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高級班教材第六冊)
宣道與媒體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徐欣瑩姊妹

前言

本文撰稿之時適逢新聞局重新規劃有線電視頻道,並於200511日起實施。重新定頻後的有線電視收視戶或許已經發現,新聞局將前25個頻道定位為所謂的「公益及闔家觀賞頻段」中,即有兩台屬於佛教頻道,並且取得緊鄰四家無線電視台的絕佳位置;例如,慈濟大愛台即獲定頻在華視與中視之間。根據一些廣電市場研究的數據顯示,凡是頻道位置往前移動的,收視率普遍上升,甚至有成長率高達75%者。而欠缺有力人士協商的基督教唯一頻道「好消息」電視台,落到80頻道之後,收視率先天落後一大截,碰上品質不佳的系統,想收看的民眾則必須忍受「雪花」般的畫面。

究竟傳播媒體之於一個宗教團體的宣教、發展扮演了何等重要的地位,使得許多宗教團體不僅積極於發展屬於自己的廣播、電視、網路媒體,甚至進一步接近公共決策核心,希冀政府在擬定相關法令時,能取得對自身有利的位置呢?又傳播科技的發展可能在末世的福音傳播扮演何種角色?我們應如何有效運用傳播媒體於宣道與教會發展呢?本文將分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  國際情勢、科技發展與神的救贖計畫

二.  大眾傳播媒體簡介

三.  媒體事工的功能

四.  教會媒體事工未來展望

一.  國際情勢、科技發展與神的救贖計畫

如欲全方位地關心末世福音工作的推展,需同時留心觀察國際情勢與傳播科技的發展。國際情勢與科技發展兩者之間是彼此攸關的;科技的發展間接促進國際之間的交流、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加速資訊的產生與交換,促進所謂地球村(globalvillage)的形成;而國與國之間的交流(無論貿易或戰爭),也間接促進新科技的擴散。國際情勢與科技發展,兩者都與神的救贖計畫相關,也都在神全能的手掌握之中(伯十二23、詩二十二28),是神實踐救贖計畫、使福音廣傳的工具之一。

國際情勢攸關福音傳佈

首先,在國際情勢方面,綜觀整部舊約歷史可以發現,國情政治局勢的發展,不僅在神的預定中,甚至常常為神所用,以管教選民,為要熬煉選民的信心、建立正確的信仰觀念(創二十五23、民十四12、賽十三1720、耶二十四89、代上六15、耶二十七8)。此外,歷史上軍事強國的出現,通常會伴隨帶動貿易以及強勢語言的產生,進一步有利於聖經經卷的撰寫成書與傳佈,成就將福音傳至外邦的有利條件。

科技發展關連信仰傳承

其次,在科技發展方面,早期傳播科技尚未快速演進之時,神的話語主要是藉由先知與口傳方式流傳下來。即便有記錄文字的媒體(如石版、草紙、羊皮卷、牛皮卷、瓦片、石碑、黏土碑),也相當厚重而不利廣傳,更遑論知識尚未普及,具備閱讀聖經的基本識字能力者僅屬少數菁英;而信仰的傳承主要仰賴這些少數能近身閱讀聖經的宗教菁英,以口傳方式將神的話語傳授予選民。倘若此傳播管道未能暢通,選民的信仰則極易敗壞,或者傳承不過數代即變質。

例如,列王紀下二十二章記載約西亞王派人修繕聖殿時意外尋獲律法書,於書記沙番口中聽到律法書上的話後撕裂衣服,說:「你們去,為我、為民、為猶大眾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因為我們列祖沒有聽從這書上的言語,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我…。」(王下二十二13)。由此可見,以口傳為主要傳播模式的信仰,極易因人為不彰而造成信仰斷層。主耶穌在兩千年前親自建立的教會,於百年後逐漸變質乃至聖靈停降,其部分原因或許和當時民智未開、教育不普及,以及沒有適當的科技媒介記錄、保存、傳播聖經,不無相關。由於民智未開、聖經也不普及,致使聖經的解釋權落入少數菁英手中,憑己意詮釋聖經或假神意愚民成為可能。

