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高級班教材第七冊)
彌迦書

王耀真傳道

背景資料

在以色列歷史上曾遭遇亞述的攻擊而導致北朝亡國,其亡國前後也正是彌迦先知的工作時期。追溯該事件的時代背景,可以到主前八世紀前期,就是聖經上的列王時期的後期。當時北朝以色列有耶羅波安王二世(793753  B.C.),南朝猶大有烏西雅王(792740  B.C.)。由於這兩位君王的勵精圖治,以色列和猶大都頗為太平,免受外族的侵擾,得以在經濟上有建設的成果。許多新的城市商業發展十分迅速,卻因而造成社會上貧富懸殊的現象,形成了不同的社會階級制度。這樣的改變衝擊到選民的價值觀,也對舊約時代以盟約為中心的宗教信仰造成嚴重的挑戰。國家強盛的外表下是腐敗的內政,歌舞昇平的富裕社會下是物慾橫流的貪婪人心,粉飾太平的結構下盡是欺壓和不公的事情。這樣敗壞的結果,正好在後來亞述大軍入侵後結束。

主前745年,亞述王提革拉毘列色三世(745727  B.C.)全力擴展版圖。他在主前732年佔領了大馬色,使巴勒斯坦的以色列、猶大和非利士成為他的附庸國,後來於主前727年攻打以色列期間逝世。當時埃及正努力與他國締結聯盟以抵抗亞述,因而開始了埃及人對亞述和後來的巴比倫人的爭鬥,這種情形左右了巴勒斯坦局勢一世紀半之久。撒縵以色五世繼位後征服了以色列的外圍防線。主前724年,以色列最後一個王何細亞停止向亞述進貢,激怒了亞述;撒縵以色五世在主前724年開始進攻撒瑪利亞,直到主前722年撒珥根才征服其居民,那時撒瑪利亞城中許多富人和有影響力的人都被擄至亞述(王下十五2930,十七141)。當時猶大王希西家登基直到主前696年,其間耶路撒冷經歷亞述的攻打卻仍得保全(王下十八13~十九37),這表明以賽亞先知勸告他們信靠耶和華的果效。雖然如此,亞述的權力依然存在,猶大也不能逃脫成為屬省的厄運。雖然亞述人容讓部分猶大皇室留在耶路撒冷,但實際上他們已失去了自主權(王下十六10、十七19)。後來瑪拿西繼位做猶大王又傳入異教的惡俗,使希西家王的改革歸於無效。

摩利沙人彌迦(Micah)是本書的作者,彌迦的意思是「誰像耶和華」,這也是本卷的主題。彌迦住在耶路撒冷西南方約48公里的鄉村,「當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在位的時候,得耶和華的默示,論撒瑪利亞和耶路撒冷。」(彌一1)(耶二十六18)。由此得知彌迦作先知傳道的時間是3位猶大王:約坦(750732  B.C.)、亞哈斯(735715  B.C.)和希西家(715686  B.C.)在位的時候。這3個王的任期合起來長達六十多年,但彌迦不大可能在這整段時間內都活躍工作,耶利米把彌迦的工作時期定在希西家在位年間(耶二十六18)。他工作的時間約有四十年之久(745700  B.C.),與他同時的先知,北朝以色列有阿摩司與何西阿,南朝猶大有以賽亞,但彌迦先知比他們稍晚。彌迦先知是屬於地方的市井小民,雖然不如王宮先知以賽亞那般受君王與貴族的禮遇和尊重,但是他的預言也深受眾人的重視(彌三12)(耶二十六1819)。當主耶穌降生,東方博士到耶路撒冷朝見希律王之時,祭司和文士們都曾引用彌迦的預言(太二56)(彌五2),主耶穌也引用過(太十3536)(彌七6),可見本卷的重要性。

