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6期1998年3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實施有效的教學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陳日頌

本會宗教教育係由兒教組的「兒童聚會」實施開始,至今已近半個世紀的光陰了。宗教教育對在學學生的信仰來說,是一件相當重要的工作,尤其看到當今教會許多傳道、長執及負責人大部分是這個管道的過來人,更叫人肯定宗教教育的價值。

根據本會《宗教教育手冊》第一章第四節指出:宗教教育的目標為教導屬靈知識、確立純正信仰;指導正確行為、養成基督化生活;祈求聖靈能力、服務基督的國度。從內容看來,和學校重視知識灌輸的要求有著極大的不同。

它從認識屬靈知識到祈求聖靈能力的過程中,甚少需要背誦記憶的工夫,所注重的是信仰的堅固。學員的父母在升學掛帥、學業至上的壓力下,往往忽略了宗教教育的重要,再加上宗教教育的教員無法像學校老師那麼具權威性,因而使教員產生了一種無力感。

傳統宗教教育的教學活動和學校的教學過程也有極大的不同--教學過程中,教員活動所佔的比例比學生高出很多,講述法通常是最重要的教學法,在「教員講」、「學員聽」的過程中,學員幾乎僅對少數的問題給予回應,於是給人們一種教學沉悶呆板的感覺,甚至造成部分學生不喜歡參加聚會。因此,實施有效的教學實在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成功的教學活動,師生之間互動頻繁,教員妥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成為有效教學的重要條件。在教員講習會的課程中有「教學法」這門課,其中列舉了七種的教學方法。一個教員在課堂上拿到什麼教材就要採用什麼教學方法;教學到一半因為課程的需要或學員提出某些問題,可能改變另外一種方法;也可能同時使用二、三種方法而使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有趣,這些都是教員必須具備的能力。

一個「大衛被撒母耳膏為王」的故事情節,本來不算是非常精彩,內容的層次也不很兒童化,可是在王老師的教室裏,大家會看到他在學生中間生動地敘述著,彷彿大衛王就正在教室內被膏,忽而在左,忽而在右;有時如枯木直立,有時擠坐到小朋友的旁邊,全班學生又是屏息靜聽,又是哄堂大笑;學員的情緒在他的掌控之下,老師使喚隨心所欲。

可是隔週輪到陳老師接續上週王老師的故事講到「大衛與歌利亞」,教室裏卻見這邊幾個小朋友在講話,那邊又幾個自已玩弄自己的衣角,甚至還有到處晃來晃去的。本來這段故事是小朋友最容易感興趣的情節,教室裏竟然鬧成一團,陳老師一怒:「你們好吵,規矩好壞哦。」於是在檢討會上又討論著:兒童上課不專心、規矩不好,怎麼辦?說實在的,有時候該檢討的是「教員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兒童的規矩」。

筆者常這樣嘆息:宗教教育教員的編制,平均一個班可分配到三個以上,加上實習教員、見習教員,有的班甚至超過10人,幾乎每三個學生就可以分配到一位教員,這麼寬裕的編制簡直就像大學研究所博士班一樣,可是竟然還會出現聚會時教員不足的現象,真是不可思議。

神給每個人各有不同的恩賜,假設一個班有四位教員,我們可發現他們都各有不同的專長,如果每個人在擔任助領時都能在教室內協助維持秩序,同時用心觀察主領者的教學方法,相互切磋琢磨,長此以往,每個人必定都會為自己「研發」一套很好的教學方法。如果加上參加各區的進修會、觀摩會,每位教員一定都是深受學員愛戴的教學高手。期盼本會宗教教育的教員要看重自己的工作,要求自己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太二十五21、23),以增進教學的效果。

有時教員會感覺自己教會的同工經常在一起,彼此之間較少有增進教學成效的功能,這也正是人們普遍存有自高自大的心理。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就算承認自己「有點」不如別人,也還是存在著「他」並沒有什麼值得學習的心態。

筆者最近幾年一直陪著高級班的學員聚會,聽過數十位傳道、長執、教會負責人、學校老師以及其他弟兄姊妹來上過的課,不管課程的內容是否受大學生的肯定,但是卻發現:每位講員都有某一方面的恩賜是其他講員所沒有的,是可供其他講員學習的優點。我發現在大約一小時的課程中,有的學員心不在焉,有的卻無論講得多麼平淡,從頭到尾都很用心聽講,甚至詳做筆記;而這些人有不少也是在宗教教育很盡責、很稱職的教員。可見要使自己的教學方法更具成效,「觀察別人的優點」是一條捷徑。

教學的對象是人,人是一種有思想、有情感,很容易情緒化的動物,教員必須對「人」的基本特質有初步的認識。從教員講習會「教育心理學」的課程中,我們可以粗淺地認識4-12歲兒童身心發展的歷程,而這歷程是一個基本的模式,由於時代的轉變、社會風氣的惡化,青少年的行為已不再是那麼單純地展現著,教員一方面要回顧往昔自己成長的歷程,一方面要揣摩當今所謂新新人類這一族群的行為走向。

這些特徵有些是值得讚許的,有些卻是墮落的跡象。青少年大部分的時間都在學校,同儕間的興趣、嗜好、言行、舉止會相互影響,長時間耳濡目染的結果難免會世俗化,教員如單是給予排斥、責備,可能只會引起學生的反感。一個成功的教員對青少年的行為表現必須去認識、接納,使學生在情意、道德、靈修領域的學習,經由接受、反應、評價、組織等內化過程後,形成個人品格的一部分。