印刷時代—單向福音傳播模式

觀察從聖靈停降到西元1917年真耶穌教會設立這將近兩千年期間的國際情勢與科技發展可以發現,神於這段期間的救贖預備工作並未停歇。期間以1453年的古騰堡革命發明印刷術,對近五百年的世界發展影響最鉅,也為末世福音傳到地極的工作開啟了劃時代的一頁。

首先是中國發明的紙在第八世紀西傳到伊斯蘭世界取代羊皮,或許是經由十字軍東征等戰爭的影響,再由伊斯蘭世界傳佈到基督教歐洲。到了十五世紀,德國一名默默無聞的金工約翰.古騰堡(JohannGutenberg),花了二十多年時間發明合金鋼模和印刷機,印刷出史上第一本聖經;可惜他死於貧困、身無分文,無緣瞭解他的貢獻意義非凡。印刷術被譽為是僅次於文字之外,人類古今最偉大的成就。在印刷術發明以前,聖經的複製必須費力地手抄摹寫,過程難免產生謬誤且傳播不易,並且因為冊數有限,只有相當富裕的人才買得起。然而,自十六世紀開始,活字印刷機用紙張印出了成千上萬冊的書籍,讀寫能力開始普及,聖經首度得以拉丁文以外的翻譯本出版,普通人都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讀到聖經,羅馬教廷無法再壟斷聖經的詮釋權(DeFleur&BallRokeach著,杜力平譯,1993)。

印刷術成就了近代知識普及、聖經廣為印製流傳的有利條件,一來等於是刺激宗教革命、基督新教產生,信仰透過反思重新回歸聖經的本身;二來知識普及帶動科學發展並促成工業革命後,若干軍事強國誕生,這些十八、十九世紀的軍事強國接受千年基督教文化的浸濡,傳教士更是緊隨其軍事力量之後,將福音傳到美、非、亞洲,更多不同語言的翻譯本聖經於是產生。這些重大科技的發展,配合國際情勢的變動,成為末世真教會復興的有利條件,包括取得容易的中文譯本聖經,然後聖靈再度降臨,1917年於中國設立真耶穌教會,成為「末世的方舟」。

數位網路時代—多向互動的福音傳播模式

二十世紀蓬勃發展的多種媒體與網際網路,更為福音傳播的方式注入了新的型態,成為繼印刷術發明之後另一項里程碑。在紙本印刷聖經時代,福音主要是靠著軍事與傳教士,由福音工人主動傳入未得之地;其福音傳播的模式比較是線性的、單向傳播的,基本上是從軍事與文化的強國傳向弱國。然而在數位網路時代,福音傳播的流動方向逆轉,甚至慕道者從過去被動收受福音的角色轉變為主動姿態,主動追尋真理、主動尋找真教會,福音傳播模式變成是多向、互動的。

例如,自聯總英文網站成立以來,許多未得之地,包括非洲剛果、肯亞、尼泊爾、韓國、美國還沒有設立真耶穌教會的州等多地,多有個人、甚至整個教團,在瀏覽真教會的網站內容之後,透過網路主動聯絡真教會,希望進一步認識真理。目前除了個別前來信主的慕道網友之外,還有幾乎整個教團改信真耶穌教會的好消息傳來。又如,在某些國家,基督徒設立教會、傳福音有種種限制,例如在馬來西亞,向回教徒傳福音是違法的;然而如果這些國家的回教徒透過網路媒體得到真教會的訊息,主動親近教會則不屬違法。這些是藉傳播科技便利所賜,為福音傳播注入新的契機。然而根據我們的經驗,往往會發現「科技」的腳步已經到了未得之地,反而是我們「人」的腳步跟不上,台總設立的福音網站(如喜信網路家庭)或聯總網站都曾經在網路上發現有心求道的慕道者,但因為目前沒有適當的人力資源前往他們所在的區域、國家進一步跟進而扼腕。

觀察聖靈於二十世紀初親自設立真耶穌教會,到現今二十一世紀初,即將屆滿百年間的科技發展與國際情勢變化,我們發現傳播科技急遽發展,各項通訊媒材快速普及,此外,一般預測二十一世紀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勢力將逐漸抬頭,華文有機會成為英語之外的另一項強勢語言。這些局勢發展和真教會在末世將福音拓展到地極的工作是否有關?神的旨意又是如何呢?我們當如何實踐主耶穌的託付,在末世的福音工作上有分?主內青年應當省思自己在末世福音工作應擔負的責任,思考如何在「末世方舟」的建造工程中有分,培養更寬廣的胸懷與世界觀,為末世福音工作積極做預備。

