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真耶穌教會|聖靈月刊342期-2006.03|主題/真耶穌教會台灣傳教八十週年特刊  
真耶穌教會  臺灣早期教會巡禮系列真耶穌教會傳入臺灣八十週年溯源 ― 重回1926年<臺灣傳道記>歷史現場80年前基督教臺灣宣教史傳奇性的一章 
Uni. Nanhua, 2002.01.17./ 2006-2-17 
 
 
 
研撰緣由 
 
早已絕版,需要重刊登:就真耶穌教會而言,一般知悉<臺灣傳道記>文獻者多指收錄在1956年所出版的《臺灣傳教卅週年記念刊》內,該書距今已歷經半個世紀,而且早已絕版售罄20年以上,該書在歷史較悠久的教會圖書館藏書裡多已流失,即使還在,也少有人注意;至於新分設教會的新一代(十幾至卅幾歲)幾乎已不知也看不到有此與真耶穌教會來臺開天闢地密切相關的歷史性文獻。 
 
現今即使有機會翻閱本文,除了少數較資深長執、傳道及老一輩信徒外,能深入瞭解其間的人事物及歷史背景者恐屈指可數,因而不只重刊登,更有加以解讀、導讀該文獻的必要性。 
 
供宗教學術界,尤其基督宗教界基督同道參閱:目前宗教學術界,尤其基督宗教界基督同道在研究、討論日治時代的宣教史千篇一律幾乎只介紹長老教會、天主教及少數日本基督教團體(造成每提及日治時代及光復初期的基督新教,幾乎單熟知長老教會及其對社會、教育),至於「真耶穌教會」常略而不談,即使提及也只三言兩語,甚至於還特別套上「專事偷牽羊、不合作、高傲」等罪名。果如是,真耶穌教會身為臺灣新教界教勢第三者且屢次蒙內政部頒發「教化人心、熱心社會公益」匾額,數十年來在以愛心包容近似的「試煉」後,現在應是靠主挺起肩膀的時候了,真耶穌教會實在有責任、義務面對不公平的待遇及不實的報導,並且提出具體的史實,委婉但堅定的釋疑,相信重視史實證據的宗教學術界及基督宗教公正人士,當會樂於調整其原本的觀感。將<臺灣傳道記>文獻的研究、解讀公諸於世,讓各界人士、專家學者來客觀檢驗,正是提供此種契機不可或缺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今欣逢80週年,正好提供兌現上述緣由的天賜良機,今天不做,明天將後悔,因為下一回90、100週年,已是10~20年後了! 
 
 
 
〈台灣傳道記〉歷年文獻版本分析 
 
作者黃呈聰簡介:〈台灣傳道記〉原作者黃呈聰1886年生於彰化縣線西鄉,原長老會會友,日本東京早稻田大學畢業,係林獻堂所領導「臺灣文化協會」開山大將之一,1925年於漳州歸信真耶穌教會,領受水靈二浸,大發熱心,乃將「政治改革」轉化為「宗教人心改革」,乃將其思想轉變的歷程撰述成<由懷疑到信仰>見證專文1 ,接著1926年又與吳道源長老等聯手促成真耶穌教會,在華南極富佈道恩賜的張巴拿巴長老赴臺灣成功開拓三間教會,轟動臺灣基督教界,蒙按立為黃以利沙長老,隨即著手將該回宣道歷程記錄刊載,時值41歲英年,迄今較具代表性者有下列三種版本: 
 
1、「黃以利沙最原始版」:該文獻最開始係由黃以利沙長老撰:〈台灣傳道記(上)〉最初刊登於《聖靈報》一卷一期之「各地消息」專欄,(1926年8月15日發行),頁23~26;下集〈台灣傳道記(續)〉,則刊載於《聖靈報》,一卷二期,1926年9月15日發行,頁14~16;均為真耶穌教會聖靈報社:南京城內北三區虎距關第一號,編輯及發行人:張巴拿巴;本原作內容在前言及文末稍加詳盡。 
 
