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1926~2002)
王惠姬姊妹
前言
自15世紀末,西方人發現海上新航路,到達東方。台灣因緣際會,以太平洋邊的海島位置,也有基督教在明朝末年傳入。即1626年(熹宗天啟6年),西班牙人佔領北部基隆、淡水一帶,由天主教多明我會(Dominican,Catholicism)神父執行會務。1624年荷蘭人佔領南部,後控制台灣全島38年(1644~1662年)期間,也對平埔族傳布新教(Protestantism)。隨著他們殖民勢力的失敗,基督教的傳布無以為續。但漢族於荷據與鄭成功三代治台期間,由季節性移民逐漸轉為定居的移民,且人數有增無減。中國清康熙與雍正帝因「禮儀」等問題,接續對天主教「禁教」逾120年(1721~1846),一度禁臣民接觸基督教,台灣自不例外。
延至中國清政府因鴉片進口與開放傳教問題,於1858、1860年(咸豐八、十年),再與英法聯軍交戰失敗,簽約賠款割地,1862~64年間先後開淡水、雞籠(今基隆)、台灣(今安平)與打狗(今高雄)為通商港口。同時,西方國家憑「片面最惠國待遇」,陸續傳教台澎,如天主教、長老會等,直到日本佔台灣為殖民地(1895~1945年),稍受限制。此期間,真耶穌教會卻能由中國大陸傳來台灣,且後來居上。至今逾七十五年的歷史過程中,有諸多教訓,值得今人記取。聖經說「日光之下無新事」,中國古哲亦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正是歷史用為鑑往知來之意,謹述如下。由於本會檔案並未整理開放,本文擬以本會在台傳教所發行的紀念刊,如台灣傳教卅、五十、六十與七十週年紀念刊等,分成六個時期的歷史單元,對教會的發展作初步的分析探討,以概略領受其興替得失。
1. 台灣支部時期(1926~1940)
真神藉聖經曉諭世人,使應許的早雨(秋雨)聖靈,建立了使徒時代的基督教會,幾經羅馬帝國的逼迫,終於成為國教,卻逐漸俗化變質,以致聖靈停降,政教之間爭權奪利。雖經幾番宗教改革,舊酵並未盡除,各教派不能明白一切的真理而各執一端,直等到19世紀末晚雨(春雨)聖靈再降於美國,形成五旬節教派,隨後傳入中國。於是有真耶穌教會於1917年(民國6年)在北京登記設立。雖當時內有軍閥割據勢力,外有列強殖民剝削,本會初期傳道人魏以撒、張靈生、張巴拿巴等,靠著聖靈帶領,以全備的真理與神蹟奇事隨著,一路更正其他各教派的偏差謬誤,發展迅速。1925年傳至華南的福建省。時有移民台灣的黃呈聰(以利沙長老)與黃呈超(基甸長老)兄弟、張錦章(撒迦執事)、王慶隆(耶利米執事)與黃醒民(但以理執事)等,因在漳州體驗聖靈的奇妙,入信本會。原長老會信徒吳道源,也在廈門歸入本會。同年秋,黃氏兄弟之父黃秀兩返台,向所住彰化線西塭仔村的親友作見證,有40多人領受他的施洗;不少孩童看異象。真道遂傳來台灣。
1926年3月2日,黃呈聰、吳道源、王慶隆與黃但以理,再帶領張巴拿巴、郭多馬、高路加、陳元謙等,由廈門渡海來台宣教。他們八人於3日抵基隆,次日至臺北的總督府說明抵臺目的,免被誤為暗搞政治運動;隨後搭車至中部展開佈道。5日抵線西鄉十五張犁,7日在塭仔舉開來臺的首次佈道會,聽眾200多人。8日在線西公學校佈道,聽眾400多人。9日應和美警察部長邀請,在和美開佈道會。10日在十五張犁施浸62人,建立線西(今稱伸港)教會,按立黃秀兩(約書亞)、黃強(迦勒)為長老,陳阿賢(愛主)、謝娥(信主)為女執事。
3月13日到臺南,再分一組人到牛挑灣開會3天,於18日施浸27人,成立牛挑灣教會(屬嘉義縣義竹鄉梅華村,後稱梅華教會,今併入朴子教會)。因受浸者均原屬長老會,該會乃派牧師、傳道數名,管束其信徒,兼阻擾本會佈道。在臺南時,有英人牧師劉忠堅帶其傳道和信徒10數人,到旅館來聽本會的真道。22、23日,在臺南文化講座開佈道會,聽眾多來自長老會。在台南佈道,曾分發傳單<聖靈要道>,係郭多馬、黃以利沙於2月先撰印的。可見本會一開始即兼重口述與文字傳道。4月2日到牛罵頭(今清水),5日於鹿寮施浸11名,並成立清水教會。6日轉到臺北,在文化講座開佈道會2天,聽眾600餘人。直到4月12日,結束臺灣傳道工作,張、郭、高、陳及王耶利米等,由基隆搭船回大陸。因聖靈親自動工,神蹟奇事大顯,短短40天,卻得以在臺灣設立3處教會,施浸100餘人,撒出真道的種子。對臺灣基督教界,予以不少的警惕。