二.  大眾傳播媒體簡介

傳播科技是末世傳福音的利器,福音工人應對其有基本的認識。在認識宣道媒體之前,我們可以先建立兩個觀念。其一,傳播科技絕非萬能,其重要性無法取代人與人面對面的人際福音傳播;其二,儘管如此,有效的運用媒體科技卻能成為福音工作的利器,甚至在對內信徒牧養、聖工人員的教育訓練等方面,都是非常好用的工具。總之,若我們以末世的方舟形容真耶穌教會,應思考將宣道媒體列入建造「末世方舟」的基本配備之一。

定義

所謂「傳播」是指,將傳播收、受雙方都可以理解的訊息,透過聯絡彼此的通道媒介傳達,以建立共識。而「大眾傳播」是指,利用傳播媒體,向廣大、匿名的閱聽眾傳遞特定訊息,以達到告知、教育、娛樂、或勸服等目的。當我們使用「傳播媒體」這個字眼的時候,可以用來指涉介質的本身,例如通信衛星、無線廣播、有線電視、網際網路;也可以用來指涉經營大傳傳播事業的組織本身,例如台視、中廣、聯合新聞網等。當我們使用「宣道媒體」這個字眼時,指涉的是目的、用途為宣道的媒體科技;而當我們使用「媒體宣道」這個字眼時,指涉的是運用傳播媒體去傳福音、宣道的這件事情本身。

演進

傳播媒體的演進,從堆石塊,到利用樹枝、煙火、信鴿、旗幟、紙草等物質傳遞訊息,至1453年古騰堡革命發明印刷術,1844年摩斯發送出第一份電報、1876年貝爾發明電話、1894年發明無線廣播、1895年發明電影、1929年黑白電視、1954年彩色電視、1957年通信衛星、1968年網際網路、1989年全球資訊網…。從此演進歷史可發現,傳播科技發展的腳步越來越快,且傳播型態從口語傳播、文字傳播、印刷傳播、電訊傳播、進入數位網路傳播時代。

傳播媒介的類型,原則上可依其介質的特性分為印刷媒介、傳統視聽電子媒介、數位電子媒介。傳統印刷媒介包括報紙、雜誌、書籍、傳單、海報等,以紙張為主要溝通平台。傳統視聽電子媒介包括廣播、電視、電影等,能呈現文字、聲音、圖片、影像等不同形式的訊息。數位電子媒介是指結合電腦,能以多媒體與超文本方式連結並呈現資訊的媒介,例如多媒體光碟、網際網路,並且,新型態的數位電子媒體仍在不斷發展中,而且有整合先前媒體型式的趨勢。

以時效性而言,數位電子媒體與廣播,在傳遞即時訊息的速度上快於電視媒體、電視媒體又快於印刷媒體。然而,在內容的深度與準確度而言,印刷媒體優於電子媒體。此外,在閱聽眾的特性方面,印刷媒體的讀者其教育水準較高。一般而言,設計大眾傳播媒體的內容時,會盡量以國中教育程度的文字素養為考量,使用國中教育水準可理解的詞語,以符合最多數大眾的理解程度。瞭解不同的媒體特性及其閱聽眾背景,將有助於擬定媒體宣道策略、設計媒體福音內容。

飛在空中的天使

有人將啟示錄十四章6節裡面所預言的,將永遠的福音傳給地上各國、各族、各方、各民的那位「飛在空中的天使」,解讀為現今蓬勃發展的大眾傳播媒體。雖然我們不敢斷言,那位飛在空中的天使必定是一位天使飛在空中傳福音,或者是預言末世福音工作透過傳播科技推展的景象,然而,倘若借用「飛在空中的天使」來形容末世的媒體宣道工作,其實並不為過。不論是無線廣播、電視、衛星廣播、無線網路、行動通訊系統,都是利用空中存在的電波之物理特性,設計不同介質的發送與接收設備,來傳播訊息。而這些在空中的電波,也是神所賜給人類的自然稀有資源,人類不過是利用神賞賜的這些空中的電波及其不同波段的物理特性,應用在通信傳播用途。而我們末世的福音工人,在這些發明的基礎上,藉由傳播科技傳遞福音訊息,也是實踐主耶穌託付我們的任務:傳永遠的福音給住在地上的各國、各族、各方、各民。