2、「張巴拿巴濃縮版」:其次,該文獻也收錄在張巴拿巴著,《傳道記》,1929年,大陸出版。該書有關<臺灣傳道記>核心內容多取材自上述1926年黃以利沙撰:〈台灣傳道記〉,改用張長老本人的語氣來轉接入他在該書有關福建省傳道事工之後另闢一章節<第十八章 台灣的工作>(頁103~112),內容明顯濃縮。 
 
3、「黃以利沙修訂版」:第三版本的<臺灣傳道記>,文收《臺灣傳教卅週年記念刊》,真耶穌教會編審委員會編。臺中市:真耶穌教會臺灣總會,1956年12月,文見頁31-37。係原作者為因應真耶穌教會編輯《臺灣傳教卅週年記念刊》之須,再重新修訂。 
 
內容與原始版基本上極近似,唯前言與文末較簡略。 
 
數十年來,各方研究、評論及引註幾乎均以本「修訂本為藍本」,故本研究也擬以這修訂版本為核心內容,再按研究所須參照「最原始版」、「張巴拿巴濃縮版」及其他相關史料來詮釋、解讀。 
 
本見證史料研究、詮釋人:筆者。本文獻的歷史價值甚高,可惜黃長老的原著手稿已不易尋得(很可能在1932年「一二八事變」在上海寶山路總部連同其他檔案慘遭日軍縱火焚燬),黃長老的修訂版全文又僅約6.5頁(含2張不甚清晰的老照片),加上年代久遠,社會文化背景之變遷,縱使是今日大部份長者也難以弄清其中人、事、物及時代背景,更甭談一般中年及較年輕一輩了,因而實有解讀、加註的必要。筆者將視情節需要,於行文中加入註解及相關老照片 ― 黃長老的原文採用「楷書體」,除少數誤植字彙及不甚流暢辭句稍加潤飾外,盡量保持原文;至於本文稿註解則採用「細明體」加以區別,本文所有(按:……)及(星期○)等字樣係筆者之註解,藉以協助較年輕的一代能進一步體會前人珍貴史蹟與風範。 
 
 
 
體例格式分析 
 
作者昔年於兼任《新民報》等記者,養成每天日記式摘錄每日行事要項,故該文獻乃以「日記文體」簡潔的風貌呈現在諸位讀者面前。 
 
【促成臺灣傳道之因由 ─ 神的時候(機)成熟】 
 
○ 內在形勢 
 
真耶穌教會在全國,尤其當時張巴拿巴在華南宣道勢如破竹,成果豐碩,例如福建省郭多馬、高路加、錢亞伯等安息日會精英在接觸真耶穌教會後,聖靈充滿,士氣如虹,立志為主開疆闢土。 
 
父親黃秀兩鶯聲啼初,成果豐碩:原來唾棄日本專制統治、跟監,憤世嫉俗而忍痛離鄉背井渡海赴福建經商的實業家黃秀兩家族(尤其呈聰、呈超兄弟)在漳州經營事業,遇真耶穌教會後,重新受活水浸禮,並體驗聖靈澆灌的佐證,信心大增,受主愛激勵,亟欲與留在寶島臺灣的廣大家族鄉親分享上主豐盛恩典,黃秀兩竟然突破昔日日本殖民監控統治的怨懟,親自率領孫子雄飛等先行渡海返線西,雖非專職的傳道人,僅憑侍熱心與聖靈的大能,短短4-5個月竟已有四十餘人領受重生赦罪浸禮。2  
 
黃呈聰自我使命感:領受水靈二浸,親身體會靈命脫胎換骨之美妙﹝參聖靈報黃親筆見證﹞譬美奧古斯汀浪子回頭,原本積極藉由民主運動力欲造福全臺灣鄉親的他原本已很想將此豐盛恩典與他所愛護全寶島同胞分享,如今與受到老父親撒種成功的激勵﹝常通信﹞更是士氣如虹。 
 
 
○ 外在形勢──日本聖潔會在臺宣教成功的激勵 
 
  
 