1926年秋,曾在漳廈、永福傳道的黃基甸,聞臺灣靈工進展的消息,自漳州返台,至台中給岳父郭歪(腓利門長老)見證真道,使原屬長老會的長老郭歪於10月領受浸禮歸真,成為台中教會的柱石。11月即成立本會「臺灣支部」,在線西教會召開第1次支部大會;100多人與會,選舉負責郭腓利門及蔡謀煌(約珥)2人,並設立支部細則17條。1927年春,自福建差派傳道人錢亞伯、郭美徒等來臺,與黃基甸積極向臺灣各地廣佈真道。各教派信徒漸覺其非,而進入本會的日見增多,因此到處都有老會的阻撓。同年,吳約翰自廈門鼓浪嶼遷回臺南,利用行醫之餘,熱心證道,於4月成立臺南教會;總部再派高路加來臺協牧兼佈道。當時有日人須田清基(彼得),在臺南擔任聖潔會福音使,查考本會確有聖靈的憑據,於11月受洗;後該會信徒野繞子(腓利)等,也相繼受洗。
1928年9月於臺南召開支部大會,並於公會堂舉開佈道會時,有民雄蔡海清(聖民)偶然聽見本會的道理,深受聖靈感動,連日查考,認識本會真道。11月領受浸禮後,到線西十五張犁求得聖靈。後回民雄向其親友見證真道,有謝萬安(亞波羅執事)、陳萬玉(復生長老)、郭柱(柱石長老)、林宗光(悟真長老)、郭有等,也相繼受得聖靈,遂在1928年成立民雄、大林教會,次年又成立小梅(今稱梅山)教會。1929年,陳塭(恩民)在大林入信,返中庄(今稱新港)熱心見證,開設魚寮(1938;今稱六合)、椬梧(1938;今稱瓊埔)等教會。大林再分設嘉義(1931)、虎尾(1946)、內埔(1960)、大德(1976)等教會。此外,梅華教會部分信徒或遷至台南麻豆,或北上,餘則併入朴子教會。
中部地區也頗有發展。黃基甸曾赴彰化二林探親,向長老會執事莊等(得真執事)證道。莊特往線西再查考,1928年4月受浸,為二林的第一個種子,1929年春設立二林教會。稍後,黃基甸返台定居彰化和美,與甫於清水歸主的王萬(永生執事)合力籌建和美教會。和美再分設草港(1932)、崙尾(1935)、鹿港教會(1940)。1935年中部曾發生大地震(4.21),死傷千餘人。不久,和美教會吳是(順主女執事)遷居溪湖,遂成立溪湖教會(1939)。1976年再分出員林教會。
新竹方面,黃以利沙等長執曾前往佈道,1930年成立新竹教會。同年,適逢林悟真寄居基隆時,蔡聖民應請前往基隆佈道;是時,羅東聖潔會福音使朱日(陽光)路經此地,查考後受浸禮得聖靈乃回羅東,將聖潔會改過來。1934年,花蓮港長老會信徒洪火爐來羅東,聽到本會證道,回花後與同道函請支部,特派傳道者前往工作;如此,真道也傳到東臺灣,翌年成立花蓮港教會。
北部方面,林宗光(悟真長老)於1930年遷居基隆為船醫,有羅東聖潔會福音使朱日(陽光)路經該地,查明本會真道,再偕蔡聖民回羅東佈道,遂成立教會,為北部最早的教會。1929年謝亞波羅往臺北向日人信徒見證後,在臺北成立一日人小教會;後因無人牧養,不知所終。至1935年冬,臺北舉開博覽會,分發「報爾佳音」再租屋佈道,得一小群長老會友入信,翌春成立臺北教會。
此時期最可貴的是,山地教會的建立與發展。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不准山地同胞享受憲法上的信仰自由;只強迫他們接受日人的「神道」。藉此,斷絕與平地人民的交往,並促進皇民化運動的政策推行。因此,雖有日本的教會屢次陳情傳入山地,卻未能准許。長老會於1929年得到東臺灣山地女信徒1人,加以培養神學,使其自傳,不久也遭壓制禁絕。本會在山地的工作,遭遇雷同,但真道不被捆綁(提後二9)。茲簡述早期本會在山地開拓的情形如下:
花蓮港本會於1935年成立,不久因教會的柱石相繼離世,且缺乏傳道者牧養,但神讓該教會作為山地工作的腳踏石。1937年,有花蓮縣山地富世村(舊名武世岸)泰雅族部落酋長之子田三多(Shibaru),因患肺結核;7月入住花蓮港病院,病勢卻漸趨嚴重,醫師宣告無法救治,他乃回家靜候死期。翌年,花蓮港本會藥商吳石蓮,看他的病勢垂危,向他介紹救主耶穌及真教會的神蹟異能;他相信後,蒙真神治癒。不到3星期,就能至田間工作。很多親戚、村人目睹此情形,相繼來慕道,暗中受洗入信,每逢安息日偷偷潛到花蓮港教會參加禮拜。繼而真道又傳到秀林鄉崇德、銅門、山里等村。但警察局開始偵查,隨將本會信徒吳石蓮、劉榮樹、劉阿扁(東輝)及田三多監禁。
至於其他事工,如文字宣道,可補口傳受時空限制的不足,方便遠方與後人等反覆傾聽,自有其必要。本會創設當初,即著手於此。期刊方面,初期臺灣本會曾以郭順命為編輯,以中日文及羅馬字刊行《真生命》月刊報。又以須田彼得為編輯,刊行《哈利路亞》月刊,還以他個人名義發行過月刊報《聖靈時代》共30期(1937.10~1941.4)。書籍方面,須田彼得於1925年著日文《現在基督教會之沒落與真耶穌教會之出現》,1935年5月林悟真著中文《天路之燈臺》等,均為上海總部刊行的單行本。
值得注意的是,自真道傳入本省以來,為培植傳道人材,除以座談式傳講本會神學,又舉開各種神學會。臺灣支部曾聘請上海總部郭多馬來臺,主持為期1個月的神學會2次,即1930年在和美、1936年在臺南。以傳道者為正當學員,並准許信徒自由參加。繼在梅山、臺中舉開傳道者進修會,由傳道者發表各卷聖經的研究。1938年於臺北、臺中、嘉義3處,曾試辦兒童聚會,引導兒童崇拜;但因缺乏師資,不久相繼停辦。
2.
日本真耶穌教會本部~台灣省支會時期(1941~1949)
教會此時期,首先面臨太平洋戰爭發生,繼而擴大為第2次世界大戰;福音成為人心所繫的微聲盼望。為遵行日本統治者的政策要求,1941年2月第17次支部臨時大會時,將臺灣支部改稱為「日本真耶穌教會本部」,制定規則80條,廢支部幹事3人制,改為理事5名分擔會務。此僅係表面上的改組,實際上與南京總部的連繫不變。1941年為止,台灣的教會一共24處,信徒數3,000多人。1945年日軍戰敗投降,10月25日台灣光復。1946年10月本會恢復「臺灣支部」的名稱。1947年二二八事變,國民政府以軍隊鎮壓台民暴動分子,牽連濫殺無辜,從此開始長期戒嚴。這一年本會召開第23次支部大會時,仍以支部規章改選幹事3人。1948年3月召開第24次支部大會時,依法成立「臺灣省支會」,制定會章28條,由常務理事3人負責會務。
從戰時到戰後初期,主保守他的選民,聖工在物質惟艱中慘澹經營。以文宣工作為例,1941年6月,臺灣支部改組為本部時,黃以利沙曾創辦本會機關報--日文《聖靈報》32開本,到1945年共刊20期;日文《真耶穌教會要論》為第18號特刊(1943.12)。惟因戰爭發生,紙張配給受限制,自21~30期改為16開本6頁。1944年10月,臺灣在美國軍機轟炸範圍內,印刷廠緊急疏散到鄉村,逐漸停工;不得已改為油印報,由林榮杰(獻生)編輯31~34期,共4期,至翌年8月勝利時才停刊。1947年5月仍刊行中日文《臺支消息》18開本2頁的油印消息報,至1950年共刊行17期;同年10月改為《真教會聞》,仍油印刊行中日文的論道及消息,至翌年2月共刊4期。此外,1942年第1回於總會舉開後,又舉開「獨一神觀」研究發表及討論會,將本會神觀確立。
再以原住民教會發展為例。太平洋戰爭發生後,日本官兵對台民的迫害花樣更多,尤其暗夜於山地的潛行聚會更覺困難。值此壓迫期間,傳道者陳聖工、楊約翰、陳復生等,仍潛行入花蓮縣山地工作,也於山林裡趁黑夜聚會施浸。臺灣光復後,教會始得信仰自由,從此本會山地同靈化暗為明,公開成立教會。
1946年,有當時被日軍徵集服苦役於美和陣地的溪湖本會信徒阮錢杉,向臺東縣美和村平地山胞阿美族的「耶和華教」信徒林太郎(Looh)等傳道,並給他們施浸、助禱得聖靈。事後,他們向新港(成功鎮)方面自傳,並派代表6人來臺中本會考察。支部派王萬(永生)與他們同行,於臺東縣各地佈道並施浸;但因未信的村民及警察不了解本會,轉而壓迫山地信徒。此後,王雨(春雨)、朱金木(建新)、蔡聖民等,相繼前往牧會及佈道;因教導本會信徒要與世俗分別為聖,禁止他們參加山地收割祭的跳舞及打破迷信等問題,引起更大迫害。然而,信徒堅定守道,忍受逼迫,熱心傳道,又顯出好行為;終以柔制剛,感化多數的山地同胞接受真道而棄惡從善。
