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淑美姊妹
引言
甚麼事件可以深深震撼以色列人的心,長久不能撫平?甚麼事件可以讓神的先知哀痛不已流淚不止?心繫何處?地上的君王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哀四12),事實卻發生了,城牆倒了,聖殿毀了,錫安的榮耀盡失光芒。詩人低沉哀鳴,反躬省察,在無數的祈禱中他看見了希望。
希伯來文聖經中的位置
哀歌在希伯來文原文聖經裡,並非屬於「先知書」,而是列在第三部份「聖卷」(第一部分為摩西五經)。它與雅歌、路得記、傳道書、以斯帖記同稱為「五卷」(Megillot)。分別在逾越節(雅歌)、五旬節(路得記)、阿布月(Av)九日的聖殿被毀紀念日(哀歌)、住棚節(傳道書)、普珥日(以斯帖記)等五個猶太人特定的節日中公開誦讀。
卷名及作者
希伯來文聖經將這經卷題為 ’ēkāh「如何」、「何竟」,這是這經卷的第一個字,’ēkāh常出現在悲嘆的句子中(賽一21;耶四17;哀ㄧ1;二1;四1)。七十士譯本與武加大譯本題為Threnoi和Threni「悲嘆」「哀歌」。七十士譯本於卷首第一章一節前並有一段引言:「以色列被擄,耶路撒冷被毀之後,耶利米坐著哀哭並撰寫了這首悲嘆耶路撒冷的哀歌」,與猶太傳統一致,認為此卷的作者是先知耶利米。
結構
以詩體寫成的哀歌共分五章,前兩章與後兩章都是22節,中間的第三章則是三的倍數66節。前四章每節的開頭與希伯來文的22個字母相對稱,第一節以希伯來文的第一個字母א(Aleph)開始,第二節以第二個字母ב(Beth)開始…以此類推,至於第三章的66節則是每三節為一組,即第一、二、三節以א(Aleph)開始,第四、五、六節以ב(Beth)開始…據此類推,呈現完美的組合。依字母順序排列的經文在箴言(三一10~31)和詩篇(二二;三四;三七;一一一;一一二;一一九;一四五)多有實例,顯見已是一個文學傳統。第五章沒有按照這個規則,但行數(節數)與希伯來字母的數目相同,這麼美的字母詩詞形式,可惜中文翻譯無法表現出來。
歷史背景
西元前586年(西底家十一年)巴比倫軍隊攻陷耶路撒冷。阿布月(Av)九日(五月9/10日)迦勒底人焚燒耶路撒冷城,燒燬聖殿、王宮和城內房屋,並拆毀城牆、擄掠聖殿聖城,將猶太人擄至巴比倫(三九1~10;五二;王下二五1~21)。詳細歷史背景請參看前一課『耶利米書』有關時代背景部份。
主題重點
本書卷所有的哀嘆、悲歌都圍繞在一個主題上面,就是聖殿、聖城的被毀(586BC)。
1. 耶路撒冷的慘狀
以極大的篇幅,持續地悲嘆耶路撒冷戰後淒涼的慘狀。錫安如困苦獨坐的寡婦,暗自流淚(一1.2;二18.19),無人安慰(一2.9.17.21;二13),街道、城門荒涼(一4),外邦人進入神的殿(一10)、在主的殿中喧嚷(二7),百姓被擄(一18)、敵人因耶路撒冷的遭遇譏笑、拍掌、喜樂(一7.21;二15~17),城中無糧食,飢餓橫行(一11.19;二11.12.19;四4;五9.10),餓死的不如被刀殺(四9),飢荒嚴重,甚至人必需煮自己的兒女來喫(二20;四10)。刀殺、死亡遍行(二21.22),財產、房子給了外族人(五1),因戰爭的緣故眾人成了孤兒、寡婦(五2),婦女在各處被玷污(五11),歡樂止息(五14.15)…。
錫安真是今非昔比啊!古時一切樂境,如今敗落(一7);昔日好比精金,現今黃金失光變色,成為窯匠手所做的瓦罐(四1);以前享受美食舒床,現在挨餓臥糞堆(四5),他們的貴胄向來皮膚純淨,光纖燦爛,現在面貌漆黑,無法辨認,乾瘦如柴(四7.8)。
