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578期2025年11月)
靈修小品:讀經心得:從《哈巴谷書》談超理性的信仰

撰文/恩言|聖靈月刊578期-2025.11|主題/婚姻的預備與挑戰(上)



圖/聖惠
 
引言

在不能理解的時刻,選擇相信安靜等候。

掉髮、憂慮、焦躁、失眠、疲憊、疾病……,這些是當代人在生活壓力下最常見的反應。我們渴望秩序、答案、合理的解釋,然而人生中有許多時刻,是無法用邏輯處理的。

有一則寓言提到鱷魚對婦人說:「只要你說一句實話,我就放了你的孩子。」這位母親沉思片刻,回答:「你會選擇把我的孩子吃掉。」這句話使鱷魚陷入困惑——如果吃掉孩子,這話就是真的,應該放人;如果放了孩子,這話就是假的,應該吃掉……。婦人見鱷魚猶豫不決,就機智地搶救孩子,迅速逃開。

這則故事不是講詭辯,而是展現人在極端處境中,如何運用愛與智慧扭轉局勢。信仰的實踐亦然。我們面對的不只是知識的挑戰,更是苦難、沉默、不公義的現實,而哈巴谷書的價值,就在於先知敢於質問神,又願意等候神。


 
一、須重視理性——信仰不是反理性,而是超越理性

哈巴谷書第一章充滿質疑。先知質疑神不應允、不拯救、不理睬、不回應(2-4節),他的依據很清楚,根植於理性與倫理:

1.律法(Torah):祢既然賜下律法,為何讓罪惡橫行?

2.公義(Justice):惡人為何得勢,義人卻無處申冤?

3.自然與倫理秩序:這世界為何混亂顛倒,神是否仍然掌權?

這些問題不是叛逆,而是誠實。正如彼得前書三章15節所言,信徒應為心中的盼望作好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

神並未責備哈巴谷,反倒指引他:「你要觀看列國……有一件事,即使告訴你們,你們也總是不信」(一5)。這句話如當頭棒喝,因為理性無法承載神的全盤作為,必須用信心來回應。

神接著要他「將默示明明寫下」(二2),指出「義人因信得生」(二4),最終是要「認識耶和華榮耀的知識充滿遍地」(二14),並呼召全地「在祂面前肅靜」(二20)。這是一條從理性邊界邁向信仰深處的旅程。


 
理性的三個原則

1.事實歸納:傳道書以觀察萬事為方法,指出萬物皆虛空;然而「敬畏神、謹守祂的誡命」才是人的本分。

2.演繹推理:如撒都該人拒絕復活的教義,耶穌指出他們的大前提錯了!「因為不明白聖經,也不曉得神的大能」(太二二29)。

3.感官證據:多馬以感官求證主是否真復活,耶穌回應:「你因看見了我才信;那沒有看見就信的有福了」(約二十29)。

耶穌對待質疑者從不輕忽。「壓傷的蘆葦,祂不折斷;將殘的燈火,祂不吹滅;等祂施行公理,叫公理得勝」(太十二20),這正是理性與信心交會之處。

蒙救贖的信仰者,將身體獻上當作活祭,是聖潔、是神所喜悅的,如此事奉乃是理所當然的(羅十二1)。我們察驗神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是出於對神旨意的信心理性回應(羅十二2),並立志遵行神的道(約七17)。


 
二、信仰與理性的交會

耶穌復活升天前,為門徒開啟明白聖經的心眼,提醒他們一切都照經上所寫成就了(路二四44-53)。信仰的核心不是感覺,也不是知識的堆疊,而是基於啟示的真理。

 
耶穌指引信仰的四個核心特質

1.啟示勝於知識:不是人尋找神,而是神主動顯明自己(約五39;參:徒八26-40)。

2.信心勝於自信:不是自我建構的信仰,而是信靠那位記念聖約道成肉身「信實的主」(來十一6)。

3.生命勝於神蹟:真正的改變,來自復活的主賞賜聖靈而帶來新生命(帖後二13)。

4.屬靈意義勝於宗教活動:敬拜不是宗教形式,而是從心靈發出的真實回應(參:摩五21-24;約四23-24)。

保羅說:「我以認識我主基督耶穌為至寶。……因為知道我所信的是誰」(腓三8;提後一12)。信仰的確據來自對神的經歷,而非以邏輯證明。


 
三、超理性的信心

亞伯拉罕的信心並非出於理解,而是出於相信那能叫死人復活的神(羅四17)。信仰是一場超理性的旅程,不是對「未知」的否定,而是「知道自己有限」的敬畏:「萬事之理,我都不能明白……」,「隱祕的事屬於耶和華──我們的神」(傳七24;申二九29)。

「登山寶訓」是耶穌對門徒和群眾教導的核心,正是對人類理性的挑戰:

它涵蓋了天國的倫理、人際關係和屬靈生活的原則,並教導信徒如何活出與神同行的生命。不僅僅是一套倫理規範,更是呼籲人們內心悔改,追求信耶穌而來的義,並在生活中學習、效法耶穌的榜樣,活出天國子民的樣式。

信仰不是「不講理」,而是「超越人間之理」。我們如同照鏡子模糊看見,但終必與主面對面(林前十三12)。


 
四、信仰的轉化與反思

當我們只想「講理」時,神卻呼召我們「講信心」、「講恩典」、「講愛的實踐」。

 
聖經中幾個重要的信仰轉化

1.約拿:神的愛超越人執著的偏愛(拿四11)。

2.約伯:神的旨意超越人的哲思答辯(伯四二1-6;參:賽五五8)。

3.行淫婦人事件:憐憫超越律法的執行(約八1-11)。

4.施洗約翰:神主權超越事實判斷(太十一1-6)。

5.馬利亞的膏油:把握時機與對象,奉獻超越普世善念(約十二1-8)。

信仰不是邏輯的爭勝,而是價值觀的更新。如同夫妻相處,不是講理能解決問題,而是要講情、講愛和講關係。


 
五、在基督裡的蛻變

信仰不是對問題的解釋,而是生命的更新。在基督裡,我們成為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林後五17)。

當耶穌站在公會大祭司面前,祂選擇沉默(可十五1-5)。有時沉默,是重錘扎心的震撼影響。

 
生命實踐的七個方向

1.凡事謝恩(帖前五18)→ 減少怨言。

2.時常禱告(路十八1)→ 不致灰心。

3.常常喜樂(腓四4)→ 無所掛慮。

4.常存良善(何六6)→ 除去惡念。

5.憐憫饒恕(太十八33)→ 謙卑自省。

6.忍耐等候(雅五7-8)→ 各按其時。

7.信服聽從(路十一28)→ 蒙受祝福。


 
結語:不是知道為什麼,而是知道與誰同行

彼得說:「聽從你們,不聽從神,這在神面前合理不合理,你們自己酌量吧!」(徒四19);信仰真正的考驗,是誰坐在你生命的寶座上?

約伯提出無數問題,神卻不回答「為什麼」。當神親自向他顯現,約伯說:「我從前風聞有祢,現在親眼看見祢」(伯四二5)。這就是信仰的核心:當神同在,一切問題雖未解答,心卻已得安息。

正如英王喬治六世曾說:「我對神說:『求祢賜我一盞燈,照亮我前面的路。』神的回答是:「我不給你燈,但我牽你的手同行。」

願我們選擇這樣的信仰:當理解無法支撐我們的時候,讓信靠承接;當答案沒有來臨的時候,讓神的同在成為答案。
PDF 下載

作者: 恩言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1/01/2025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