光復之初,花蓮縣山里教會的女信徒包百合(Lappin)前往宜蘭縣南澳村向親戚見證,後又帶村田豐道、楊約翰等前往佈道,竟遭受山胞毆打而被逐出。但信徒們毅然忍受,繼續潛行宣道,以致發生女信徒福田靜子(Ongai
Maray)被警察毆打至殉道事件。後來山地村民頑迷迫害不絕,逼使30餘名信徒放棄家屋田產家具一切,單身逃難出村,遷至花蓮縣富世村,過流亡生活。後經政府屢次勸導,仍不准本會傳道者入境。1948年,張撒迦與郭頂順(順命)等,僅得以探視方式入山慰問。
1948年4月,為培養山地傳道人材,本會於在臺中舉開為期3個月的第1次首屆山地神學先修班,得到9名山地補助傳道;後派至臺東、花蓮、宜蘭等山地,從事牧養與開拓的工作。其間,山里教會派出的毛親傳(Passan
Haron)、韋大發(Passan Arii)2人,某日在街上遇著臺中縣和平鄉南勢村泰雅爾族一婦人;獲悉其妹彭阿滿(Poueh)罹患奇病,臥床3個月,飽受憂悶與痛苦,且痊癒無望。他們隨即到省立病院向她證道,使她與丈夫張友昭(Uke Shuro)都願相信真神,棄絕醫藥,離開病院,切求主恩。1個月後病癒,回故鄉博愛村良洒,向戚友見證主的救恩。村民相繼歸主後,1949年臺灣省支會即派王春雨等前往,傳道於附近村落,遂建立博愛教會。
3.
台灣省真耶穌教會時期:(1950~1956.5)
1949年,國民政府在大陸,因與共黨的內戰節節敗退,撤退來台。本會台灣負責人鑑於中共係無神論信仰,加上大陸的總會領導人魏氏已見墮落偏差,難以榮神益人,恐各地教會失聯,如羊無牧羊人,被打散一般,就致力在台灣建立承傳的系統。1950年6月韓戰爆發,美軍第七艦隊開始協防台灣海峽;9月本會第27次臨時大會,改臺灣支會為地方性的組織,稱為「臺灣省真耶穌教會」。換言之,大陸淪陷後,使台灣省支會脫離總會而獨立。1954年,為強化組織起見,在往昔的教務(負責會務)、總務(負責庶務)、財務3組以外,另添上學務(負責神學班為主)、報務(負責聖靈報為主)2組,共為5組。
平地教會發展方面,如花蓮港本會對平地漢人的工作進展較慢。到1950年才變成平地和山胞合一的教會。但其他阻擋接踵而來。另有線西教會信徒黃再恩移居知本村,1954年向長老會友見證真道,得於華源村成立1處平地人的教會。
至於山地教會的發展,茲分東部、西部與北部三區域,簡述如下:
a. 東部:1950年,花蓮縣富世村信徒經村民大會商討,獲得集體移往茄苳腳。1951年,臺東縣阿眉(美)族傳道鄭赤伊(Agai,聖名忠僕)等,遷居花蓮縣永豐村,向同族傳道。台東縣則是1953年於成功鎮建築全省最大的會堂,為台東縣的工作中心,向南北開展傳道。總之,至1956年為止,花蓮縣已設立教會10處;台東縣已有教會25處,並且各部落的信徒數,超過未信者。宜蘭縣也有教會5處,靈工漸向縣內各處發展。
b.
西部:南投縣是由花蓮縣山里教會信徒許真信(Paidan
Watan)傳入。他先是進入深山禱告10個月始得聖靈,再於1950年越過合歡山,至仁愛鄉各村傳道時,在春陽村發現銅門教會信徒高清萬(Shkang)入贅於此地,就鼓勵其信仰,再攜到各地同工;不久,成立春陽、合作、廬山等教會。1953年,南澳山地傳道洪開周(Widan;聖名忠誠)等,越過中央山脈至力行傳道;1954年,雖經村民阻礙,終在此建築2所會堂。1954年許真信在出席信徒代表大會後,到信義鄉久美村傳道,有布農族青年馬清春(Tiyang)者接受真道。1956年為止,南投縣已建有1所會堂於望美。
至於嘉義縣,有阿里山(吳鳳鄉)樂野村曹族鄭茂李(Adai)等青年,因臺南本會信徒林天庶介紹,接受福音;1951年至嘉義教會領受浸禮,其後遭受同族迫害。至1953年,傳道者始得入山佈道;後建立會堂2所,漸向阿里山各地方發展中。還有台中縣,1950年間博愛教會信徒陸續到新生村向同族證道,結果得20餘信徒;但因遭受村民及警察壓迫,信徒消失殆盡。1954年冬季由博愛教會信徒所帶領台中縣新生村剩下的泰雅族信徒,蒙神親眷,恢復熱心,並籌建會堂。1956年為止,台中縣已設立4處教會。
c.