日本聖潔會中田重治 監督(1879-1939)民國15年元月在臺宣教,於臺北市成功建立首間聖潔會橋頭堡,很可能予黃、吳長老等極大的啟發 
 
日本聖潔會民國15年元月在臺宣教,於臺北市成功建立首間聖潔會橋頭堡,部份長老教會牧師及信徒轉信,驚動臺灣基督教界。此事件是否也激勵黃呈聰、尤其吳道源等立志將使徒時代原始得救福音傳入臺灣?因為吳道源係臺南太平境長老教會資深長老,一向人脈廣闊,甫於鼓浪嶼設醫院懸壺濟世,各路人馬來往熱絡,消息靈通,必早已聞悉此基督教界大事。何況日本聖潔會抵臺宣道,旋即於臺北市成功建立首間聖潔會橋頭堡,其建堂特別聚會係藉「臺灣日日新報社」舉辦,消息必然立即公諸於世,換言之,此「臺灣基督教界大事」必然更加倍激勵吳道源、黃呈聰等把宣道目標由福建省轉移至具有血源關係的家鄉──臺灣,而且再進一步將放眼於當時東亞第一強權,也是臺灣統治者──日本。(原本黃長老等與張長老商定:臺灣傳道行程結束後,下一站直接往日本。) 
   
 
閩、臺宣道勇士齊舉聚鼓浪嶼教會召開會議議決組宣道團到臺灣開拓神國疆界,圖為廈門鼓浪嶼舊市街一隅3  (英國使信月刊 收藏) 
 
民國15年元月張巴拿巴、郭多馬長老等正巧來廈門傳福音,因而得有機會結識黃呈聰、黃醒民等福音志士,張長老日後於其作品《傳道記》記錄:「我與郭多馬長老等人,由福省搭輪往廈門去。初七日(按:新曆20日),到了鼓浪嶼本會,當時會見台灣黃以利沙長老,同黃醒民執事,他們知道我們要赴廈佈道,所以特意從漳州來此,預算迎接我們到漳開靈恩會的,原來黃以利沙長老,於民國十四年春,來到漳州,預算在那裏經營事業,從本年冬他得了真道以後,便決心為主作工,他當時即先遣眷囘台,自己仍在漳州等候我們的。但我們當時雖係初次的見面,但是一靈所生,覺得非常親熱。……」 
 
一個月後,民國15年2月,張巴拿巴長老等再度赴鼓浪嶼和黃、吳道源等眾神國志士集結審慎會商,在聖靈運行下,激盪出「拓展神國疆界」雄心壯志的火花,當場議決赴臺灣開疆闢土,張長老於《傳道記》接續記載:我們到石碼地方,宣傳真道,凡羡慕靈恩的,都得受聖靈,迨至初八(按:新曆20日星期六安息日),仍往鼓浪嶼,與會衆磋商,因爲黃以利沙長老,與鼓浪嶼吳約翰長老(台灣人;按:在鼓浪嶼行醫的吳道源長老),欲請我們同到台灣佈道。當時商量定了,即於正月十九日(按:新曆3月3日),由廈門搭日本輪船向台灣開往,…… 4 
  
在大陸福建省成軍的真耶穌教會佈道團,首度於民國15年3月渡海來臺灣撒下得救福音種子,真神親自同工,繼彰化線西、嘉義牛挑灣後,續於四月上旬於沙鹿庄鹿寮(今沙鹿鎮鹿峰里)的林檜宅宣佈成立清水教會,其成員及任務編組如下列簡表:  
 
 
 