內容提要

彌迦先知是屬於南朝猶大的先知,但是他說預言也論及北朝以色列。他的預言注重實質宗教上的道德實踐,謂宗教若沒有道德的表現,則流於外表的形式化和崇拜的儀式化,是完全沒有意義的虛假宗教(彌六68),這樣的觀念和新約的雅各書正互相呼應(雅二26)。他在工作期間見到北朝以色列亡於亞述,就預言猶大若不聽從,也必因罪惡而滅亡,若歸向神並信靠神則要蒙拯救。後來在希西家王期間果然因此蒙神解救,脫離西拿基立王的亞述大軍毀滅的危機(王下十八13~十九37)。但在預言國家受審判刑罰之外,又遠遠望見彌賽亞的降生,以及祂永遠國度的建立所帶來選民復興的盼望。有關對末後必建立屬靈王國─真教會所得的默示,則和以賽亞先知所得的完全一致(彌四13)(賽二24),可見關於這事的預言是特別重要的。

由上述可知彌迦書主要有兩個明顯的題目:第一是關於審判的題目。審判將臨到撒瑪利亞(一26)和耶路撒冷(三912)。審判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宗教上的拜偶像,二是道德的淪喪。面對神公義的審判,彌迦書提到一個關鍵的回轉行動,就是「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六8)。這個勸勉正呼應出彌迦書的主題─「誰像耶和華」,因為罪惡使人失去神的形象,找回神的公義、憐憫和謙卑,如此才能杜絕罪惡的腐敗,再得到神的憐憫和拯救。第二是關於基督的題目。真正的國度是屬靈的國度─教會(路十七21)(太六33),是打破種族界線的國度,也是神施行揀選救恩的國度。彌迦預言未來的基督要生於伯利恆(五25),肉體上是從大衛的族系而出,但是祂的根源卻是從太初就有。基督在教會掌權,做教會的元首(弗六23),也是萬有的掌權者(弗一2123)。基督是大牧者,牧養祂的群羊直到永遠(四7、五4)。

內容分段略解

壹.  列舉通國罪狀(第一章至第三章)

先知一開始就宣告神的審判,這是極其嚴肅可畏的事情。至高的神一出來,那種威嚴的場面是「眾山在祂以下必消化,諸谷必崩裂,如蠟化在火中,如水沖下山坡」;神為何用這樣的形象出現?因為神「從祂的聖殿要見證你們的不是」。由此開始,先知要列舉通國(包括北朝和南朝)的罪狀。

第一章   拜偶像的罪惡

忌邪的神不能容許偶像的崇拜,繁榮的城市就是罪惡的根源和溫床,也是偶像集中興盛的地方。所以京城撒瑪利亞將荒涼,變為田野的亂堆,又作為種葡萄之處;甚至一切建築的石頭都被倒在谷中,被徹底的毀壞而露出根基來。其中一切雕刻的偶像必被打碎,從偶像所得的財物必被火燒,所有的偶像都必遭毀滅。這些污穢的錢財有如妓女的雇價,後來也必被亞述所劫掠搜括到他們的廟裏去。

接著先知為國家即將面臨的命運作起哀歌,因為北朝以色列的滅亡在即,牽連到南朝猶大的耶路撒冷(平安)也岌岌可危。哀歌的內容是以猶大西南邊的城鎮為題材,暗指它們被攻打而淪陷的景況。其中提到荒涼卑賤的景況─「伯亞弗拉」(塵土之家)、赤身蒙羞的諷刺─「沙斐」(美麗)、噤若寒蟬的團隊─「撒南」(羊群之處)、無處可站的窘態─「伯以薛」(鄰近之屋),無處可逃的慘狀─「拉吉」(避難所)、戰亂之苦的煎熬─「瑪律」(苦)、尊貴的地位將被奪取─「瑪利沙」(山巔)、一切榮耀都離開─「亞杜蘭」(不榮美)。哀歌的內容都實現在亞述大軍攻打之時,所造成的淒涼殘破的景象。