屋頂上的宣道模式

也有人將媒體福音工作,形容是一種「在屋頂的宣道模式」。馬太福音十章27節記載,主耶穌說:「我在暗中告訴你們的,你們要在明處說出來;你們耳中所聽的,要在房上宣揚出來。」如果按照傳統的思考,一個人在房上宣揚主耶穌的福音,第一受限於空間,頂多只有鄰舍數戶人家聽得到所傳講的福音;第二受限於時間,一個人在屋頂大聲傳揚幾個小時的福音,便已經聲嘶力竭了。然而倘若我們用現今發達的傳播科技思考,一小群福音精兵設計的福音內容,透過屋頂的發射器與天線等儀器收發,可以打破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將福音跨越國界傳送到地極。至於語言的問題,目前的儲存媒介在製作影音內容時,已經可以同時儲存十幾種版本的語言,供不同母語的閱聽眾切換成自己熟悉的語言來收聽收看。隨著目前科技精進的速度,假以時日,能紀錄更多語言版本的儲存媒體指日可待,利用科技之便將永遠的福音傳給各國、各族、各方、各民,並不困難;困難的在於「末世的方舟」建造的速度如何?建造方舟的工人們眼光與腳步是否能並進?

三.  教會媒體事工的使命

傳播媒體在教會事工上的運用,至少有三種功能。其一,對外的福音傳播;其二,對內教牧輔導;其三,跨國遠距訓練等功能。以下簡單說明之。

對外福音傳播

曾經有一次,在美國佛羅里達州Tampa教會的某個安息日聚會之前,出現了一位陌生的盲人青年。事實上,他在聚會開始前一個小時就已經來到教會等候聚會了。在這等候的一個小時之前,他獨自一人,在沒有導盲犬引導的情況下,自己走了三哩的路來到這間真耶穌教會。原來,他先前是透過盲人上網的網路配備,發現了真耶穌教會的聯總網站;在讀了網站上的文章與見證之後,他很驚奇神對這間教會的祝福,因而決定來尋找教會。當他第一次聽見靈言禱告,感受到這種禱告方式充滿力量,也迫不及待跪下來禱告,在稍後的禱告中得到聖靈,並於隔週接受洗禮。

還有一次,在台灣的嘉義地區,有一位當天剛結束聯考的女孩子,因為覺得考試不理想而心情憂傷,然後自己跪下來向神禱告,希望尋求神。就在當天晚上,她打開收音機,剛好聽到台總製播的「心靈的遊牧民族」福音廣播節目的尾聲,一支約40秒鐘「聖經函授課程」的廣告;就這短短僅幾十秒鐘的訊息,已足夠幫助她主動聯絡上教會,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慕道,受洗歸入主的名下。

常有人期待用量化的數字,來評估媒體宣道的果效。然而這些例子告訴我們,神若要動工,不論透過人際宣道還是媒體宣道,在任何機會、任何我們不預期的地點、時間,神都有可能藉由我們曾經努力撒的種,將得救的人添加給我們,所在乎的是我們是否同心合意天天向神祈求、我們是否有火熱的心志要復興神的教會,剩下的,就在乎神的時候了。祂選擇甚麼時候、在哪裡、對誰動工,我們無法知悉,但我們必須隨時殷勤做工,也透過媒體科技撒種、也透過人際網絡澆灌,用各樣的方式、在看似沒有機會的情況下,尋找任何可能信主的人。

傳播媒體可以運用在對外福音傳播的用途上,這一點是比較明顯的。各項傳播媒體在家庭的普及率越來越高,可透過其無遠弗屆的力量,將媒體內容深入民間。以台灣為例,電話普及率將近百分之百,有線電視普及率約八成三,網際網路的使用人口近十年來更是迅速攀升,截至2005年一月止台灣上網人口已逼近一千四百萬人,整體人口上網率達六成以上。如果以全球福音傳播的角度思考,三顆衛星就可以即時將影音內容廣播至全球各個角落;網際網路更打破時、空限制,可以容許同一份內容,在不同時間、供任何地點的人,重複存取瀏覽。如能有效運用在福音傳播上,其力量不容小覷,無怪乎有些專制的政府至今仍嚴格控管大眾傳播媒體。

