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章偉傳道
傳道書的開始便開宗明義的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人一切的勞碌,就是他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傳一2~3)。這是一個不站在神裡面的人所感受到的人生結論;任憑你在世能叱吒風雲、腳踏財富、手握權勢、頭頂宇宙,沒想到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你得到了名,擁有了財,死後又蒙人紀念,為你樹立紀念碑,你又有何效益?你果真得到實質的滿足嗎?生命沒有了,什麼也就無效益了,真是日光之下的一切是虛空的。而何為日光之下?何為虛空呢?
1.
日光之下的涵義:原文的字眼為「日之下」,而「之下」在聖經中另譯為「地底下」(申四18)。故日光所能照射的底下(宇宙能被太陽照射到之處),皆涵括在日光之下,不拘於地球之範圍。
2.
虛空的涵義:原文的意思為吹氣,像小孩子吹肥皂泡沫一樣;在日光之下顯出彩虹般的七彩燦爛之色澤,但想去掌握而為己有時,卻在手中幻滅成為泡影,聖經中另譯為浮雲(箴二十二6)、徒然(賽三十7)、枉然(哀四17)、一口氣(賽五十七13)。所以在太陽光所及之處,一切人的工作、歲月、盼望、信念、追求、計劃、財富、聲譽等,皆是虛空,如肥皂泡的彩虹,一時顯出美麗卻不切實際,使人覺得像是捕風捉影。
一. 日光之下虛空角度的探討
一個人若不明白人類的限制,便會過份的以智慧、享樂、名聲、財富、權勢來膨脹自己,抬高自己的人生追求之工具的有價值性,而把一個受造的世界當做是奮鬥的目標,並把主要追求對象的光景定為「賺得全世界且享受賺得的驕傲」。這是一個不夠健全的追求,因為世界的意義乃在使它能夠成為神啟示祂的智慧、能力、創造、公義、善良、慈愛的媒介,並在生活上於人的行為中彰顯神的榮耀,所以人生的過程,若失去「神」的因素,則傳道書中所列舉的虛空的角度列舉如下列所述:
1.
從自然界的循環角度(傳一4~11)
人類的歷史無論做那一種的轉移切換,總無法離開人類依附的生活空間─自然界。自然界的過程是一種循環復始的重覆,同樣的每一個時代中所出現的人總是在生、老、病、死的重覆循環中過一生,您在這個循環不變的自然界中能抓到什麼是永恆呢?只是一代過去,一代又來地卻永遠長存(傳一4)。
2.
從智慧、知識的角度(傳一12~18)
動物的習性,植物的形成,自然界的元素分析、混合,各種有規律的定理歸納應用,甚至人類行為模式的研究等等,就像一座座知識的寶庫,等待我們用智慧去挖掘,但神叫世人所經歷的是極重的勞苦,所做的一切事,都是虛空、捕風(傳一13~14)。為什麼智慧會是虛空?
a.
智慧不能改變事實
b.
無法改變事實的智慧徒增憂傷愁煩(傳一18)。
3.
從人生的嘉樂角度(傳二1~11)
享受是一種喜樂,也是每一個人在人生活動的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項目,例如以酒使肉身舒暢,減少、緩和內心的憂愁、焦慮、痛苦(傳二3),以買僕婢來減輕工作辛勞,又能滿足掌權控制人的權慾(傳二7),以財富增加安全感,以性來飽肉慾,以歌唱和收集的嗜好提昇享受的層次(傳二8),這些都是做為一個現代人所急欲享受的樂趣,從工作中把理想變為實際,從不平凡的成就中獲得喜樂(傳二4~6)。
擺脫道德的束縛,脫開人性桎棝的枷鎖和社會規範的籓籬(傳二10),當這一切都經歷了之後,誰知這也是虛空(傳二1、11)?因
a.
享樂給人的只是一種暫時的搔癢,無法使人的心靈得到滿足
b.
享樂不是一勞永逸的事情,享樂的訣竅是重覆,一直到你生命枯竭為止
c.
享樂終歸使人厭倦且人是肉體有感官刺激的極限,所以「物極必反」、「樂極生悲」。
4.
從人辛苦勞碌的角度(傳二18~23,四1~6)
辛勤工作是人的美德,為了達到所謂的成功,必需付上對等的代價─生命、辛苦勞累、痛苦、壓力、煩惱、緊張、失眠等,才能獲得所希望的財富和眾人共同讚賞肯定的聲譽名望。但在短暫的人生旅程中,這一切所有的,可能變為無意義的虛空,因
a. 辛苦勞碌所得的,無法長久使用而歸於一個不知的下代
b. 辛苦勞碌工作的可能結果乃遭人嫉妒、招致災害上身
c.
在外表偽裝下真誠勤奮的工作,是自私和嫉妒的動機,這將人在受創造時之神的尊貴形像─真理的仁義和聖潔,都破壞無遺。
5.