第二章          強搶豪奪的惡行

價值觀的改變,使得社會正義和道德心蕩然無存。富有的人要靠不法的手段致富,所以在夜間圖謀罪孽,想一些奸詐惡毒的詭計!通常是取消對方贖取的權利,再藉著假契約和偽證人來侵占對方財產,他們掠奪的對象通常是一些孤兒寡婦,或是無力反抗的人。先知傳神的警告:以色列要受外國的軛轄制,他們的土地將被敵人侵占,甚至將來沒有後嗣可以掣籤分地。但是,更糟的是,他們竟然仍以神的選民自居,不認為先知警告的災禍會臨到自己的身上,反而強調神是慈愛的神,祂不輕易發怒,必不會允許這些災禍降臨到選民。作惡的人很少會承認自己的罪,而且恨光(約三20)。所以他們不但不聽,更禁止先知講論這些嚴厲的警告。先知駁斥這些荒謬的觀念,指出引來災難的不是神,乃是他們的惡行!神的言語是與行動正直的人有益,他們卻用鴕鳥心態去接受假先知虛假中聽的話。所以這些良心喪盡的人會被神趕出去,與神的產業和土地隔絕。

神應許重聚以色列家剩下的人,安置在一處,如波斯拉的羊,又如草場上的羊(賽十2021)。經過神的牧養之後,這剩下的民將變為眾多,所以因為人數眾多就必大大喧嘩,正實現了神向他們的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所應許祝福的話(創十五5、二十六4、二十八14)。彌賽亞要在他們的前面為他們開路,打破拘禁的枷鎖,讓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賽四十五2、四十三6)(羅十一26)(路四1719)。

第三章          領袖的腐敗

一.  政治的領導者─官長

官長為賄賂行審判,將公義原則置之腦後。原本應該最清楚公平之道,反而厭善好惡知法犯法,搶並奪別人一切所有的。首領身為百姓父母官,原本應該扮演牧者的角色來保護羊群,卻成了殘暴的狼在吞吃弱小的羊,先知形容是:「吃我民的肉,剝他們的皮,打折他們的骨頭,分成塊子像要下鍋,又像釜中的肉。」完全不留餘地(結三十四24)。這些殘暴自私的官長將受到對等的報應,以前他們對別人申冤的喊聲和受苦的哀聲充耳不聞,當他們自己遭遇災禍的時候,神也不聽他們禱告呼求的聲音,那時神必照他們所行的惡事向他們掩面。(賽一15)(詩六十六18)(箴二十一13)。

二.  信仰的領導者─先知

先知為銀錢行占卜,表面上是百姓信仰的領導者,卻是瞎眼領路的假先知(太十五14),帶領人走差了路。他們心中無神,他們以自己的肚腹為神。所以「他們牙齒有所嚼的,他們就呼喊說:平安了!凡不供給他們吃的,他們就預備攻擊他。」假先知這樣行的結果,神讓他們心裏無光,宛如在黑暗中以致不能見異象,得不到神的啟示就等於完全失去了先知的工作能力(賽二十九1012)。結果是「先見必抱愧,占卜的必蒙羞,」因為他們的禱告得不著神的應允。此時彌迦先知提出自己有真先知的證據,就是藉著聖靈而滿有的「力量」、「公平」、「才能」,能勇敢向雅各說明他的過犯,向以色列指出他的罪惡。

三.  宗教的領導者─祭司

祭司為雇價施訓誨,把關乎生死禍福的誡命法則當作販售的商品,把分別為聖的尊貴職分當成雇工,把生命的服事當成利益交換的條件,這樣的訓誨如何能有神的能力?如何能改變人的生命?

領導者罪惡的影響力非常深遠,會嚴重傷害整個國家。從烏西雅王到希西家王的半世紀中,耶路撒冷是大興土木的時期(代下二十六910)(賽九10),雖然這是國家富強的象徵,但是先知卻說是「以人血建立錫安,以罪孽建造耶路撒冷。」他們以為只要聖殿存在就是神與他們同在,只要奉獻財物到聖殿就能保證平安;殊不知為了他們犯罪的緣故,神要降災於耶路撒冷,使它成為廢墟,使聖殿成為叢林的山頭(耶二十六18)!

貳.  真實的國權(第四章至第五章)

前面的第一個段落裡面,先知宣告神的審判,又一一列舉審判的罪狀,這些信仰失敗的經歷無不令人痛心,對未來似乎抱持了極大的悲觀。但是一到本段則完全改變,信息的內容似乎做了一百八十度的急轉而上,充滿榮耀美景的彌賽亞國度霎時映入眼簾,給人帶來無窮的生機與盼望!接著前面腐敗的掌權階級帶入這裡真實的國權,形成了極強烈的對比,讓人知道「主權在神」的關鍵重點,無論是對個人或教會都值得深思!