臺灣宣道團成員及任務編組表 
 
| 編組 | 當時留影 | 簡歷 | 註 |  | 隊長總指揮、公關 | 黃以利沙 長老5 | 本名呈聰,1886生,彰化線西實業家黃秀兩次子,原和美長老教會信徒。曾任線西庄初代庄長,後辭官赴東京早稻田大學攻讀政治、經濟。林獻堂創立臺灣文化協會時,被遴選為核心幹部,擅長文化理論、寫作、組織,倚為左右手,理論大將,文膽,「溫文儒雅」,臺灣民主運動健將核心人物之一。臺灣文學重要人物之一,1925年於福建省漳州歸入真耶穌教會,對全臺灣各地教會,尤其對臺北、線西、和美等地區人脈也相當熟悉,咸信由他負責聖工總務、公關方面總指揮,並借重其日籍身份之便,擔任與當時日本統領下各鄉鎮政府單位的公關事宜,1926年帶領佈道團來台開拓時值41歲英年。 | 主要以日語演講、佈道 |  | 佈道、談道總負責人 | 張巴拿巴 長老6 | 本名張殿舉,山東籍,係真耶穌教會最早期三位核心工人之一,甚具佈道開拓、醫病趕鬼恩賜,華南各省多由其開拓。受邀率團來臺拓展,在聖靈同工下,振震撼臺灣基督教界。 
	來臺開拓時,時值45歲英年,比黃呈聰約長4歲,嘴上留「八字鬍」、下巴蓄「小羊鬚」特徵,  
	臺灣宣道團大陸籍團員均由他更正轉信,由靈性及信仰道理上論之,係全團屬靈領導人(黃呈聰當時開始發熱心才半年,《聖經》基礎及歷練才剛起步)。 | 擅長按《聖經》勇敢更正各教派道理,靈力豐沛 |  | 佈道、談道總負責人 | 郭多馬 長老7 | 本名家雍,福建省福州城郊柯貢鄉,原安息日會資深信徒,任醫院院長,係當地社會上極有名望知識份子。1923年與張巴拿巴長老談道,又親自體驗上主明顯呼召後轉入真耶穌教會。8 ,1930及1936年分別抵和美、臺南舉辦神學會,臺灣早期教會長執、幹部(如蔡聖民、陳復生、林悟真、王永生、簡益真等)多由其培育,足跡遍及全臺各地。聖靈充滿,《聖經》系統研究、寫作、佈道、神學培訓、醫病趕鬼及做人處事等各項恩賜均極上乘,一生愛主愛人,鞠躬盡瘁,在當時上海總部等運籌帷幄,而且係大陸籍諸長執中對臺灣聖工關係至深,貢獻最卓越的牧者,也是真耶穌教會史上少數保羅型傳道人典範之一。 | *宣道期間百忙當中唯一還能主持著書者 |  | 擅長講道談道牧養 | 高路加 執事9 | 原籍福建省,高中學英文教師,中英文造詣高,原美以美會,後轉安息日教會,因染第三期肺病,百醫無效,於真耶穌教會受活水赦罪浸禮立即強健,時值福建省及臺灣聖工開拓,無役不與,貢獻甚多。此外,他對《聖經》研究下苦功,博覽強記,聖靈同工,民國16年曾駐牧台南教會期間,日本聖潔會須田清基福音使即因而歸信真耶穌教會。1926年三月時?歲。 | 協助將日語口譯為閩南語 
	《聖經》極熟悉 
	 |  | 擅長通譯 | 陳元謙 執事10 | 福建省石碼人,曾來臺灣就讀醫學校,後返福建省石碼開業行醫,精通漢語、福州話、臺語(閩南話),故八人佈道團來臺灣舉開佈道會時,擔任主要口頭翻譯工作,能輕易將張巴拿巴的山東腔及郭多馬、高路加的福州話即席口譯成臺灣通俗的閩南話,搭配默契極佳。11 | 福州話閩南話雙向口譯高手 |  | 台南、牛挑灣開拓的引介者 | 吳道源 長老12 | 1868生,新樓安彼得醫生的高足,本名吳海,字瑞清,學名道源,倡導婦女解除纏足,被長老教會長老視為模範聖職人員,聖名「約翰」,後來以學名行世,戶籍也正式更名「道源」13 ,係佈道團中最年長者,於福建行醫時轉信真耶穌教會,來臺佈道時值59歲,民國16年在臺南水仙宮附近開設真耶穌教會。 |   |  | 清水開拓的引介者 | 王耶利米 執事14 | 王執事本名慶隆,台中州沙鹿庄(今沙鹿鎮)竹林人,業醫,母親為清水鎮望族蔡源順家族之一員蔡敏庭君的姊妹,因此在漳州得到真道後,就有回鄉傳福音的想法,所以先為傳予親友報福音作見證,與宣道團回台後,也將目標放在清水,找到舅父協助,又找好友林連續等共同推動。清水教會成立後,即赴南京行醫。15 |   |  | 彰化、臺中市開拓的引介者,兼負與報社聯絡及公關 | 周但以理 執事16 | 原名「黃周」,號「醒民」:1898年(光緒24年,明治31年)出生,原長老教會會友,台灣新民報社彰化支局長,日本早稻田大學政治經濟科畢業,與黃呈聰是學長弟,也是1920年東京成立「新民會」會員及「臺灣文化協會」會員。「醒民」也是任職《臺灣民報》常用的筆名17,民國14年於福建轉信真耶穌教會,並偕同佈道團返臺拓展聖工,時值30歲英年。 |   |  | 機動助理 | 黃雄飛 | 黃以利沙長老兒子 |   |  | 交通工具 |   | 除來往基隆、臺北、臺中、彰化、線西、清水,臺南乘坐火車外,幾乎以徒步為主,尤其在鄉間如和美、十五張犁,清水至鹿寮浸禮往返。 | *乘火車,步行公里數甚多,難以估算 |  
  
