由懷疑到信仰)
宗教與人生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宗教」的意思是指在信仰中與神結合,教導人歸向真神。人類與生俱來就有宗教觀念,並有良心與道德觀念;無論是文明人或野蠻民族,都有拜神的本性,好比人飢餓思飲食、寒冷思衣物的自然傾向。由於人在生存過程中,常會遭遇困挫患難,在自己能力、智慧有限之情況下,就想找一位比自己能力更大的神,藉以取得幫助、安慰,避禍求福;同時,人都有永生的祈盼,比如那些自殺者在遺言上常寫:「來世再見吧!」可見人相信自己有靈魂,並有永生的企求。因著上列的各種因素,人就生出敬拜神的心情,並將崇拜神加以儀式化與組織化,因而產生了宗教。

一.  宗教的本質

1.       宗教非迷信

迷信是沒有理智與經驗的根據而盲目相信。有人說:宗教是感情的,它本身缺少理智,因此越是無知的人,對宗教越熱衷。

事實上,正確的宗教是由神啟示而來的,並有神的默示,藉先知、使徒所寫的聖經作為行事為人的準則。凡事照聖經的教訓去遵行,都能體驗到神的大能與大愛,就像有聖靈與神蹟奇事的體驗。因此,從古至今,有許多的知識份子都信奉真神、查考聖經,成為虔誠的基督徒。

二千多年前,有一位使徒名叫保羅,他對所信仰的宗教充滿了熱誠、犧牲、奉獻的精神,他的感情完全根據他的理智,他說:「因為我知道自己所信的是誰,也深信祂能保全我所交付祂的,直到那日。」所以,宗教的本質是理性又富於感情,是合乎中道的行為,並非乏理智的狂熱、偏激的行為。

2.       宗教非主義

主義是人對於事物、政治或問題的一種見解、主張與理想,目的是要促進國家社會制度法規的完善與增進人類屬世生活的福址。其主張與見解常隨時代環境而改變或修正,不是永遠絕對的真理。

宗教的本質是尋求神的旨意,以神的方法解決、改善人生問題,並建立神與人良好關係,藉著神的啟示指引,使人明白人生的意義與方向,開創更豐富充實的人生。

3.       宗教非只勸善

有人說,宗教的目的無非勸人為善,所以不論信仰什麼宗教,其結局仍然殊途同歸。

行善是人的本分,任何宗教雖都是勸人行善,但真的宗教才有能力改變人心,使人棄惡從善。宗教的本質是要解決人生最渴望與最嚴肅的問題,那就是:「我當怎樣行才可以得救?」(使徒行傳十六章30節),因為宗教信仰若只注重今生,沒有來生的指望與把握,就算是比眾人更可憐。

4.       宗教非只精神寄託

中國人有句話說:「衣食足而知榮辱」。人的身體從物質得飽足後,就進入精神層面,需要有榮譽感與成就感。因此,藉著讀書求知及藝術、音樂的創作與欣賞,成為陶冶性情、變化氣質的精神糧食,提高了精神生活;然而,卻無法令人心靈深處得到真正的飽足。

宗教的本質要提供人靈性的需求,就是神所賜的糧食,是從天上降下來,賜生命給世界的。聖經說:「主耶和華說:日子將到,我必命飢荒降在地上;人飢餓非因無餅,乾渴非因無水,乃因不聽耶和華的話。」因此,神的話就是生命的糧,使人心靈得滿足與喜樂;神的話也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聽從神的話,就不在黑暗中徘徊、摸索、迷惘。

5.       宗教非落伍消極思想

有人認為宗教乃科學發達和社會進步的障礙,隨著科學的進步,宗教遲早總要被淘汰。

其實,科學與宗教並不相衝突,因宗教是幫助人認識真神,而科學的研究,也可以從發現宇宙的奧祕裏間接認識、證明神的存在。今天,科學的發達提高了人類的物質生活,人們更需要以宗教的力量,導正自己的生活規範,遠離惡事,使社會更安定和諧。所以,科學與宗教是相輔相成的。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消極的人生觀。聖經說:「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這是積極主動進取的人生觀,所以,正確的宗教並非悲觀消極的思想,乃是積極樂觀、滿有盼望的人生。

二.  正確的宗教信仰的功能

1.       有正確的宇宙觀

古今中外,有許多人對宇宙的來源模糊不清,因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唯物論者認為宇宙是由一股盲目的力量作機械式的運轉與偶然湊合的結果;一般哲學家則認為宇宙是自然形成,還有相信進化論。另外,泛神論者把神與宇宙混為一談,不信神是造物主,而是宇宙的總和。