第四章          末後的和平王國

在「末後的日子」─即耶穌基督的日子(來一2),真實的國權要建立一個屬靈的和平王國─教會。有人認為這裡所指的國度也預表將來的天國,但這樣的看法和經文中的「諸山」和「萬嶺」就比較難說明,因為基督既是獨一真神,何來其他的神所立的國與其並列?所以這國度應該是單指屬神的教會而言。恩典的門大開來接納萬民,所以萬民都要流歸神的教會(來十二2223)。真理的教導要出於神的教會(提前三15),成為施行審判和斷定是非的準則,在此準則之下有和平、仁愛、公義、快樂的人生(賽十一69)。在此國度之外,儘管「萬民各奉己神的名而行」,然而屬神國度的子民堅持永遠奉神的名而行,忠實歸屬神並事奉祂(書二十四15)。

到了拯救的日子,神要使選民重獲自由,解除他們的一切受懲治的苦難,有神在錫安作王治理他們。在此處的預言也特別指著罪人要蒙主的揀選,從罪惡綑綁中得真正的自由(約八34),讓基督永遠為生命的王。人所立的王是「羊群的高臺」、「錫安城的山」,雖然曾經執掌政權,至終將因國家滅亡並人民被擄的痛苦而大聲哭號。但是真正的國權要彰顯於敵對的萬國的眼前,這些敵國原本聚集要攻擊和玷污屬神的國度,卻不知道是出於神的旨意(賽五十五89);神聚集他們好像把禾捆聚到禾場一樣,目的是要把他們交給錫安的民,選民要如同踹榖般的將這些多國的民全部打碎(彌四13),將他們的貨財獻與普天下的主。

第五章          彌賽亞的預言

真實的國權歸於彌賽亞,即救世主基督耶穌。本章是聖經中有關於基督降生極重要的預言之一,第二節清楚指出的降生地點在伯利恆(註一),是聖經中關於基督降生的七大預言之一(註二),後來耶穌降生的時候,祭司和文士也引用本段經文回答希律王(太二36)。由此可知,和平王國的實現不是僅僅用來安慰選民的話,乃是真實要應驗的預言。

這位彌賽亞有如牧者要牧養和看顧他的群羊,也要為他們與四圍的仇敵爭戰,祂將興起許多先知和首領來抵抗敵人,克服敵人的戰略要地,並徹底制服一切強敵的攻勢。以色列剩餘的人將多如甘露(詩一一○3)又強如猛獅(民二十三24),受神潔淨之後要完全倚靠神。神的怒氣報應也要臨到世界列國,彰顯權能主的真實國權。

註一:「伯利恆」是耶路撒冷南方五哩的一個小城鎮,意思是「糧倉」。它是猶大支派以法他地區的小城,小到不列在約書亞記中所記載的各支派所得的產業的猶大諸城中(書十五2063),但是它以大衛的出生地而遠近馳名(撒上十七12),後來更以應驗為救主的降生地而舉世皆知(路二811)。

註二:基督降生的七大預言:(一)亞伯拉罕的後裔(創二十二18)(二)出自猶大支派(創四十九11)(三)出自大衛家(耶二十三56)(四)由童女而生(賽七14)(五)指明降生的地點(彌五2)(六)宣告時日(但九25)(七)受苦的狀況(賽五十三19

參.  辯論與赦免(第六章至第七章)

第六章          神與人的辯論

本章首先以特殊的辯論為表達方式,以神與人的辯論來闡明人的理虧,以及神在真理上的合理性。就如在法庭上對於訴訟案件的答辯內容,有神當原告,先知是神的發言人,以選民是被告,永恆不變的山嶺當作見證人。然而,神對選民並沒有致命的控告,反而是以父親的角色向兒子詢問,要引發他們反省思考。第一個問題是「我向你做了甚麼呢」?這是要他們去回顧歷史中神的作為。神向百姓做的事情,不外乎是拯救、看顧、保護、帶領。第二個問題是「我在甚麼事上使你厭煩」?以此要他們思考崇拜方式的合理性。神豈有向他們要求千千的公羊,或是萬萬的油河,甚至是自己所愛的長子嗎?用自己的方式服事神將會成為厭煩的重擔。第三個問題是「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神的要求「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這是彌迦書中最為人知的一段經文,可以說是真信仰的一個總綱。