 
 
<臺灣傳道記>歷史性日期記載之重要更正──應順延一天 
 
幾年前筆者在研讀比較上述不同版本時,意外發覺在日期記載上有矛盾的現象,細究之,始推測:1956年黃長老在世時在重編撰他30年前<臺灣傳道記>文稿時,在日曆方面為順應讀者習慣,乃將原來延用的舊曆改採新曆,而特別重新換算,在此過程間,究竟是「誤植」,「無心的錯誤」抑或部份陽曆日期有誤,當事人已蒙主恩召,致難以弄清楚,可以確定的是舊曆換新曆時,確有前後不一致的實情出現。總之:基本上依《臺灣傳教卅週年紀念刊》書內<臺灣傳道記>專文而言,將其日期順延一天即可,唯文末倒數兩三天例外。 
 
果如是,迄今相關研究在日期上正確引用者似有限,例如:謝順道撰《聖靈論》,1985再版,頁177-178,直接引用原著舊曆;林連塭撰<清水50週年紀念特別聚會儀節表>清水教會成立日期之換算等。 
 
 
 
<臺灣傳道>緣由(序幕) 
 
耶穌教本是是從歐米傳到中國,……現在一般所傳的道理,常出於人意更改的,不是真神全備得救的道理,故沒有生命,沒有能力,不能克正人心,改造社會的罪惡。雖是信道多年終不能使人棄惡從善,這就是道理沒有生命的了。或有人說,中國這樣混亂又是最弱的國,外國人都是看不起的,雖是真道怎能教人去信服呢。咳啊!耶穌豈不是生在最弱的猶太國嗎?孔子豈不是生在春秋戰國混亂的時代麼!大凡聖賢君子,偉大傑士都是由最黑暗的時代,而且人最看不起的地方出來,行人所不能行的事來更正人心指責社會的。誰能把他的真理設去哩!況且自天降下的聖靈傳出的真道,更何敢抗拒而不遵行的嗎。蓋世以來沒有真道而被人掩沒。這是因為真道必有真理的價值,也必有真道的生命在中,為要指責那黑暗時代的人,從深淵苦海裏救出來到光光明明的快樂地。如斯,中國既為這真道的發源地,豈不是我們東亞的光彩哩!本會雖在中國傳遍各省,去年也有傳到南洋,而……張巴拿長老,卻還沒有踏出一步到外國的境地,這回特蒙真神的施恩,引導他到了台灣,實在要讚美真神的。台灣雖是中國舊時藩屬之地,現在卻是日本的領土,所以可說是到台灣,便是到了外國去作工的一樣的感想。 
 
自此,我要記載台灣傳道的概況,來報告靈恩普及的消息。一行在中國方面是張巴拿巴、郭多馬、高路加、陳元謙;在台灣的方面是吳道源、王慶隆、黃醒民和我計八人。 
 
  
 
1926當年宣道策略:立足大陸 胸懷臺灣 放眼日本 廣傳世界  
 
 
 
