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6期1998年3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如何營造積極和諧的班級氣氛?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歐偉成

宗教教育向來是真耶穌教會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各教會無不積極投注更多的資源,鼓勵更多優秀人才投入參與這個事奉工作。

「教育是百年大計」,特別在現今價值觀混亂的時代裏。曾有一位天主教的神父說:「給我一個嬰兒,讓我培養到6歲,他終身都會是優秀的天主教人才。」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從另一方面來看,隨著信仰的永續傳承,建立第一代信仰的時空環境不再,宗教教育要建立下一代信仰的根基,勢必要擔負起愈加吃重的角色。在思考如何提供下一代的年輕人更好的宗教教育環境時,班級氣氛是必須經營考慮的重點。

從幼稚班至高級班、社青班,參加的人數逐年遞減,信徒正不斷地流失,這是不爭的事實,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我們創造了怎樣的信仰環境給我們的下一代?升學主義掛帥?教師缺乏熱忱?學生沒有意願?要如何重新點燃心中的火炬,讓教師重新得力、學生興致高昂?

教師方面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其實也正是所有擔任宗教教育工作者所必須提醒自己的。在現今價值觀混淆的時代裏,其實我們的學生正向我們發出求救的呼聲,我們是否曾經仔細聆聽、用心了解?以下幾點是給教師們的參考,可以用來檢視在營造積極和諧的教室氣氛上,自己是否是個「合格的教師」?

1.公平地對待學生

在學生的成長過程,感覺被公平對待是非常基本的正面教育;特別是幼、少年班年齡的小朋友。教師在學生的心中建立起公正的評價,他們才會信任你,教師在維持班級秩序、建立團體共識上,才能獲致成效。

2.了解學生的困難及需要

這點必須靠平常的關懷才能達到。通常在進入青春期之後的青少年,會有比較多的情緒、身體、感情、認知上的轉折,且通常會延續至高中(職)時代;此時教師的關懷及代禱顯得非常重要。要能夠了解這個年紀的同靈各方面的特徵及需求,教師們需要多方面的充實。

3.積極正向的態度

通常教師們本身的態度,比起他所透過言語的教導要有效得多。我們如何面對生命中的困厄低潮?如何面對別人對我們的批評?是否充分發揮神所賞賜的恩賜?是否保持不斷學習的精神?教師們如何對以上的問題作出回應,就是對我們的學生最好的教導。教師本身保持積極正向的態度將會感染我們的學生。

4.友善的態度

西方人把人與人之間的最親密真誠的關係稱為朋友。教師要成為學生們的朋友,最簡單的方法,就是表現友善。透過彼此問候、互相幫助,表達教師渴望成為學生們的朋友。唯有友善的關係確實存在,關懷才成為實際。

5.幽默感

很多人與人相處的問題源自於缺乏幽默感。尤其是班級的教師,如果能夠有足夠的幽默感,在學生日常彼此相處上的一些小摩擦,都能夠很快地克服,而避免因誤會引起更多的事端。幽默感其實也代表我們在看待人生種種事物時,可以採取的不同角度。有時在課堂上會發現學生有不友善的舉動,教師們可以以幽默感化解,再予以適當排除。

6.確實有效的傾聽

傾聽是與學生溝通的最佳工具。當學生願意敞開心與你分享他的喜怒哀樂,你所應該作的,就是安靜地聆聽,這也是了解學生最快速直接的方式。有時,學生來向我們訴說的也曾是我們年輕時代的迷惘,也許如今看來不值一哂,但那確也是我們一步步跌跌撞撞摸索出來的。在傾聽的同時,不要只顧發表自己的經驗談,有時學生會把他們所要溝通的真正含意隱藏在複雜堆砌的語言中,我們應該留心分辨。

7.真誠的讚美

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自信的建立非常重要。唯有成熟獨立的人格,才能深刻思考人與神、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關係,進一步有更開闊的信仰空間。教師們能給予學生適當而真誠的讚美,對於學生們自信的建立,無疑有絕對的幫助與正面的鼓勵作用。

8.支持

教師對學生們努力的成果應該表達最高的支持。一方面是表達對於學員努力過程的肯定,一方面是鼓勵學生們保持持續向前的動力。學生們在人格塑造過程中,對於教師們的肯定總是相當高興。目的要讓學生體會到自我期許與自我實踐才是人生前進的動力。並將這動力轉化為對他人的支持。