這裏所謂的接納是一種出自於內心的包容和寬恕,透過接納、認同來激起學生善良之心,使學生在教員帶領之下學習認識神、親近神,以達到宗教教育的教學目標。當然,這是一件很艱辛的工作,如果沒有信心、愛心、耐心,那是很難做到的。根據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柯爾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論》認為:兒童道德發展是先「他律」後「自律」的。

由於當今學校同儕及社會風氣常會導引青少年發生偏差的行為,期盼青少年在自由意志、自然環境中行為規範接受他律的影響是很危險的;因此,教員必須「設計一些學生感到興趣的活動」,使學生為了參與活動而願意融入教師設計的情況中,教師「在師生互動的教學中隨機地、適當地給予讚許、肯定與勉勵」,以達到改變行為的目的。當然,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難免會受外界影響而在內心產生善惡爭戰、身不由己的痛苦;宗教教育教員除了講述聖經故事之外,還要「輔導學員加強對真神的認識,並祈求聖靈的帶領」來堅固信仰的基礎。

從亞伯拉罕的得子與蒙福,可得知信仰的建立就個人方面是仰賴全心的依靠(創十二1-4)及親身的體驗(創二十二1-19),由於信仰的建立是宗教教育的目標,教員在學年開頭的常規經營非常重要--從培養愛惜自己到尊重別人以致於敬畏真神,使學生一開始就建立穩固的基礎,讓以後的學習態度認真而謹慎。

同時教員對課程內容及屬靈涵義要闡明清楚,以前的學生對於教員的勸勉會有80%以上的信從,可是現今受到文明科技發達及社會人心墮落的影響,除非有極佳的信仰基礎,否則就得有「明確的舉證」,使他們願意把教員的話聽進去。為增進教學的效果,教員必須加強下面三件事:

1.輔導學生了解聖地的人文背景及地理環境

「拉比到底有何社會地位?」、「法利賽人被責備為假冒為善的人、毒蛇的種類。為什麼在當時還深具影響力?」、「無花果樹有葉子卻沒結果子,有什麼不對?」、「駱駝是穿過什麼針眼?」這些經節如果以東方人生活環境的觀點,實在很難認同主耶穌的教訓。

因此教員在教學中可準備聖地的風景圖片、影片或相關書籍,使學生了解之後能從迦南地的背景來思考主耶穌的話,就比較容易接受神的道理了。當然,如果邀請曾去過中東旅遊的同靈在共習課報告旅遊見聞和心得,將使聖經上的道理得到更清楚的闡釋。

2.每學年安排一、二次見證會

由教員或學員上台見證,必要時亦可邀請某些傳道、長執或信徒前來做見證。信仰固然有時是靠體驗,但卻不一定每個人都有親身體驗信仰的恩賜,所以有必要安排適當的人來做蒙恩見證,並且在每次見證會之後能有一小段時間,讓學員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詢問,也可以讓學員發表心得感言。比較大的教會有時會因人數較多彼此心存觀望,結果誰也不敢發言,教員可「預先擬定討論題綱」做分組討論,以刺激及增加學員發言的次數和能力,以期達到更多的造就。

3.教學過程生動化

學生對該科課程是否感到興趣,往往會影響其學習意願。因此,使教學活動過程生動有趣,是教師極重要的責任。因為宗教教育的教學以教導屬靈知識、確立純正信仰為目標,活動的進行可能會比學校的上課來得嚴肅而拘謹。可是從另一方面來看,宗教教育的教學沒有升學的壓力,如果教員運用得當,整個過程應是虔誠而不呆板,活潑而不放蕩。

教師可先了解學生的身心狀態,根據教學原則隨機採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在師生互動間注意學生理解程度及行為的反應,針對個別差異因材施教」。同時教員要隨時加強個人靈修以及對真神的認識,以增進屬靈的體驗。教員本身能真正認識神、敬愛神,對聖經道理的闡釋才能貼切而感性,否則講起課來連自己都有「騙人」或「肉麻」的感覺,更甭說要感動學生了。

教員在了解宗教教育的重要性、熟悉教學的原則和方法之後,就要以最用心、最負責任的態度來進行教學。有時為加強教學效果,要花上教學活動兩倍以上的時間做課前準備,也就是說,課前必須把課本內容、相關經文的對照和引證、屬靈涵義的探討及學生的起點行為做一番通盤的了解,資淺的教員更要預寫教案(至少也得有簡案),使整個教學活動「內容充實」、「過程流暢」,同時藉著聖靈的帶領,打開學生心眼認識神的道理(約九39-41)。

每節課教員都要以「充滿愛心、深具信心的姿態」呈現在學員面前,取得學員的愛戴、支持與配合,減少違規偶發事件。教學流程中有困擾或無力感的心態時,可暗中尋求助領的支援,或改變教學方法;心中更要不斷祈求真神親自帶領,以肯定的信心完成整個教學活動。

教學是一種專業的技能,也是一種藝術。成功而有效的教學極美、極妙,能在潛移默化中輔導學生過基督化的生活,是一項蒙神喜悅的事工。教員同工們,我們共勉之。

(原[宗教教育]145期,1998年3月號)


作者: 陳日頌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