三月3日(星期三):由福建廈門搭鳳山丸啟程航向臺灣  
 
今年陰曆正月十九日,由廈門搭乘日本船鳳山丸,自航行起至上陸,風平浪靜正是春水船如天上坐的樣子,大家都喜樂說這是真神美意的吉兆,不得不頌讚祂,於是常常到甲板上禱告。 
      
  
 
「開臺八勇將」於民國十五年三月3日由福建廈門港搭「鳳山丸」渡過臺灣海峽抵基隆港,船首隱約可見「大阪 鳳山丸」字樣;當天風平浪靜,「八位福音特攻隊」齊集「鳳山丸」甲板上,同心合意懇切祈求上主敞開臺灣福音之門並唱詩讚美神,雄心萬丈,志在必得…,至於「祈禱手」 18係筆者揣摩當時八勇士於航行間不斷以禱告熱切懇求上主在家鄉建立得救福音橋頭堡加上此插圖,係世界名畫。 (「鳳山丸」照片林悟真長老遺留‧林秀杏等家族提供) 
 
 
 
可能吟唱的讚美詩歌 ─ 「我到大陸海島」 
 
「我到大陸海島,去傳福音真道; 
無論男女老少,俱有極大苦惱; 
當有馴良靈巧,快將真道發表; 
保惠師已經到,保惠師已經到; 
保惠師已經到,聖靈真是奇妙; 
天父應許臨照,最好信息去報; 
保惠師已經到!」 
 
 
 
三月4日(星期四):抵基隆港 夜宿臺北「鵬遊旅館」 
 
二十日。下午一行在主裏面平平安安到了基隆港,有水上警察下船調查搭客,我們便對他聲明是要傳真耶穌教的,他們就喜歡給我們的方便先許我們上船,還有幾個新聞記者來問我們在台灣傳道的行程。晚上到台灣的首府台北宿於鵬遊旅館。晚餐後大家商量在台的行程,擬在台北逗留一星期開會佈道,然後到中南部去。夜裏有幾個從前同事的朋友來訪問,我就告訴他們說,這回不是和從前一樣的,已經歸依了耶穌,以後我要為這道來努力些,所以政治方面的運動是要停止的。不要和宗教運動來相混合,因為政治的運動,是由制度上要改革去的。而宗教的運動,卻是由人心的根本上要革新起來,故此不獨可以改革社會,使人得以安心立命,並且可以盼望末來永生的褔氣。其結局的目的都是要使人類同到真善美的境地。他們說,你變這思想實在是我們想不到的。 
 
  
 
日治時代基隆港口及市區全景照片19 
 
「開臺八勇將」由福建廈門港所搭「鳳山丸」於民國十五年三月4日星期四抵北臺灣駛入基隆時港區全景;圖為從「入船町」(今信七路、中正路一帶)眺望基隆港全景 
 
  
 
充當「真耶穌教會開臺福音船」 ──「鳳山丸」輪船停泊基隆港雄姿20 
 
圖為運送臺灣宣教史上傳奇八人佈道團的「鳳山丸」輪船停泊於基隆港口雄姿 
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無意中替「真耶穌教會」預備了「福音船」,將真正能赦罪拯救靈魂的福音種子運送來蓬萊寶島 
 
主後約33年,充滿使命感的耶穌,將真正能拯救靈魂的真道由加利利各大小鄉鎮逐步向聖城耶路撒冷進軍,即將邁向耶路撒冷時,天父真神替祂預備了一隻路上驢子當交通工具,幫耶穌翻過「峭壁深嵦、重山深谷」,順利送入聖城。約1900年後,「真耶穌教會」在遍至華北、華中、華南後,天父真神的靈也感動八勇士於福建省立意將福音傳入當時已割讓日本卅一年的臺灣時,也默默替「真耶穌教會」預備了一隻「現代海上驢子」── 日本大阪商船株式會社的「鳳山丸」輪船,四平八穩免除昔年「由唐山過黑水溝(臺灣海峽)的驚心動魄、提心吊膽」搭載「臺灣佈道團」順利渡過兩百里寬的海峽,以便將真正能赦罪拯救靈魂的福音種子運送來蓬萊寶島。 
 