透過傳播科技之便將信仰訊息傳遞到未得之地,在其他的宗教團體早已不是新觀念。以慈濟為例,其不僅深入校園,並擁有自己的電視台、雜誌、網站、各種出版品,推出英語慈濟新聞,甚至透過衛星將節目傳送到澳洲、美、歐各地,其網站亦推出數種語言版本,不難看出其志在全球宣教的佈局。其他台灣的宗教媒體也極盡可能成立自己的廣播電台、電視台、出版社、雜誌、或網站;若資源不足以籌組媒體,也盡可能以購買媒體時段的方式播出點狀的節目。本會於近十年逐漸開始重視媒體宣道,起步雖然較晚,但有聖靈與全備福音的真教會,應該以更積極審慎的態度擬定未來的媒體宣道策略並落實執行。

對內教牧輔導

一般而言,製播成本較高的廣播、電視等「時間性」媒體,多會運用在對外福音傳播的用途;而網際網路、全球資訊網、儲存媒體(如卡帶、CD、多媒體光碟、VCDDVD等),成本較低且使用較不受時間限制,除了可以用於對外宣道用途之外,也相當適合運用在對內信徒的教牧造就。其中,網際網路的互動性、匿名性,特別適合於對內信徒的信仰生活輔導。

例如,在新加坡有位童年以後就離開真耶穌教會的姊妹,在多年之後,因為生活遭遇打擊、遭先生遺棄、身心重創而甚至想自殺;在透過網路發現聯總的網站並閱讀裡頭的文章之後感動落淚,並主動聯繫網路輔導人員。網輔人員鼓勵她重新回到教會,但這位姊妹因為感覺困窘而不敢踏入教會大門,但經由網路輔導兩年之後,漸漸改善沮喪的情緒和自殺念頭。另外一位新加坡的姊妹也是遭遇若干家庭問題,但因為嫁與未信主的先生而羞於向教會傳道啟齒,轉而求助於聯總網站,經過網路協談人員的陪談後,決心立志靠主並禁食禱告,他原本未信的丈夫後來也受洗歸入主的名下。

又如,台總的喜信網路家庭福音網站,自開站以來,接收到許多本會青年詢問有關愛情、婚姻、性方面等平常較難啟齒的問題,或者是一些遭遇特殊經歷的個案,因涉及隱私,平常不易在教會公開求救,輾轉透過網路的私密性希望尋求指引。另一方面,從這些私下的管道,教會也得以發現目前社會上哪些時代潮流與社會變遷已經嚴重滲透進入主內年輕一輩的思想或生活中,形成各種誘惑與困擾;適時加強某些主題的宗教教育或輔導議題成為必要。

除了個別性的網路輔導之外,網路的便利性還能提供諸如免費的福音電子報、聖經搜尋、講章搜尋、線上靈糧雜誌、見證、屬靈文章、福音廣播、講道視訊檔案等,非常適合依個人需要隨時選取適當的內容靈修造就。如欲關心最近遭遇困難或靈性軟弱的同靈,卻不知道如何切入,也可以上網搜尋一些見證、經節、福音電子卡片,轉寄給需要的同靈,表達關心。

跨國遠距訓練

使徒行傳第二十章記載:「七日的第一日,我們聚會擘餅的時候,保羅因為要次日起行,就與他們講論,直講到半夜…有一個少年人,名叫猶推古,坐在窗台上困倦沉睡。保羅講了多時,少年人睡熟了,就從三層樓上掉下去…」台灣的信徒擁有很多資源,包括許多的傳道者人力資源與本會出版豐富的屬靈刊物可以參考,還有時常舉辦的各種聖經、神學研習營可以參加,因而或許較難體會當時的特羅亞信徒和保羅的心情,不解為何需要講論到半夜,甚至少年人困倦沈睡導致從三樓掉落。