從神的命定和作為的角度(傳三1~11,六10~12,八16~17,九11~12)
一般人相信正確的目標加上勤奮的工作,並修正偏差的角度和實際可執行的步驟,即可導向成功之路;可是這個世界的種種混亂,為什麼我們沒有能力去改變它,扭轉局勢?歷史軌跡的演進,世界腳步的走向是按照神的命定在前進,好比火車是按照既定的軌道在前進,速度(時間)是駕駛員(神)在控制,於什麼時刻該進那一站,時刻早已設定,火車進行期間在車廂上的乘客可自由活動(自己意志),但行動卻只局限於車廂內(劃定所住的疆界),人所做的只是上車(出生)、下車(死亡),如此而已,因
a.
神所定的時間、方式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例如出生於何時代、何國家、何家庭,什麼長相、性別,一生中何時生病,生什麼病,病多久,要怎麼死,過什麼生活等等
b. 我們受造時能力有限,所以有無法突破的限制,因人是時間的產物,有過去、現在、未來,而人無法預知未來
c.
人的努力並不是得失成敗的絕對條件,乃在乎全能的神手中。
6.
從人生缺乏公理的角度(傳三16,四1~3,八10~14)
人生有許多叫人深感難以忍受的不平,我們也願意所有的惡人都受到該有的懲罰,如果壞人最後仍得勝、享福作樂、安逸無災,我們會做何想?激怒、憤恨、悲哀、不平之鳴,若這社會一直不斷的發生這種事,那真會叫人忍受不了、要丟棄有法律空殼的無序社會。是的,人生的事情結局不見得都合理,我們的正義感受到侵犯,又不能替天行道,手刃之以求大快人心,難免對人生宣讀判詞─活在日光之下的活人,不如早已死的人,而早已死的人不如未曾出生去受痛苦的人(傳四2~3),因
a. 社會觀察中發現審判之處(法院)有奸惡(賄賂),在公義之處(警察局),也有奸惡(貪臧枉法)
b. 在道德人心中隨著罪性的擴張,變成無惻隱之心的獸性,良知已消耗殆盡(提後三1~5)
c.
審判的遲延助長了罪惡的蔓延。
7.
從財富的角度(傳四7~12,五10~17,六1~9)
為什麼我們覺得獲得錢財會如此令人興奮?也許它能滿足人肉體上的需求─食、衣、住、行、育、樂。透過它人也可以擁有情慾上的滿足─色慾、權力慾、優越感、享受。以致於多少人皆想一夜致富,多少人因而詭詐、作惡犯罪、謊話連連進而寡廉鮮恥。甚至信徒也以擁有多少錢財來估算神的愛與恩典有多大?它是神祝福的表徵記號?以人的物質慾望結合神的祝福,變成一種自我陶醉的信仰形態?其實錢財應只是幫助生活的一種工具,因
a. 財富使人盲目的勞碌,為了追求財富以得成功、享名氣、圖安逸的日子,這個步調有驚人的驅使力,使人精力透支、賠上健康、失去內心的安寧和寶貴的有限生命
b. 財富無法使人滿足。資本主義說要繁榮就需擴大市場,但這個供求圈無論如何的擴展,仍是一個不滿足的圈,這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人就是不斷「得!得!得!」,我能得什麼?我要得什麼?我還要再得什麼?永遠不會滿足
c.
財富使人焦慮煩擾。社會學家常引用一個定理:財富的獲得乃要受制於冷酷的報酬遞減律─所獲愈多,滿足愈少;財富增添,社會責任愈重,因消費人口的責任承擔額愈多,故責任愈大,失眠愈嚴重,工作時間愈長。何其貼切的生活寫照啊!
d.
財富並非永遠的安全倚靠。錢財雖可增加安全的踏實感,但也可使歹徒眼紅而萌生犯罪惡念,因而令人喪命。且投資少不了冒風險,錯誤的投資將蒙受損失使人扼腕嘆息,真是赤身而來,赤手而去,勞碌所換來的只是一陣風。
8.
從名望虛幻不能長存的角度(傳四13~16)
人死留名,虎死留皮,是世人極高的生活哲學,名垂青史是一種榮耀,但非絕對的榮耀,它不能改變生命的本質,且在時空的間隔轉移之後,人會見到在群眾頭腦中變幻無常的喜好和對象的轉移。
9.
從眾人共同結局─死亡的角度(傳二12~17,三16~21,九1~6)
西方哲學家說:「人生因為有罪惡與死亡,這為我整個人生的奮鬥劃上了一否定的句號。」任何理想的計劃在付諸實現的過程中,因著罪的工價─死亡的威脅,將使一切成為虛空和捕風。
a.
死亡的事實使智慧足有相對的價值,因智慧人和愚昧人共同的交叉點就是死亡,它一臨到即為所學的一切一筆勾消,在智慧中找不到人生的最後希望,因為死亡比智慧更耐久
b. 死亡的事實滅絕智慧人的記憶。許多人亦了解生命有限之理,便著眼於後代子孫的造福,企圖擺脫人生必滅的冷酷事實,但所有世上的一切成就,智慧卻不具有生命的永恆性的價值
c.