一行八人才抵達基隆港,就有水上警察署所屬單位配派員警來調查抵臺乘客身份證件,並詢問來臺目的、行止,尤其旅客中若有來自中國大陸,防止民心思漢,監控調查臺民是否與大陸間政治上有聯繫。 
 
 
 
三月5日(星期五):得啟示改行程  覲見日本總督 
 
早上張郭兩位長起來告訴我說,昨天晚上張長老蒙真神的啟示,要先到你的家裏去,其次的行程以後再設法罷。於是大家決定明天動身。因為在我的地方,去年十月我的家父在福建漳州得了聖靈回到台灣,在那裏報告這真道的由來給鄉親們聽,大家聽了很受感動,繼而領受洗禮有四十多人,以後聖靈在那裏親自作工,小孩子們看異象很多。他們聽見我們要到,有許多人等我們給他們施洗,正在盼望快到的。 
 
上午十點鐘訪問總督府,對他聲明這回到台灣是要宣傳真耶穌教的道理,並說明本會的由來給他聽。他回答說:「本來在憲法上信教是自由的,如沒有違背國家的法律,雖是官廳也不能干涉的,況且你們又是傳道教人為善,有益於世道人心的,我們應當要盡保護之責,但是貴會是初到台灣的,一般的人還未明白你們的宗旨,請你們小心些,方不惹人的誤解。」我們便謝謝他的好意就告別出來了。同到山上處誠大聲禱告懇求真神對台、日本全國大開傳道的恩門,使真道趕快傳遍於各人同為真神的聖民。 
 
  
 
宣道團抵臺第二天上午十點,總督伊藤多喜男(1924-1926在職)在總督府官邸21接見受的茶會招待臺灣佈道團代表;圖右上側隱約可見臺灣總督府;當時總督為表示親民,接見來賓時,不在「總督府」,而選擇「總督官邸」 
 
上午10點在「總督官邸」接見會談對象(通常民政長官會在旁作陪或只有後者陪侍前者接見)總督親自接見可能性很高,因在此兩年前10月29日,黃長老已陪民主運動領袖林獻堂謁見過總督,與林獻堂連袂向台灣總督提出「建白書」(建議書),要求政府進行12項改革;黃長老擔任日文通譯,伊澤總督必然印象深刻,故兩者非新友乃舊識;況且此行有一特殊緣由──一位不久前積極從事政治抗爭活動重量級人物,願改行專心從事基督教救世偉業,而且保證不會假借宗教名義,從事秘密非法政治活動,在當年政治氣氛下,係屬極為特別之新鮮事,間接顯示總督任內民主教化之政蹟。伊澤總督自然樂觀其成,因而此行拜會活動賓主盡歡,自是預料中之事。 
 
此回謁見應為真耶穌教會資深長執與臺灣最高長官、宗教內政部官長第一度,也是真耶穌教會領導階層迄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正式會談。22 
 
 
 
何以有優先「拜訪總督府」之必要?→ 力行耶穌「靈巧」的訓誨 
 
黃呈聰當時係所謂民主運動核心人物,現突然由中國大陸返臺,尤其又引導數位所謂「臺灣原本所屬的祖國 ― 中國」的宗教人士來臺,難免會心存疑慮,懷疑黃氏「藉口傳揚宗教,實則利用宗教的掩護,暗中推動民主反日運動」,甚至於與中國蔣介石國民政府有勾結之疑慮,此在日治時代當年的政治局勢係正當的懷疑,尤其黃長老於一、二年前才於各報章雜誌發表多篇爭取臺灣人民與日本人的平等地位。 
 
 
 
  
 
日本文官總督─伊澤多喜男 接見真耶穌教會佈道團代表 
 
伊澤多喜男乃第十任日本文官總督,1924年派任,日治初期,伊澤哥哥曾任職於台灣總督府的學務部長,所以對台灣備感親切,於是自己毛遂自薦擔任台灣總督23接見真耶穌教會佈道團代表時,慨允憲法傳教自由,卻仍高等警察私下卻常暗中監視 
 