北部:新竹縣於1955年信徒代表大會後的2月間,有南澳山地傳道方木松(Widan)及山里教會指導者韋大發2人,進入尖石鄉證道;卻無人接受,所以擬在溪邊野宿過夜。是時適逢下雨,不得已折回嘉樂村向人家借宿時;1位李訓謀(Hoda)靜聽見證後,到新竹市考察本會真道而相信;並自傳於五峰鄉,不久竹林村和平蔣文水(Iban)等接受真道。現已建立2處會堂,信徒大多數由長老教會進入。
至於苗栗縣。則1955年4月有博愛山地傳道陳阿順,前往新竹縣山地工作時,路經居住平地區的山胞泰雅爾族及賽西亞特族,即向他們宣道;由南庄鄉風美村青年胡文忠(wattan)先領受救恩,即與傳道者同工向同族證道,逐漸發展。現時已有40多個信徒,並已建築1所會堂。
大體而言,原住民信徒善良單純,但入信本會後,許多因喝醉酒而犯罪,「酒能亂性」是致命傷。
主內青年是教會未來的柱石與精兵;但青年時期既富於理想與工作活力,也易受誘而失足飲恨。因此,青年當自覺使命,經常參加教會的活動,保守信仰。為彌補在學青年因功課繁忙,影響信仰的失衡,經本會第2屆第7次理監事會議決,自1950年8月起舉開第1次夏季青年靈恩會;指導青年敬畏神(傳十二1、13)、明白聖經(提後三15),以防離棄真道,並追求完全、廣傳福音,達成教會發展的目的。第1屆於1950年8月7~17日,男在嘉義,女在民雄分別舉開;參加人數:男65名,女45名;指導科目計有:科學與宗教、約伯記、青年與信仰、聖經義女傳、認識獨一得救真教會、欣慕聖工、聖經的認識、認識真神、五大教義、教會歷史等。晚間是青年證道的時間,讓青年各自發表讀經心得、信仰體驗談,或依據聖經證道。1950年第1次青年靈恩會後,各地青年紛紛自動領導兒童聚會;次年,在嘉義會堂舉開第1次兒童聚會教員講習會;第3次仍在嘉義,第2、4、5次則在臺中舉開。不久,幼年、少年班教員季本、兒童詩歌、唱遊等教材,均由本會編著,可說已上軌道了。1956年4月,在臺中舉開山地兒童聚會教員講習會,為期1個月;參加講習會的男女學員共55名,會後各歸各地教會工作。從此山地教會遍設兒童聚會,藉以堅固下一代的信仰基礎。
第2次山地神學先修班,延至1953年3月在臺中舉開,為期2個月,稱為聖經講習會。第3次於1954年12月;第4次於1955年6月;第5次於1956年2月;均在臺中舉開,為期1個月。另有為養成山地指導者,協助山地工作之講習會,在崙尾、成功、銅門、民雄、富世、美和、梅山、臺中、三仙等地,共開12次;均為1個月。平地教會也有類似之講習會,稱為教會領會者講習會。第1次於1951年12月;第2次於1953年9月;第3次於1955年12月;均在臺中舉開,為期各3星期。此外,1952年1月以來,正式組成傳道者會議,每3個月召開1次,以聯絡及檢討工作,並增進靈智、靈力,靈德與真理之研究。自1954年9月,舉開第1期神學班。
當時的傳道者有2種。(1)專任:平地有蔡聖民、陳聖工、沈義民、簡益真、林獻生、楊約翰、蔡永輝、王永生、林奉生、蔡牧夫、黃為真、李靈實、林悟真、梁景松、謝東璧、朱華榮、吳棋楠、陳懿卿、高木根、郭民雍、陳職、林明武等22人。山地有鄭忠僕、許忠順、羅耀真、孫聖僕、林忠真等5人。(2)補助:平地有郭重生、楊馬利亞等2人。山地有洪忠誠、方木松、江秀郎、武忠治、王明義、湯福義、王賢財、陳阿順、張春田等10人。
此外,濟困助危以表同靈一體之愛,是美善的事(林後九9、11)。以往本會僅由各地教會自行發動臨時性的救濟,如1942年7、9月颱風兩次襲擊蘭陽,使信徒房屋大受損害,各地捐助250圓慰問金。1948年3月成立「臺灣省救濟支會」,以辦理本會整體的救濟工作。1952年1月第29次信徒代表大會時,修正省會組織章程,改稱臺省本會「救濟委員會」;推選11位委員,以郭順命、林從道為正副主任委員。到1956年的5年間支付總額為416,025.52元,主要項目依序是援助建築會堂、水火災救濟、冬令救濟、大陸災胞救濟總捐款、病困救濟、旱災救濟。又因山地同靈的經濟較差,特辦衛生治療的救濟慰問,並補貼購買風琴、聖經與讚美詩。1952~1953年間,在臺東縣、花蓮縣還舉開山胞縫紉講習會,改善生活實務。1953年,宜蘭縣南澳鄉茄苳村的本會山胞部落,因1小女孩炊事中失慎,全村付於一炬,僅會堂倖免。後獲全省同靈的捐助與政府鼓勵,逐漸復興,且成為模範村落,榮耀主名。
據1955年底的統計,本會在平地教會數有30處;山地教會有61處,合計91處。信徒數的統計:平地6852人,山地8216人,共15,062人;若合計1956年新受浸者,約達16000多人。本會長老10人,執事48人,女執事25人,共計83人。組織長執會,每年於代表大會前召開會議,研究聖經,闡明教義,並報告或檢討各地教會牧養工作。
4.
