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7期1998年4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當你的父母年老時--行為的轉變

王郁雯

由於人壽命的延長及出生率的下降,在人口結構中,老人之數量和比例呈現顯著成長。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台灣地區65歲以上的人口佔總人口的7.86%,確實已邁入「高齡化的社會」,與美國、日本等富裕的國家相似,一般來說,超過7%即為所謂的老人國。

一、老人的定義

什麼叫做老人?所謂老人可由下列四方面來分析。

1.從生理方面來看

身體生理機能衰頹,不能擔任正常工作之人。例如:視力、聽力減退,消化系統障礙,神經系統、腦功能退化等。

2.從心理方面來看

精神萎縮、意志消沉,沒有奮鬥創新精神的人。例如:「無求新的慾望」和「無求成就的慾望」,或對機械、電器不感興趣,盡量避免新的刺激或逃避現實,喜歡回憶、對未來沒有信心、害怕孤單等。

3.從年齡來看

一般人類學者把65歲以上的人口列為依賴人口。民國86年新修訂之「老人福利法」亦將老人年齡由70歲以上放寬降至65歲以上。

4.從社會角色來看

退休、社會上的角色或地位改變了,從主要變為次要的,或從重要的變為不足輕重。

一般的社會福利工作者為了工作上的方便,均以年齡來做為老人的定義,不管其生理、心理或社會地位如何,只要達到某年齡即稱為老人,我國亦採取這種看法。

二、行為的轉變

人類的行為表現以及反應都與生理、心理有密切的關係。老人因為生理上的老化,而使其行為表現遲鈍,這與年輕人的反應速度有差異。所以老人不論因工作或其他行為,必須了解此原因,不要逞強或從事較複雜、不適合老人行為反應的工作,同時也要作些心理上的準備才不會有失望與不愉快的情形發生。

1.健忘

當感官和肌肉因老化而衰弱時,其他配合的器官也同樣會老化。健忘最普遍的是忘記別人的名字、忘記要說什麼、忘記要做的事、忘記東西放在那裡以及忘記時間等。使用日曆或記事本可能對記取要做的事情有所幫助。

2.憂鬱、多疑

人因年老患重聽就容易胡思亂想,認為別人在談論他,當人老眼昏花就會以為別人在嘲笑他所犯的錯誤。日常生活中可能都像個謎一樣讓人猜忌、多疑,若身體不適可能擔心害怕是否大病臨頭,害怕災難忽然來到、或因年老缺乏經濟安全感、怕被人遺棄等。

3.行動緩慢

老年人在生理上各種器官逐漸老化、感覺器官衰退、視力、聽力漸差,對環境的適應力降低,應變能力差、在緊急時保護生命的餘力越來越少;身體各種組織的彈性柔軟度減少,記憶力衰弱,判斷力變差,容易發生意外傷害,身體的小毛病增多,或患慢性病日久影響行動靈活度,致行動緩慢,嚴重者須以枴杖支撐。

4.情緒不穩

老人因心理機能的退化較難控制情緒,或因經濟上的困難,配偶重病、死亡,自己身體上的病痛、空虛寂寞,或家人不夠關心而情緒不穩。

三、子女的照顧

父母照顧子女,總是竭盡所能地呵護、拉拔子女長大,遇小孩病痛發燒時,更是擔心受怕、鎮夜未眠。當父母年老時,就是反哺的時機了,無論父母健康或生病總要盡孝道。「你要使父母歡喜,使生你的快樂。」(箴二十三25),可由下列幾點著手。

1.生活起居的安全考量

老人因生理老化、器官功能減退,容易暈眩、跌倒,年齡越大這種現象越嚴重。因此,為了促使老人生活有更好的安全環境,必須考慮到老人經常接觸的馬路、樓梯、地板、廁所、浴室等有安全設備,如照明、使用色彩,不滑溜的地板、地毯、扶木等。在浴室加裝扶把、止滑墊以防跌倒造成意外傷害都是很重要的。