 
 
註: 
1.筆名:黃劍如,文收《聖靈報》一卷一期,南京總部:真耶穌教會聖靈報社 1926年8月15日發行,頁19-26。 
2.參<臺灣傳道記>,文收《臺灣傳教卅週年記念刊》,1956年,文見頁31下欄。 
3.本圖取材自潘稀祺撰,《台灣盲人教育之父 ─ 甘為霖博士傳》,臺南:人光,2004.6.初版,頁55。 
4.1929年,頁102-103。 
5.本照片擷取自老照片攝於1926年約10月於新落成的線西教會(臺灣總會2003年提供)。 
6.本照片擷取自「清水教會首回浸禮」1926-4-6於湧基泉。(臺灣總會2003年提供) 
7.本照片擷取自1930-12-8臺灣嘉義郡大林甘蔗崙教會第1回靈恩會暨歡迎郭多馬長老合照,當時借用陳復生長老家宅院當教會(大林教會郭篤謙執事 提供)係「臺灣傳道」後約4年半所留之身影。 
8.有關郭多馬長老傳略及歸信真耶穌教會歷程參《真耶穌教會卅週年紀念專刊》,南京,1947,頁C40-42。 
9.高執事個人照擷取自「真耶穌教會南北合一代表會議攝影紀念照」,攝於民國20年4月6日,係「臺灣傳道」後約5年所留之身影,有關高執事傳略參《真耶穌教會卅週年紀念專刊》,南京,1947,頁M14。 
10.本照片擷取自「陳元謙執事家庭合照」19??年於新加坡。(陳元謙執事家族收藏‧清水林麗娟在林永基傳道協助下收集到本照片2004-5-28提供,得來著實不易)  
11.根據黃順記見證錄音帶<臺灣早期教會>。 
12.本照片擷取自「1927年10月真耶穌教會臺南水仙宮口教會留念照」,收錄《台南傳教五十週年紀念特刊》,1977。 
13.吳長老行誼詳情見楊森富:<吳道源醫生傳略>,文收《聖靈月刊》,2002.12.,頁82-85。 
14.本照片擷取自「清水教會首回浸禮」1926-4-6於湧基泉。(臺灣總會2003年提供) 
15.參蔡景軾撰<清水教會溯源>,文收《聖靈月刊》,2003年9月號。 
16.此照片取材自《歷史上的今天》,莊永明著,臺北:時報,198?。http://www.readingtimes.com.tw/folk/taiwan/gallery/diary/0101b.gif  2006-02-17 
17.王詩琅,《臺灣人物誌》,臺北:海峽學術,2003年6月初版,計362頁,文載頁124。今由中正大學校區復文書局首度發現「黃周,號醒民」具體個人簡介資料,兩年多來「尋覓黃醒民履歷」的心願,終於稍微得償,特錄此,2003.7.24.。 
18.Albrecht Dürer(1471- ?) Studie mit betenden Händen, 1508, Study of Praying Hands 1508 Brush and ink heightened with white on blue tinted paper 29 x 20 cm Graphische Sammlung Albertina, Vienna http://www.onlinekunst.de/frieden/gebete_frieden.html  HD, 2004/4/21 Mi. 
19.本老照片取材自<老街與舊港>,圖見《臺灣懷舊1845-1945 THE TAIWAN》松本小美+謝森展編著,臺北:創意力文化事業,1993.8.二版精裝,計454頁,本圖載頁90-91。 
20.本「鳳山丸」輪船照片取材自http://member.nifty.ne.jp/jpnships/meiji02_urajio_1.htm  2002.02.17。 
21.本照片取材自《見證 ─ 臺灣總督府》(上),頁151。 
22.咸信:總督府當日會客記錄可能有記錄真耶穌會資深長執謁見臺灣最高長官、宗教內政部官長的會談摘錄,果真如此,盼望來日能尋得此歷史性官方記錄。 
23.http://www.dentsu.co.jp/MUSEUM/meiji/4th/jiji/1986-1181.html  2002.06.19. M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