公園路台灣總會成立的最初廿年(1956.5~1976年)
此時期,台灣曾面臨中共對金門的八二三炮戰(1958),得美軍協助擊退中共,從此化解台海危機,政治有長期穩定;更因推動土地改革的成就,成為開發中國家的楷模。1960年又立法獎勵外人來台投資,使1965年美援中止後,因吸引美日等外資,棉紡織等產業技術升級,經濟結構逐漸由農業轉為工業。1968年起實施九年國教,更提昇人民的知識水平。
本會教勢發展也有長足進步。首先是台灣省支會獨立,脫離並取代原來的南京總會。1956年5月,為求專一佈教活動起見,召開第34次臨時大會,結果以「臺灣省真耶穌教會」的組織,成立「真耶穌教會臺灣總會」,取代原來建立在南京的總會,成為本會在各國各地的聯絡中心;並制定規章36條,由常務負責5名分擔各組會務。1958年獲政府許可設立。
此期間,各地陸續增設教會。總計至1976年,台灣本會共178處會堂,信徒34,400多人。比較20年前,則教會數增加87處,平均每年約增加4.5處教會;信徒總數增加18,400人,則增長一倍多,平均每年約增加920人。在平地會堂方面,北區有13處(新增大同、基隆、東園、北投、淡水、二重、松山、板橋與正濱等9處);中北區有5處(新增卓蘭、中壢、桃園與苗栗等4處);中區14處(新增塭仔、彰化、埔里、豐原、員林等教會,及東勢祈禱所);中南區16處(新增土庫、北港、北興、四股、大德、斗南等6處);南區則13處(新增烏龍、南門、新營、老埤、前鎮、楠梓、岡山、開元與東昇等9處)。塭仔教會係伸港教會的塭仔村信徒於1958年分立。彰化教會於1959年由台中教會分出,主要由彰化縣各地信徒遷居形成。卓蘭教會則為客籍吳揚道執事於花蓮玉里歸真後,回鄉佈教設立,為本會第一間客家教會;後又傳至苗栗,建立教會。
山地會堂方面,在台東縣共有37處(新增17處);花蓮縣有20處(新增4處);桃園縣12處(均為新增);新竹縣6處(新增4處);苗栗縣4處(新增3處);台中縣9處(新增5處);南投縣12處(新增10處);嘉義縣共有6處(均阿里山鄒族;新增3處)。此外,1959年因有桃園縣山地青年於金門服兵役時,由南投縣慈峰教會許金富引領入信,次年退伍後,帶山地傳道高連財入復興鄉各村佈道,始有雪霧鬧長老會信徒17名歸真。1961年韋大發將真道傳給屏東縣獅頭鄉竹坑村排灣族的外教會信徒;後來再傳至古樓(1963)等村。台北縣於1969年新增烏來鄉福山教會。高雄縣1976年新增民生教會。
本會為遵從主耶穌的囑咐:「你們往普天下去,傳福音給萬民聽。」(可十六15)以及「你牧養我的羊。」(約廿一16)在培靈方面,有每夜的查經聚會與安息日的禮拜。在佈道方面,有鄉鎮市的經常佈道會。此外,還有定期性的靈恩會,每年的春季與秋季各舉開1次,每次3天,以奮興同靈的信仰。屆時遠近的同靈多踴躍赴會,自清晨至夜晚作禮拜與恆切禱告,情況熱烈。中午宣告禁食,為個人與全體教會的信仰造就,同心祈禱。晚間特為未信的人舉開佈道會,以口頭邀請,配合散發小冊與傳單;必要時,提早在靈恩會前佈道,入各部落或市區,廣傳福音。第3天下午的聚會是聖餐典禮,全會眾遵主命,在嚴肅中進行,以感念主耶穌為人類贖罪的大愛。
其次,1954年8月2~9日,在臺中舉開第2屆青年靈恩會,共179人參加(男108人,女71人);受聖靈者29名。早上上課,指導科目計有靈修要課、獨一神觀、聖經真理概要、保羅傳等。下午為真理研討會,晚間為青年證道的特別聚會。第3屆於1955年8月1~7日,在臺中舉開;參加人數191名(男113名,女78名);靈恩會中受聖靈者34名;指導科目計有彼得前書、靈修要道、聖經上古史、聖經上之詩歌、宗教比較學等。第4屆於1956年8月8~14日,在臺中舉開;為符合實際,改為「學生靈恩會」,只收初中以上的在學青年;參加人數:男77名,女71名;靈恩會中受水洗者3名,受靈洗者6名;指導科目計有:列王傳略、宗教比較學、箴言聖訓、生命之道、靈修要道等。
文宣方面,此時期共出版單行本44種、佈道傳單及福音小冊數十種、宗教教育教材26種、叢書17種及讚美詩10多種等。期刊部分有3種,除了《聖靈報》以外,還有《兒教通訊》係1960年創刊於嘉義本會,1962年改名《宗教教育》,均不定期發行,至1967年第32期起改為季刊。1965年《台北青年聚會通訊》創刊,1969年2月再改為雙月刊,共發行57期,1972年改名《青年團契》為雙月刊。1960年《兒教通訊》在嘉義本會創刊,共發行7期;1962年宗教教育改組後,改名《宗教教育》,自第1期發行,至1967年第32期開始改不定期為季刊發行,1969年2月再改為雙月刊。