認識死亡的智慧─審判就在前頭。人生是一個賽程,在其中生活的人皆需奔跑這條擺在前面的道路,扮演不一樣的人生角色,遭遇不一樣的賽欄,最後達到相同的終點─死亡。此時審判就在前頭,它將決定我們的永生或永刑,結局雖相同,受報卻不同。
二. 傳道書的作者,窮盡他一生的精神、時間,致力於探索追尋一個問題:在天下一生中當行何事為美(傳二3)?
當他不斷的挖掘方向,理出頭緒時,卻發現希望一個一個破滅,凡事盡屬虛空。到底什麼才是人生的真實?最後他的結論:言論的終結,一切都聽見了,神!你要敬畏,祂的誡命你要遵守,這就是你的一切,因為人所做的一切事,神都必審判,為了一切所隱藏的事,或好或壞,人人必受審(傳十二13~14呂振中譯本)。
人生活在日光之下若不管日光之上的事,他的人生就像一個圓圈,只有下面的半圓,在日光之下雖有許多美事,卻不能使他心滿意足,因為尚缺少上面的半圓,所以一切仍屬虛空。詩篇中針對這一種認知,將生命中極深的價值感說出:「『只是神』必救贖我的靈魂,脫離陰間的權柄,因祂必收納我。」(詩四十九15),因著「只是神」的醒悟,才能使人有崇高的生存意義與價值地位,故心存敬畏神的心為前提(傳三14;提前四7~8),傳道書所列舉的美善人生如下列:
1.
身體健康,享受勞碌中所得的成果(傳二24,三13,五18,八15)。
2.
在人生的過程中,對神的環境安排有認知的順服(非宿命論)(傳二26)。
3.
終生喜樂行事,享受神的祝福(傳三12)。
4.
凡事盡本份、享權利,以得神悅(傳三22,九7、10)。
5.
以神賜的為飽足,以己有的為知足(傳五19)。
6.
有美滿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傳九9)。
7.
有來世永生的盼望(傳五20,九8)。
原來一個至善、至美的人生並不困難獲得,人生活的方式並無二致,充其量亦不外是吃、喝、享受事業成就的喜樂,擁有美滿的婚姻生活,並平靜安穩的平衡心理等,但一樣的生活方式,卻有不一樣的意義,關鍵乃在於對「神」的認知與敬畏。在與世人同等的生活條件,一個敬畏神的人卻可累積屬靈的豐富:
我們的生活方向─進入永生。
我們的生活態度─對神有認知而產生安祥、知足、順服、交託。
我們的生活目標─活出基督,藉神的道理改變為新人。
附註
傳道書的大綱結構分析如下:
一. 導論(傳一1~3)
1.
標題名稱(一1)
2.
主題─虛空的人生(一2~3)
二. 主題論證的角度
1.
從自然界的循環角度(傳一4~11)
2.
從智慧、知識的角度(傳一12~18)
3.
從人生喜樂的角度(傳二1~11)
4.
從人辛苦勞碌的角度(傳二18~23,四4~6)
5.
從神的命定與作為的角度(傳三1~11,六10~12,八16~17)
6.
從人生缺乏公理的角度(傳三16,四1~3,八10~14)
7.
從財富的角度(傳四7~12,五10~17,六1~9)
8.
從名望虛幻不能長存的角度(傳四13~16)
9.
從眾人共同結局─死亡的角度(傳二12~17,三16~21,九1~6)
三. 人生經驗累積的訓詞
1.
對神應敬虔的事奉(傳五1~3)
2.
對神應遵守誓約(傳五4~7)
3.
見不公之事勿詫異(五8~9)
4.
美名勝過富裕(傳七1)
5.
憂愁勝過輕浮(傳七2~7)
6.
慎重勝過急燥(傳七8~10)
7.
有財、有智勝過獨有智(傳七11~12)
8.
順天命勝過宿命之憤怒(傳七13~14)
9.
以人的有限智慧無法知世理(傳七15~24)
10.
將經驗之事綜合比較後的一個儆告和一件事實(傳七25~29)
11.
人宜遵守社會制度(傳八1~9)
12.
智慧何價之看法(傳九13~16)
13.
智慧與愚拙(傳九17~十15)
14.
帝王的統治業績(傳十16~20)
15.
觀望的無知(傳十一1~8)
16.
趁年老前享受人生、紀念神(傳十一9~十二8)
四. 人生的結論(傳二24~26,三12~15、22,五18~20,八15,九7~10)
1.
何為至善、至美的人生─人生中有神的同在
2.
至善、至美的人生內容─在神的祝福中享用人生
五. 結語
1.
作者的目的(傳十二9~10)
2.
作者教訓的附註(傳十二11~12)
3.
總結論(傳十二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