另外老人自己也要注意有暈眩預兆時,要立刻停下來在安全位置上,等到能判斷正確方向時,再走或設法回到適當地方休息,這樣不但可減少痛苦,而且可減少傷害或死亡的危險。

2.經濟上的安全感

通常年齡愈大愈會碰上經濟困難的問題,子女能每月固定俸給父母生活費、零用金,使老人不虞匱乏,則老人家較有安全感。年輕人或中年人可增加儲蓄以防年老缺乏經濟上的安全感;隨時注意老人的需要為其添購衣服、鞋子等;或鼓勵健康老人視需要自行添購,總之,要表達子女對老人家之關心。

3.抽出時間、陪陪老人家

工業社會人人忙碌,成年人為了家庭生計、養家活口或忙於接送子女,往往忽略了家中的老人,在家裡沒有人理睬他,因此有些老人裝病來換得家人的關心,有的老人則大發脾氣以引起子女的注意。其實抽出時間陪老人家講講話、傾聽心聲,知道我們尊敬他、在乎他,老人家會高興的。一齊和年老的父母參加教會聚會,偶而帶著老人家出去走一走、接觸大自然,是最好不過了。

4.注意老年人的營養狀況

導致老年人營養不良的原因很多,例如:食慾減退、經濟能力不良、牙齒不便,還有各種慢性疾病的影響,都是常見的原因。根據美國的營養健康調查,美國老年人中營養不良的比例可能高達85%,國內老人多節儉成性,我們不能不心生警惕。

為了幫助老年人自己或是家人親屬提高警覺,若老人每天的飲食少於兩餐、牙齒脫落、經常自己一人孤獨用餐,缺乏行動能力而無法自己進食,這些都可能造成營養不良的危險,值得注意。在營養不良的情況下,萬一遇到疾病或精神壓力,後果就非常嚴重了。

5.長期患病老人的療養及照顧問題

目前台灣地區老人人口增加最多的是85歲以上的「老老人」,這些人多數罹患疾病,即使65歲以上的老人也有70%是罹患長期疾病的。若是可行,儘量安排老人家與家人在一起,應避免將病人完全交給花錢僱來之傭工照顧,如果病人之子女已各有家庭,願意輪流接他去奉養,最好亦不要輪換得太快,以免因為經常更換環境,導致老人無法適應,直接影響其自己照顧生活細節之能力。

並且鼓勵日常生活自己照顧自己,例如:中風病人在醫院接受復健訓練後,已經有能力可以自己照顧生活起居,但回家後家屬過度的保護與協助,等於剝奪了病人進一步學習復健的機會。所以只要病人有能力,還是鼓勵他自己動手較好。

若是不得已必需送老人到安養機構,也要選擇設備好、乾淨怡人的安養中心,並且常常探望老人家為宜。為了方便探訪,安養機構離家以不超過20公里為佳。

四、快樂的老人

按專家看法,認為理想愉快的生活是基於自己對晚年生活感到滿足、活躍及有成就感,懂得調配自己的生活時間做一些有意義的活動,有正當嗜好,子女教養得法,保持樂觀的態度,與子女關係良好,與子女同住,子女又孝順及尊重老人,經濟尚可,也有自己的宗教信仰等。

按快樂老人之經驗,認為年輕時應注意下列幾點,才能在年老時覺得快樂:

1.培養興趣。
2.樂觀進取。
3.追求成就感。
4.有自養能力。
5.對子女愛心之投資等。

五、結語

老人問題非但是家庭必須正視的問題,在老人人口不斷增加之下,政府亦積極規劃、明白宣示:「為因應高齡化社會老年國民經濟生活需要,政府規劃於公元2000年之前實施國民年金制度。」身為基督徒的我們,如何使家中的老人溫暖而快樂地安度晚年?「你要聽從你的父親,你母親老了,也不可藐視她。」(箴二十三22),願共勉之。

參考資料

1.《長春叢書B--快樂的老人》中華日報合編,台灣省政府社會處,民國79年印行。
2.《社會福利雙月刊》,32期,民國86年印行。
3.《健康小百科專欄》,中國時報,民國87年1月8日印行。

(原[宗教教育]146期,1998年4月號)


作者: 王郁雯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