事實上,從宇宙範疇之廣袤浩瀚來看,它那複雜奇妙、井然有序的構造,絕非偶然湊成或自然演變形成。進化論非但不能解釋和證明宇宙的來源,而且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

基督教的宇宙觀乃相信獨有一位自有永有、全智全能的真神創造宇宙萬物,基督教也反對泛神論的主張。聖經說:神起初創造天地;萬有都是依乎祂,靠祂而立。因此,宇宙萬物在神的創造、安排、掌管、統治之下,都有其目的。靜觀萬物皆自得,使我們認識神的偉大、權能、智慧與慈愛。

2.       有正確的人生觀

正確的宗教信仰如船之舵。人的信仰是什麼,他的趨向也是什麼。錯誤的信仰導致錯誤的人生觀,因此,信仰關係人生至大。比如:有人對人生的看法是「及時行樂」,那麼他就會過著逢場作戲、玩世不恭的生活;有些老人相信,人生在世全靠「八字」,因而糊塗迷信終生;有人主張人生應「清靜無為」,遂懵懂迷糊,漫無目的的悠哉度日。

正確的宗教信仰,是信有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人也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生活、動作、存留都在乎神,人生的最大目的是尋求事奉真神,生活以神為中心。

自十五世紀人文主義興起,這些以人為中心的哲學、文藝思想要在短暫的今生建立一種完善的人生觀;以後又有哲學上的理性主義、樂觀主義與近幾十年來興起的存在主義,但他們研究的結果,都使本身的幻夢破滅,而覺得人生是荒謬、虛無、絕望。因為沒有正確的宗教信仰,遠離神的人,便會感覺人生的努力毫無意義,生存沒有價值;有正確的宗教信仰,才能有更崇高的人生目標,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在凡事上榮神益人。

3.       使人生有依靠與幫助

有些年輕人以為,宗教都是講來生的好處,而自己現在正年輕,對於將來進天國的事,可以等幾年以後再談。

然而,正確的宗教信仰不僅強調來世得永生,亦應許今世得百倍,所以人應該趁著年少相信神。筆者曾在「讀者文摘」上見到一篇論「長壽秘訣」的文章,說宗教信仰亦能影響壽命,其中有一段這樣寫著:「你有宗教信仰嗎?宗教問題的專家們一致認為,在年輕時忽略了宗教信仰的人,到老年就很難得到宗教的真正安慰。有宗教信仰的人,他們的信心能在日常生活遭遇困苦時,經常地支持他們,使他們的生命更加充實。」

在人生的過程中,難免會有困苦挫折、疾病憂愁和內心掙扎的痛苦,所以都需要有所倚靠與安慰。俗云:「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父母、朋友的幫助有限,因人有時是靠不住的,惟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神才會作他隨時的幫助。

4.       有靈魂的歸宿

人從那裏來?在世上的目的何在?人死後將往何處去?這些一直都是困擾人們的問題。前清才子金聖嘆臨刑時曾說:「黃泉無旅店,今夜宿誰家。」這是沒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臨終時因不知身後的歸宿而惶恐不安。相反的,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有神作他的倚靠,便能視死如歸。因此,聖經說:「義人臨死,有所投靠;在耶和華的眼中,看聖民之死極其寶貴。」

由路加福音十六章2223節中可以看到,人死後靈魂所到之處有兩地:一是亞伯拉罕的懷裏──亞伯拉罕是信心之父,在他懷裏是指一切相信耶穌基督的人安息的樂園;另一處是那個財主所在的陰間,那裏充滿了火焰、黑暗,靈魂在那裡極其痛苦。

人生變幻無常,找不到一件真實永恆的東西。摩西說:「我們度盡的年歲好像一聲的歎息,其中所矜誇的,不過是勞苦愁煩,轉眼成空,我們便如飛而去。」人往往在年輕的時候,只顧努力求學、工作,追求知識、財富、地位,一旦面臨死亡時,就感到驚懼後悔,毫無保障。面對人生的虛空與死亡的威脅,摩西找到了靈魂的歸宿,他說:「主啊!世世代代作我們的居所,諸山未曾生出,地與世界未曾造成,從亙古到永遠,是神。」

有正確宗教信仰的人,知道人生如客旅,因而懂得時常仰望真神為他所預備那在天上更美的家鄉。

三.  結論

人生不能沒有宗教信仰,但需要選擇正確的宗教,才能引導我們到神面前,達到事奉神的效果,使人生充滿幸福。因此,主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裏去。」

 


作者: 謝順道等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