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基甸傳道
會幕、聖殿、教會,是一個階段性的發展,把神在救贖中的奧秘顯明。而呈現出神的帳幕在人間,所帶給人的一切安慰、生命、權柄(啟廿一3~5)。在發展教會上,務必體認神這旨意。免得在發展上,看起來是有些成果,但教會的保障卻漸漸打破(葡萄園的牆)(耶五10)。
概念
在教會發展的整個過程中,可細分為五個階段:原始時代的祭壇、律法時代的會幕、王朝時代的聖殿、恩典時代的教會、基督再臨時代的人心。從這個過程可很清楚的看到,神在救贖中的奧秘。神如何用這樣的我們,顯明祂一切的權柄、作為。如耶穌說:「信我的人要和我一樣,行我一切所行的,並且要行的比我還多」(約十四12)。而會幕、聖殿、教會,是這一個規模的縮影。其概念如下:
一. 會幕
從「無私、無我」(祭壇的精神)受洗以後(歸入主的死),顯出基督的香氣(祭壇),轉型進入「會幕」後,就把如何用「祭壇」的精神,完成服事,顯出全備的救贖,更清楚的表達出來;過程中或者人有軟弱,但可有什麼引導方向,也很具體的呈現了。
會幕的構造:
周圍是院帷,院帷外面是外邦之地,裡面十地,當院帷立起來之後,聖地和外邦之地,就很清楚分開。所以院帷的主題是:分別為聖。他本身有很多配件,藉著通通結合在一起之後,才能立起來,而顯出分別為聖的力量。以此教訓我們,信徒在真理上,靠著聖靈合而為一的重要;教會若不能分別為聖,則淪為一般的宗教團體,這種存在是對神的恥辱。
在會幕東邊有「院門」。用藍色、紫色、朱紅色撚成的細麻布幔掛在其上,進入院門要掀開這布幔。用掀開動作說明:自我突破,對自己該有的承擔。以此說明在生命上要覺悟的屬靈(藍色)、權柄(紫色)、犧牲(朱紅色)立場,而進入會幕。
進入會幕有銅祭壇和洗濯盆,這是外院的二個聖具,也是說明「因信稱義」的二大綱要。銅祭壇預表耶穌的救贖,當耶穌在十字架上斷氣,救恩就成全了。那麼如何使救恩成全在人的身上,要如「祭物」。放在空壇裡面是空的,置放「火」在其中,若沒有「火」,祭壇的存在沒有功用;故要有樂意接受「火洗」的精神。
洗濯盆的預表是:完成聖潔,預備進入聖所,因有神的救贖,才能完成聖潔。我們必須看明救贖中的聖潔,以使人性(皂夾木的預表)得昇華。務必在聖潔中,人性才能昇華,而不會造成信仰生活的僵化,聖潔變成為樣板。
再一次掀開布幔(再一次自我的突破),進入聖所。聖所的總結是「服事」。用陳設桌、金燈台、金香壇三件,說明教會在服事上的三大綱要。在教會歷史上,看到神以「靈修」成為力量,解決所有的問題,這是很奇妙的方式。使所有問題的處理中,處處看到神的見證。所以要思考、學習這三件聖具所表達的服事,來發展教會。
陳設桌以預表的方式說明:在結合信心(金牙邊)的人性(皂夾木),所呈現出的分享(餅)。這個分享(陳設餅)按神的規定作成,按神的規定擺列,表達教會服事上的規範,非自己想怎樣作,就怎樣作。金燈台要放上清靜的橄欖油(聖靈更新的品格)以點燈發光。金燈台是一塊金子錘成的。從它的構造、形狀,可見製作功夫的仔細,以此說明:維護一體的用心。在服事上,團契上必須很注意「一體」這件事。金香壇如中保代求的禱告,這是信仰中,又奇妙又完備的服事。以作「香」的材料,指出在靈修的方向,而達成這種服事。
進入至聖所的路,耶穌為我們打開了。乃用祂的血(來九11~12;十19~20),成就一條又新又活的道路。在至聖所裡,有基路伯(cherubim)高張翅膀,遮蓋施恩座。施恩座下面有法櫃,法櫃中放了兩塊法版、亞倫發芽的杖、裝嗎哪的金罐子。至聖所是神向人說話的地方。站在這裡,就清楚明白神的旨意(法版),彰顯被稱義(外院主題)的權柄,如亞倫發芽的杖(羅八10~11)、享受靈糧(嗎哪)。至聖所也是顯明救贖奧秘的最高點。施恩座原文作「蔽罪」之地。罪在這裡是體驗救贖的機會(基路伯(cherubim)高張翅膀,遮蓋施恩座)。因救贖的應許,成為心靈上的力量,不再有軟弱、轄制的痛苦。因不再被神稱為有罪(已稱義),賜生命聖靈的律,在基督裡釋放了我們。至聖所的聖具是皂夾木,裏外包金作成的。到了這裡預表我們的性情就如神的性情一樣,人雖有肉體上的軟弱,因著施恩座的應許,卻可以和神相似,也就是神要用這樣的我們顯明祂一切的作為,這是救贖中的奧秘。