培育人才方面,包括宗教教育的推進與神學院的建立。學生靈恩會方面,每年舉開1次,分國中及高中班,各班又分若干區舉行。1972年舉行第一屆大專神學研究班。1972年開始辦理中上各級學生獎助金;繼設東勢、埔里、南庄與大溪等四處學生中心,以便山地學子至平地就學。1963年9月8日,本會建立台灣神學院於台中,首屆招收專修科學生8名,予以3年訓練與1年實習。至1976年本會專任傳道共69位(平地43、山地26)、補助傳道53位(平地45、山地8)。為協助傳道者作宣道與牧會工作的需要,時常舉開平地與山地的「教會領會者聖經講習會」。又為從事宗教教育工作者,時常舉開「教員講習會」與「教員年會」。1964年於台總首次舉辦青年聚會教員講習會。1969年再度舉辦青年聚會教員講習會。
此外,還有慈善事業,如1963年於台南健康路成立「仁愛安老院」,至1969年院址改供南門教會使用,遷移至彰化縣崙尾的新院舍,於1975年落成。
值得注意的是:於1967年建立本會世界各國聯合總會(簡稱「聯總」),台灣仍為聯絡中心,第1~3屆各國代表大會且在台中的台總本會舉開;楊約翰長老連任總負責18年,至1995年退休為止。 多年來,台灣派出多位傳道人,前往各國支援教會,協助聖工,發揚主內一家的精神。1976年2月16~19日在大林教會舉開平地「傳道娘講習會」,有33名參加;後又舉辦數次。
5.
公園路台灣總會的後半期(1977~1992年)
此階段的15年間,以1980年代台灣因十大與十二大建設的陸續完成,電子工業發展快速;1984年外貿出口額躍居世界第15位,經濟發展快速,有「亞洲四小龍」之譽。台灣政府於1986年解除戒嚴與黨禁、修憲,並開放探親。連帶地,信徒的物質生活改善,已不復見光復前後燙髮或留西裝頭要除名的景況;奉獻也隨著增加,教會的硬體設備大有擴充;可惜禱告室多被取代,不復見。
此期間,各地區教會數也有增長。據1986年總計,教會212處、祈禱所29處,信徒39,441人,將近40,000人。 如北區教會共有30處(新增有石牌、景美、土城、新埔、內湖、樹林、鶯歌、中和等),祈禱所1處(大潭);中部教會共有22處(新增有南台中、西台中、沙鹿、南投、潭子、太平、南投、彰興),祈禱所1處(花壇);中南區教會共有19處(新增有西門、灣橋、南興);南區教會共有19處(新增東昇、莒光、小港、鳳山、五甲、潮州);東區教會共有24處(新增有豐坪、高台),祈禱所9處(加灣、鳳林、尚武、豐泉、土坂、加津林、山美、武界、清流);西區教會共有19處(新增有大安、錦水),祈禱所2處(卡普、竹東)。 比較10年前,則教會增加29處,平均每年約增加3處;信徒增加5,041人,平均每年約增加504人。
至於教會其他聖工的新發展,如1981年12月1日起,成立各區辦事處。又如台總於1982年因應教會的發展,改副總負責為總幹事,1984年5月再修訂完成現行規章、辦事細則、各種簡則及實施辦法。以信徒代表大會(代表由各教區選出;每年開會1次)、總會負責人會(共21名;其中7名為常務負責人)、聖職人員會議(每年分區於信徒代表大會前開會1次)、總會負責人暨傳道者聯席會議(每半年開會1次)為最重要的議事組織。此外,還設立青聯會,經常舉辦訪問、球類等活動,促進各國各地聯誼。
文字傳道方面,台總文宣處設雜誌社、棕樹出版社(1984成立)、書報社與視聽組。雜誌社除了《聖靈》月刊於1979年獲新聞局核給執照,每月發行9千本;還有《宗教教育》(每月4500本)、《青年團契》(每月7千本),並發行《台灣總會會訊》,至今約為5000本。《靈糧集》已出版至20集。還出版教員進修的圖書5種,親職教育圖書2種,供作參考。更製作台灣傳教史、總會獻堂、詩歌、講道、見證、教學等多種錄影帶。
宗教教育與靈恩會方面,1977年改大專神學研究班為「大專班學生靈恩會」,此後每年固定於寒假舉辦;2002年起以人數眾多,再按大學前、後兩年,分兩班舉辦。1981年台總改制,成立教育處,有輔導、教材與聖樂三種委員會,策劃事工;前者下設山地輔導工作小組。執行單位則設訓育科、教材科,分掌兒教、青教、高教與聖樂四組,負責推動。同年12月1日成立各區辦事處的教育組,分層負責。鑒於社青或已婚的同靈不便參加7~8天的教員講習會,台總教育處自1981年5月起,先在西區試辦「分段式」教員講習會,及利用數個週末等假日,培養200多位教員,以效果不錯,從此配合各區需要舉辦。為培養更多宗教教育教員,1989年又開辦青教組教員函授進修班。1987年還成立台東成功鎮「博愛托兒所」。
6.