事實上,在國外許多地方,不僅缺乏靈糧出版品,想見上一個傳道一面可能得等上數月,所以每當難得有傳道人前來講道的時候,必定聚會、發問到很晚才捨得離去;而平常安息日聚會,則多是以播放電視講道影帶的方式聽道(如果有這種設備的話)。如同路加福音十章2節裡面所述:「要收的莊稼多,做工的人少」,放眼全球,需要基督救恩福音的人有許多、非常欠缺前往撒種、澆灌的工人。此外,世界傳道者前往未得之地宣道的時間是有限的,培養在地的教牧工人出來牧養群羊,是配合世界宣道的重要工作項目之一。現今適用於遠距教育訓練的科技有許多,從函授課程、廣播、電視遠距教育、到網際網路教學等,新興的教育科技還在發展中。倘若我們能有效運用這些遠距教學的技術,系統性的設計神學、教牧教學課程,相信對傳道者資源較匱乏的區域,在教牧工人的培育上,定有相當的幫助。

四.  教會媒體事工未來展望

觀察其他宗教團體,無不積極發展自己的媒體、擴展自己的通道、製作宣教內容。本會未來在媒體事工發展上,可以朝以下幾點思考。

1.       具備建設「軟體教會」的觀念

目前教會內部普遍的觀念,傾向於比較願意花費金錢建設看得見的「硬體教會」,例如新建會堂、大樓設施;但對於看不見的「軟體教會」,建設的態度相對較保守。所謂軟體教會,包括人才的培育、優質內容的製作與媒體設備的投資等,都是軟體教會的一環,其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看得見的硬體會堂。因而我們不妨嘗試討論這樣的觀念:末世方舟的建設,除了硬體教會的設立,還要有軟體教會籌備。

2.       朝「媒體經營者」和「通道擁有者」努力

一般而言,經營宗教媒體需掌握三種角色。其一是媒體經營者,擁有自己的媒體,如電台、電視台、雜誌、網站。其二是通道擁有者,掌握通路,例如有線電視系統業者,或是書籍、雜誌的通路商;媒體經營者如果沒有自己的通道,往往需仰賴通道擁有者,以利製播的內容順利遞交至閱聽眾。其三是內容提供者,亦即自己不擁有媒體也不佔有通路,僅製作內容,然後購買媒體時段播出、或仰賴通路商合作鋪貨。本會目前媒體事工的進展約莫仍停留在內容提供者而已,因應末世媒體宣道事工的需求,未來應積極評估如何朝媒體經營者和通道擁有者邁進。

3.       信徒同心合意在主裡祈求

保羅曾說「我栽種了,亞波羅澆灌了,惟有神叫他生長」(林前三6);我們用媒體宣道,也用人際宣道,有人做福音撒種的工作,有人跟進牧養做澆灌的工作,然而叫他生長的卻是神、甚麼時候叫他生長也在乎神。因而於我們而言,要栽種、也要澆灌,至於剩下的果效,除了禱告祈求神、並等候神的時候之外,使徒行傳二章4147節告訴我們,當時的使徒們天天同心合意地祈求、靈裡團契、讚美神、守神的教訓、得眾民的喜愛,「主就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如果福音工人們努力做工卻不同工,會招致不和諧並產生裂痕;同工卻不同心,神就無法在我們身上無法動工。今日我們福音工作要興旺、真教會要復興,除了放眼事工如何進行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這群基督精兵要效法使徒的精神,天天同心合意地祈求、靈裡團契、讚美神、守神的教訓、行為得眾民的喜愛,若我們所行合神心意,我們所做的工必加倍蒙主同工,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我們!

討論題綱

1.      您對本會製作的媒體內容瞭解多少?想一想,列出您所知道的本會廣播、電視節目、網站、儲存媒體、文字出版品等。和其他同靈討論,有哪些是您熟悉或從未聽過的?想一想,您可以如何運用本會的各種媒體資源於個人佈道?

2.      「宣道」在您的生活、或生涯規劃中,佔有多少比重?畫個簡圖,和您的團契同靈分享彼此的人生宣道藍圖。

參考文獻

1.      DeFleur&BallRokeach著,杜力平譯(1993):《大眾傳播學理論》。台北市:五南。

2.      致謝:本文作者特別感謝美國Tampa教會RichardSolgot執事熱心提供聯總網站之網路輔導相關經驗。

 

 

 


作者: 徐欣瑩姊妹
出版社: 真耶穌教會台灣總會教牧處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