藉著會幕中,各部分的聖具,在材料上、構造上、功用上的預表,使我們深知這奧秘,彰顯神一切的榮耀。這是神在今日,為我們成就的旨意,而且也要用這奧秘堅固我們的心(羅十六25~27)。主內同靈當認識:神以命令的方式,為我們顯明了奧秘。我們應有積極的心,勇敢面對神的奧秘,以顯明神在揀選中,所應許的恩典。
一. 聖殿
大衛發起為耶和華建造聖殿的心,但神不悅納。大衛不灰心喪志,轉為積極的預備材料,使所羅門在建造聖殿上更順利。這是聖殿歷史的開始,說明了從過犯中回轉的人,在事奉上要學習的方式。
所羅門按照神啟示大衛的規格、樣式(代上廿八9~19),用七年的時間完成聖殿的階段。各部分的聖具都有,將會幕末期消失的聖具補足,並棄除在會幕裡喝酒作樂這些變質的動作,重新出發。在這個階段強調銅,如銅壇、銅海、銅盆。有些從本來的一個,轉型為十個(王上七27、38),這是完全(十)、光明(銅)的預表。並且在柱子上、牆壁上,都刻上基路伯(cherubim),表達著「屬靈」的恩典,充滿中擁有完全的光明,以屬靈的恩典涵蓋一切。
所羅門完成聖殿之後祈禱,得神悅納,神的榮耀充滿聖殿,百姓因此在列國中享有崇高的地位,展現出屬靈恩典涵蓋一切的奇妙。此事是當今教會必須看到,再次建立起來的事情。
聖殿用許多金銀寶石建造。這些貴重的材料,後來成為引誘百姓犯罪的原因。群眾為了拿到「寶物」,開挖聖殿,使聖殿被毀。聖經的歷史以此教訓後代,在建設教會、發展聖工上,必須脫離「物質化」的觀念。此事也是在聖殿這個階段很大的重點,我們必須引以為鑑,注重靈修,維護神設立聖殿(教會)的特質,展現有神同在的恩典,見證屬靈恩典能涵蓋一切的奇妙。
二. 教會
綜合了會幕各個聖具的教訓,並結合從祭壇到會幕、到聖殿的整個歷史,進入了「教會」的階段,這是神救贖的奧秘顯明的階段。在「教會」的定義上,第一句話就說:教會是基督的身體(弗一23)。身體只有一個,如聖餐上的教訓;一個餅在說明一個身體(林前十17),得救的教會是唯一的。雖說:主另外有羊在別處,但主的羊會聽主的聲音。主會把他們帶過來,合成一群、歸於一牧(約十16)。
昔日「人意」介入教會,使屬靈的恩典漸失,又因神學思想不同,宗教權威的意識影響,形成「教會」非常多,但這個狀況更顯出「一個」身體的奇妙。非常多的教派,和神旨意中的教會不同。因此,被稱為「宗教團體」。這並不是基督的身體,可見按神旨意所建立的教會是多麼的獨特。教會是基督的身體,不列在萬民中,不與宗教團體並列的,原來「教會」一詞,是聖經中專有的名詞,是得救的門,是真理的柱石、根基之所在,是神的家。神用教會顯明救贖的奧秘(弗三8~11),不是用宗教團體,這是很嚴肅的問題,是神的子民必須清楚,懂得分別為聖的地方。近年來在主張進入社會的口號中,不少地方為了迎合群眾,而淡化屬靈的規範。我們似乎失去了教會應有的信心,忘記了神的智慧,因此在服事上,雖得一些成果,但教會的「保障」漸失。這是不能不儆醒的事。所以要看到會幕和聖殿的教訓,來發展「教會」。
使徒時代教會初期,那時因為聖靈的充滿,門徒得更新,展現了很完美的屬靈生活,藉此滿足了各人的需要,也藉此發展福音事工,使救贖進入外邦,神的工作就這樣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本會早期的時候,信徒有一個「共同的經驗」,藉著注重靈修、追求屬靈的造就,結果心裡得幫助、有了力量。自己在生活上的艱難、問題,就被解決了。這個經驗再一次應驗了會幕、聖殿中所預表:屬靈的恩典能涵蓋一切的奇妙。當教會的發展進入最後一個階段:「人的心,就是神的殿」這時候,雖然會堂在各種的迫害下被毀,但是教會卻進入完全的時代。這時候要完全展現教贖的奧秘。主應許得勝的聖徒如同耶穌一樣,行出耶穌所行的一切,並且要行的比耶穌還要多。在這完全的時代,只要「我」在,教會就在,這是神的旨意。為了完成神在教會中所應許的旨意,我們必須追求聖靈的充滿,造就全備的根基,顯出「血」的見證。如同耶穌,用自己的血,顯明了會幕所預備的奧秘(來九章)。