.松竹路台灣總會時期(1992~2003)
此期間,台灣政府又進行總統直選、政黨輪替,甚至倡議制新憲等,看似更邁向民主化。然而,好景不常,進入21世紀之際,台灣經濟受全球不景氣、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競爭、1999年台灣九二一大地震、2002年九一一紐約世貿大樓被回教恐怖份子轟炸,2003年美國對伊拉克的戰事、SARS疫情在世界多處蔓延等影響,開始走下坡。加上政治上非理性的爭權、社會上情慾與暴力犯罪的氾濫,令人失望。台灣倖能有驚無險,多數信徒得以平安度日。但這些風雲詭譎的亂象,在在顯示主再來的日子更近了。
可喜的是,1992年由公園路遷至松竹路的台灣總會與神學院,次年8月2日舉行新大樓獻堂禮。近年為拓展聖工,又大興土木建第二棟大樓。1995年2月重新開辦青教組教員講習會。台總神學院至今40年,培養170多位傳道人;另外還開辦短期神訓班,有大專組、社會組與長青組(台語和日語),以及延伸神學班, 2000年確定增設神學研究所,次年春招收第一屆研究生6名,其中3名為本會傳道,期望藉此培育更多研究人才與優良師資。社會公益事業,較重要有1996年9月埔里「基督仁愛之家」安老院落成獻堂,後接受政府補助,對外開放。唯本會救濟的經費來源,全賴各地教會捐獻、個人特志捐獻,以及基金生利, 而各地方教會因自身的工作與經費,對外界的社會關懷仍然有限。
整體說來,宣道是教會最重大的任務。台總與各地教會除努力承接過去既定的多方位工作之外,還多能利用新傳播媒體,如廣播電台、電視、電腦、網路為宣道與聯絡工具。近年來更積極推動國內外「醫療宣教」工作,並開拓金門、蘭嶼、綠島與麥寮。
據1995年末總計,教會處達223處,祈禱所40處,信徒數46,384人。 比較十年前,則教會總數增加14處,平均每年約增加將近1.5處。信徒總數增加6,943人,平均每年約增加694人。再據2002年底的教勢總計,台灣地區本會有教會239處,信徒數50,861人(男24,393、女26,468)。比1995年的教會數增加16處,信徒數增加4,477人,平均每年約增加將近教會2.2處、信徒640人。大體而言,雖有增長,但漸趨緩慢。
在對內培靈方面,2003年上半年靈恩佈道會分217處舉行,水洗551名,靈洗543名,領杯28,600人次,出席比率56.23﹪,但有70處無人水洗,48處無人靈洗。全省人口2300萬人,而本會信徒只有5萬多人;若以信徒分佈地區來看,顯然客家地區有待加強宣教。站在開拓及牧會等工作觀之,還是「莊稼多,工人少!」(太九37);亟需禱告,力上加力,以求得人如得魚。
結語
回顧過去,天父真神的慈愛與憐憫,使台灣教會得到保守,雖世局動亂不斷,天災人禍接連而來,如社會時局演變迄今,工業化與都市化、生活價值的商品化與拜物化、青年次文化等趨勢,使教會不免面臨新問題。文化與真理的融合與衝突諸多亂象,令人憂心(提後三2~5)。如臺海兩岸的政爭、島內統獨意見的非理性對立,原住民對本色文化的認同升高;青年在求學、就職與婚姻過程中,易受各種誘惑而迷失;社會上兩性關係的混亂等,使信仰出現破口,教會產生危機。
日光之下無新事,從新舊約看選民與教會歷史中曾出現的軟弱與犯罪現象,也可能發生在吾輩身上。教會在地上,相對世界的流行思潮與生活文化,我們信徒是少數的民,因此總要儆醒禱告,力行真道,免得入了迷惑(太廿六41、加五22~23)。因應末日的臨近,更需思考多方培靈與宣道策略,以完成主的託付。
問題與討論:
1. 第二時期的本會傳道人,還有哪些尚健在?你認識嗎?略述他們的事蹟。
2. 第三時期的教會,各教區增加哪些教會?試整理出他們的名單與地點。
3. 真理應該如何「超越」文化?可從衣食住行育樂等方面選擇數項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