9.有效參與

儘可能參與學生們的活動。讓學生確實感受到教師們對於學生的活動確實關心。學生們如果有偏差的行為,也可以獲得即時的修正。

10.熱誠

教師們在從事教學工作時,必須保持高度熱忱,尤其是教學工作,因為這不比一般的工作,可以僅就其表面的成果評量好壞。一個成功的班級、一次成功的教學,都是建基於對信仰的使命感、對人性價值的肯定、以及對未來的渴望。教師們應該時刻提醒自己,勿為一時的挫折所擊敗,而應隨時保持高昂的熱忱。

11.互助合作

教師們在處理班級事務時,也必須秉持互助合作的精神。教師之間能互助合作,對於學生們在學習未來事奉生涯的態度上有潛移默化的效果。如何發揮每個人的長處?肢體之間如何互相幫補?不僅學生們會從教師的處理方式上獲得造就,教師們也從中獲得學習。

12.以身作則

「言教不如身教」是非常正確的概念。言語上的傳授能獲致的效果大多集中在知識層面上;但若希望對學生人格、信仰有所助益,光靠口述是不能奏效的。教師應該要以身作則,用行動印證自己的教導,學生都是聰敏的,他們會觀察教師是否言行一致。

行為表現令人失望的教師,就再也別妄想能讓學生信服了。教師們在處理班級事務時,務必保持民主程序,這對培養學生遵守多數人所決定的共同事務規則有絕對的幫助。而教師們的角色是確定這事務必須本乎信仰的基本原則,及過程的正當性。

13.期望保持前後一致

「教師期望」對於學生行為有很重大的影響。期望表現的方式不一定是藉言語,也可藉著作業上的簡短評語、或是課堂上的眼神交會……等時機傳遞。不論教師對學生的期望為何,最重要的是要前後一致,以免使學生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教師在傳遞期望的過程中,必須努力獲得學生的信任,「言語前後一致」是最基本的作法。若是失信於學生,則將來必難使學生受教。

學生方面


1.有學習意願

教學活動要成功,學生的學習意願其實是最重要的關鍵。學習意願即學習動機,內在的學習動機會引發各種積極學習行為,例如:配合教師的教學、積極完成教師的要求、主動探索新知……等。具學習意願的學生,能使教學活動獲致出乎意料的順利。

2.認同感與信任感

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對團體的認同感其實是引發動機的主要因素之一。包括價值認同、團體紀律、團體合作、榮譽感,其實都是非常值得重視的人格特質;這種生活特質也唯有在實際生活中才能學習。

教師是否願意傾聽、不隨意把學生與其分享的生活種種讓他人知道有絕對的關係?學生對教師產生信任必須花時間培養,但卻沒有捷徑。基於信任,學生與教師間的溝通才有可能真心而深入,否則彼此噓寒問暖卻小心提防,完全失落關懷的本質。

3.為他人設想

學習關懷他人,是人格成長的一大轉折。小時候,我們所關切的一切重點都在我們自己身上,但是,隨著年齡的成長,我們會對人際之間的互動關懷有渴望。我們應該在適當的場合、情境,讓學生們學習到人與人之間的關懷會藉由互動而愈加緊密。唯有讓學生們體認到為他人設想的重要,才能讓他們的關切更擴大,作一個有愛的基督徒。

4.支持他人

在班級成員的互動中,支持他人是人格成熟的最具體表現。我們剛剛已經提過,學生們學習從只關切自己的事務到為他人設想是一段漫長的學習過程。教師們該讓學生進一步體認互相支持的重要性。所謂的互相支持,指能相互體認不同理念的存在、不同家庭背景環境、不同的生活習慣等,以及對於同學、老師等所努力的成果,不論成功或失敗,表達由衷的支持。

5.愛護班級

學生與班級的關係源自互動。一個充滿愛心、積極、關懷的班級氣氛會感染每個參與的學生與教師,使每個成員自然而然產生愛護班級的心。班級的榮譽、班級成員的現況、班級的成長、都會成為每個成員關心的焦點。但在班級中只強調愛心,對於基本的秩序卻無法有效維持,對學生們的學習,其實並沒有幫助。我們除了教導他們關於聖經的種種,也應該讓他們了解,維持班規,就是對自己與別人最起碼的尊重,也是愛護班級的一種表現。

6.自愛

自愛其實就是對自己負責。有時學生會處在引誘的環境中,而家長或教師們卻無從獲悉。這是必然的狀況。教師們該教導學生為自己的行為負責,為自己的心思意念負責,為自己的信仰負責,這些都是自愛的基礎。


(原[宗教教育]145期,1998年3月號)


作者: 歐偉成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