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7期1998年4月)
信仰社會:[宗教教育]我們的聲音在哪裡?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許德宏撰稿

剛剛揮別九七悲情,九八開春便來了一記重創,二○二條人命隨著飛機爆炸而煙消雲散,不由得感悟「人生無常」,也思及宗教力量在當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地位問題。

哀鴻遍野、屍血橫陳,從罹難現場的喃喃經誦可以發現,「慈濟」大招牌再度幡然飛舞。就組織動員層面來看,他們所伸出的協助領先各社服單位,傳遞出「捨我其誰」的慈悲胸懷;就國人遵循方向而言,似乎佛教、道教的禮規成了圭臬,即便是無神論者,在迫臨悲慟邊緣也妥協順從安排,一切以逝者為尊,入土為安;至於其他宗教團體的呼聲,只見天主教教宗一人。

趨於一元化的色彩,擺在文化面上,看似無可厚非,惟「撥亂反正」不正是真教會所需服膺的信任嗎?散發人道關懷應該不分教派、族群,一視同仁,痌瘝在抱才是。

是否我們僅將「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付諸實踐於主內靈胞或慕道友人?面對社會重大變故時,教會也僅止於宣布一途,且經常可見弟兄姊妹們高談闊論,流於情緒抒發,大吐苦水,莫衷一是。如此有造就乎?

中華民國在政治外交上一向強調「走出去」,務實為上;反觀本會的處境有些類似像聖經上所言:「……這是獨居的民,不列在萬民中。」(民二十三9),一直採溫和低調方式,維護純全真道;但如此一來,反被媒體歸類為「新興宗教」。

由於長期以「對內牧養」為重點,在開拓上,又因循既有模式,於是在與外界折衝協調互動的澄清上,顯得薄弱;身處講求行銷、形象的現今,實有必要速立類似對外的公關部門,以備無患。

想想,我們的聲音在哪裏?

埔里基督仁愛之家集眾信徒之心力建成,堂而皇之,美輪美奐;卻仍猶欠東風一助,打開市場。然而遠在花蓮籌建的門諾基督教安養院,透過公益廣告鼓吹募款,引人注意的程度大為不同;至少曾發過聲、曝過光,以社會福利角度切入基督徒的屬世關懷,這點是本會當初未涉獵的。同樣為安置老人機構,相信我們做得並不差,只是,縣府社會局會比一般民眾更了解我們的苦心吧!

網路普及,五花八門,試問:一般上網者要如何得到本會福音資訊網址?如何引發一探究竟的動機?琳瑯滿目的網站,上網者心態為何?BBS大半談些言不及義的話題,聊勝於無,在藉以打發時間的人們心中,相信,心靈的空虛依舊填不滿。是拜科技之賜亦拜科技之害,當高速傳輸發達過頭,過目即丟的速食垃圾已然無用?

廣播生態百變,傳媒操控居首,本會節目堪稱清流,惟信徒普及收聽率?推銷介紹廣度?乃至評價等等,幾乎不可全然得知。教會視其為宣教一大步,卻忽略人員編制上的捉襟見肘,型態上的不輕易突破;惟媒體不同於平日講道,處於斯便要善用有利的一面,畢竟,教會內不乏經營頻道赫赫有名者,其善於包裝造勢、推陳出新、勇於曝光,遂佔有娛樂圈一席之地(當然,神的地位相對地少了許多)。

倘若能夠結合,將真教會無形中放送到既有的傳播市場,不讓慈濟大愛、佛光衛星、好消息等頻道混淆了自許真道領航者的本會光芒,積極建構出關愛世人今生平安、靈命得息的新形象,扛起導正風氣的責任,方為新世紀傳福音的利器。

「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眼見公器私用漸盛,或許有種洪水猛獸之慨。猶記去年於初級班學生靈恩會上過一堂「基督徒與流行事物」,其中有一組學員在作業單上寫著:希望信耶穌成為流行,且能大大地流行。身為講員大受感動,心想那將是再好也不過的善事。當然,前提是不被淘汰且以真教會為依歸。

在這滂沱大雨的殘骸畫面中,多麼希望伸出安慰悲慟的雙手,是真教會的弟兄姊妹,讓耶穌的愛深植人的心田,熨貼疲憊的身軀,找到安寧詳和的避風港,得著堅固保障,勇敢走過死蔭幽谷的人世一遭。

(原[宗教教育]146期,1998年4月號)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許德宏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