其次神藉著先知向耶路撒冷呼叫說:「智慧人必敬畏他的名,你們當聽是誰派定刑杖的懲罰。」智慧人能在反省之後對神生出敬畏的心,因為人為自己的過犯受神的擊打是合理而且必然的結果。百姓在道德上的污穢包括「家中的非義之財」和「可惡的小升斗」,以及「不公道的天平」(箴十一1)和「囊中詭詐的砝碼」(申二十五1314);城中充滿了「滿行強暴的富戶」和「說謊言的居民」。因此,神的擊打也相對的沉重,使百姓受傷不得救護,飢餓虛弱也不得吃飽,勞苦工作卻一無所獲。百姓在宗教上的悖逆包括了「守暗利的惡規」(王上十六2526)和「行亞哈家一切所行的,順從他們的計謀」(王上二十一116),因此,原本繁華榮耀的京城必荒涼羞恥。

第七章          神對人的赦免

先知一開始便說「哀哉!」,因為國內的義人寥寥無幾,如同已收盡的果樹,再沒有可摘的果子了,最好的只不過是蒺藜,最正直的也不過是荊棘的籬笆(撒下二十三67),這是何等可悲的國家!每個人都在設計謀害別人(詩十8),所有人都雙手行惡,各階層的人都徹底腐敗,就是家人也互相攻擊。第六節曾被耶穌引用,來指出為信仰而家庭分裂的情形(太十3536)。先知以守望者的角色指出人在神面前的虧欠(羅三23),並進一步宣告神降罰的日子已經臨到,行惡的人必然擾亂不安(賽五十七2021)。

最後一段是先知的祈禱文。內容以信心的轉折為始,進入神應許復興的預言,最後以歌頌神憐憫的赦罪大愛做為結束。其內容分別概述如下:

一.  信心轉折的詩篇(710節)

先知代替百姓向神告白與盼望,本篇中包含了三個轉折點,表現出信心的變化。從「至於我…」作為開始,這是第一個轉折點。前面所敘述的雖然好像百姓一無是處,但是先知在神那裡仍然看到指望。中間有「我雖跌倒,卻要起來」為第二個轉折點。指向神堅定仰望和等候,就必定保存復興的力量。最後是「我必得見祂的公義」作為第三個轉折點。人若願意忍受神的惱怒,等候神來伸冤,就必被引導進入神的光明中。

二.  應許復興的預言(1117節)

先知向百姓傳達神將要完成的大事,是應許復興的預言。包含兩件大事:第一是國度的疆域擴展,但這個預言同時也指著屬靈的以色列(羅九68)─教會,得救的民要從四面八方而來,但是大地要因罪的代價而荒涼。第二是神的大能要彰顯,如同古時出埃及的奇事,讓列國自慚形穢的俯在神前,這個部分也是神回應先知對於牧養選民的祈求。

三.  歌詠主愛的頌歌(1820節)

至高的神不但有超越一切的能力,更有無法測度的慈悲憐憫(詩一○三1112)。祂「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所以只要人願意徹底認罪真實回轉,祂總不斷赦免人的罪孽。先知歌頌神那無可比擬的恩慈和信實,祂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

結論

從彌迦書的主題「誰像耶和華」可以了解神的本質,以及人在基督裡面應有的形象;從彌迦先知的預言可以看到有關於基督的信息,也可以得到生命的亮光和信仰的力量。覺悟今生的罪惡才能體驗永生的盼望,得到「因信稱義」的果效。

討論題綱

一.  試比較本卷第一章的哀歌和第七章的頌歌,分享這兩者帶給你的感受。

二.  從第三章來探討教會領導者當有的認知。

三.  試分析彌迦書中基督的角色有哪些?分享你對這些角色的想法。

參考經文段落:(五23)(二12、五4、七14)(二13)(七1220

四.  從神與人辯論的三個問題裡面,思考並分享我們對神的信仰態度為何?

 


作者: 王耀真傳道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