造就此發展的根基
從會幕到聖殿到教會的發展,要將神在救贖上的奧秘完全顯明。「因信稱義」是這個發展上的根基。我們務必用聖經的觀念,看到因信稱義的規模,好讓我們體驗耶穌所成全的信,是多麼深重、多麼奇妙。
「新約」是耶穌用自己的血,把救贖的預表顯明的時代。在新約中,每一卷的主題和因信稱義都有關係,如果把因信稱義拿掉,整個新約差不多都要拿掉了。足可見因信稱義在「新約」是多麼重要的根基。
既然要得「稱義」,就必須很誠實面對自己身上的罪。我們藉著各種服事的機會,找出自己身上罪存在的行為。而在服事中,更具體的體驗救贖,這是「聖工」的意義。尤其今天耶穌的血已為我們流出來了,我們更有機會領受這個體驗,然而若藉服事的成果,作各人自我的肯定,掩飾罪性,這就失去聖工的意義了。不要忘了得「稱義」的見證,所造就出來的信,是發展神設立教會的旨意,很重要的根基。
雅各提醒我們不要看錯了從神而來的賞賜,既從眾光之父、從上頭來的,必是美善的、全備的(雅一16~18)。「信」也是一樣,雅各為什麼說:沒有行為是死的(雅二17、20、26)?意義在哪裡?就是要藉著行為得稱義的機會(雅二23、25;羅二13),在信心上既從行為領受被稱義的見證。那個信裡面,必有從神而來的生命,所以不是死的。此時這個信就奇妙了,必如聖經所應許的,展現在我們身上。我們真的要提醒自己,不要看錯了。
因信稱義的概念是:羅馬書、加拉太書、希伯來書,若結合五祭、七節期,會幕則更清楚。因信稱義是打開救贖奧秘的鑰匙,因為新約每一卷的主題和因信稱義都有關係,新約就是救贖奧秘的顯明。因信稱義這種靈修的增長,所結出來的果子─神的主權,是顯明奧秘的力量,這更是當代基督徒要看清楚的,不能用字面的意思去解釋神的主權。所以「信」的檢討成為教會發展上很重大的主題,若沒有「稱義的見證」信很容易成為幾個教條的意識、傳統的堅持,這和耶穌所成全的信就不一樣了。
在會幕中,以「銅祭壇」、「洗濯盆」說明「因信稱義」的內涵。這兩者在教義上說明了十字架救贖的內涵,和耶穌所成全的聖潔。在靈修上,以「皂夾木」來說明「人性」提昇的主題。關於「信心」的問題,一定要注意人性的提昇,免得因為信心而不懂得做人,這就不是聖經的道理了。但願我們有一顆安靜的心,追求聖靈的充滿,來造就因信稱義,以發展神設立教會的旨意。
結語
近年來,在教會的發展上我們是否太急躁,忘記聖經的引導,使血氣介入,常在「成果」中弄巧成拙,而陷入個人意識的堅持,迷失自己,還認為是為教會大發熱心。所以我們要重申「會幕」、「聖殿」、「教會」,以找回神的方式,振興教會的發展。
參考經文
出廿五~卅一章;王上六~八章;代下二~七章;以弗所書。
討論題綱
一. 檢視服事中的熱心
1.
是否突破個人所劃的圈子?
2.
碰到軟弱時,如何掙扎?有否「血」的精神,顯出見証?
3.
在成果中如何增益「大我」?繼續往前推進?
4.
事後能否撥出時間安靜禱告,整理對「教會」的感覺?
5.
對「成果」不一定是聖工,有何看法?能不能對照自己的經歷?
二. 建立教會的危機意識
1.
專業的訴求在服事上有哪些正、負面的影響?
2.
服事中有哪些「靈修」增長的體驗?
3.
人事交替對原來職務的反應,常呈現出什麼心態?
4.
在服事上,會不會漸漸被物質或金錢介入?
5.
對群眾有哪些迎合?教會的觀念有哪些變遷?如聖潔的觀念。
6.
你願意永遠站在聖工的行列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