2. 災難原因的認知
一開始悲歌便伴隨著對災難原因的認知,耶路撒冷之所以面臨如此大的不幸,乃因自身罪過的後果。「主因他許多的罪過,使他受苦」(一5);「耶路撒冷大大犯罪,所以成為不潔」(一8)。她的罪擔如軛重重地壓在她的頸項(一14)。「你怎樣因我的一切罪過待我」(一22)。「都因我眾民的罪孽,比所多瑪的罪還大」(四6)。是的,百姓犯罪悖逆不順服,神不赦免(三42),禍災因而降臨(五16)。「這都因他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使得敵人可以進入耶路撒冷的城門(四12.13)。因此,人不該因自己的罪遭禍,而發怨言(三39),當深深考察自己的行為,再歸向神(三40)。而切望從別國得到幫助,也是枉然,它無法施行拯救(四17)。
這一切的災難發生在「主發怒的日子」(一12;二1.21.22),此時,神被描寫為以色列的仇敵(二4.5),主導殺戮,進行破壞、燒燬(三43;四11),甚至連祂的「腳凳」,也就是祂的聖所、祭壇(二7;詩一三二7),祂也不紀念、顧惜(二1),敬拜神的帳幕成為草棚廢墟(二6),祂並定意毀壞宮殿、城牆(二7.8)。在祂的烈怒中,百姓遭受困苦(三1),神將他們分散(四16),全然棄絕(五22)。
3. 主顯公義
對這樣一個空前的大災難,在經卷中沒有任何一個質疑的聲音。相反的,這一切乃顯明神的公義,因百姓違背祂的命令(一18)。
4. 患難中的指望
在處處哀嘆聲中,毫無指望之際(三1~18),本書卷的中間篇章,中間段落(三21~33),道出滿有盼望,振奮人心的話語,這些話是書卷的核心,如被群山襯托出的頂峰,是疲累登山者的目標與指望:因神的慈愛讓我們不致滅絕,祂的憐憫沒有盡頭,每個早晨都是新的,祂是大有信實的神(三22.23)。祂是我們無指望中的指望,因祂的信實、祂無終止的憐憫與慈愛,讓我們在犯難中能重獲生機。所以,人應靜默等候神的救恩(三26),因神要施恩予等候尋求祂的人(三25)。
雖因神忿怒的杖遭受困苦(三1),雖成為眾人的笑柄(三14),雖滿受凌辱(三30),然而「主必不永遠丟棄人,主雖使人憂愁,還要照祂諸般的慈愛發憐憫,因祂並不甘心使人受苦,使人憂愁」(三31.32)。這是百姓在面臨仇敵的殘害、毀滅(三47),成了萬民中的污穢和渣滓的痛苦中(三45),僅能握住的盼望。主啊!祢是我們的分,我們要仰望祢(三24)。
第三章個人的哀詩裡有許多的詞語與約伯記,尤其是與耶利米書中「先知的自白」相通,也是這個原因,雖然哀詩中沒有出現耶利米的名字,但傳統上認為經歷過聖城浩劫的先知耶利米是本書的作者。再者,哀歌也與詩篇有許多的相同處,而與之不同的是,它缺少在每個篇章段落後面信心的表述與禱告受垂聽的確信。哀歌唯一安慰鼓舞的話語是置在中間核心部位,第一、二章從一旁堆砌,第五、四章由另一旁堆疊,而第三章放置於中間至高之處,這樣的排列,正顯示這段落的核心價值。
結語
耶路撒冷的苦難、落寞乃因以色列百姓的罪過,違背神的命令,以致招惹神的忿怒。聖城落到這般的境地,詩人在這當中認知信實的神是公義的。然而,神的怒氣不過片時,祂的慈愛憐憫則是永遠(賽五四7.8),出於神諸般的慈愛,神的選民渡過了浩劫,仍得存活(三22)。因為,神的本意並非要丟棄人,使人受苦、憂愁,而是要施大恩給等候、尋求祂的人。祂是我們生命的根源、我們的指望、我們的分。神永不斷絕的憐憫,讓我們活在主的恩典中,積極迎向每一個嶄新的早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