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7期1998年4月)
宗教教育:[宗教教育]面對父母年老時所產生的問題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小僕

一、角色的轉變

沒有任何事是永遠不變的,人的一生也是不斷在變化,從人被孕育開始,一直到人離世,都是在變化的過程之中,從小看著我們變化的這些人,他們本身也在變化。父母的角色,從原先是養育控制你的人,繼而變成需要你付出關懷的人。

由於角色的轉變,讓他們感到步入了人生歷程中最後一個階段,逐漸遠離了那段充滿光彩和奮鬥的人生階段,而身心功能也逐漸退化,此時對於往事總帶著些眷戀與遺憾,加上年老時面臨的一些問題,例如:

1.生理上的退化

體力衰退,疾病侵襲身體,聽力、視力減退,動作開始緩慢等等。

2.心理上的困擾

隨著年老自認不中用的心理,使得心情自然日漸消沉或沮喪失落感,有時再加上喪偶或兒女成家立業離開,更顯得孤單無依,實在很怕失去安全感。

3.面臨將來的歸宿

年老面對死亡是必然接受的事實,聖經上記著:「按著定命,人人都有一死,死後且有審判。」(來九27),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比任何時期來得大。如何面對死亡,甚至從克服恐懼而進入坦然見主的過程,亦需要一番心理的調適。人生就是一部生命的列車,從出生開始行駛,沿途停靠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等站,終而進入老年期的終站,人都會老,不但是無法逃脫的命運,而且是非接受不可的殘酷事實。

因此面對年老父母角色的轉變,原本在家庭中的地位、經濟、教育的主宰角色逐漸消失,由生產者、供給者、照顧者逐漸變成消費者、接受者、受照顧者,做子女當體會老人家的心酸,多多關懷協助他們度過一個溫馨快樂的晚年。

二、從工作上退休

在我們人的一生中,常常因為入學、就業、結婚、退休等等的經歷,而將人生區分為好幾個階段,甚至為接觸一個新的人生階段,就不得不放棄既有的生活型態,以便重新開始另一個新的旅程。從工作上退休,是人生最後的一個旅程,然而也是最難適應的新階段。人一旦退休後,即會發現以前的期望與實際生活差距甚大,特別是社會變遷所帶來的價值衝突、代溝等問題,均易引起老年人在適應上的失調。

1.生活上的適應

以往忙碌有規則的生活,突然變得空閒,若沒有重新安排時間,多出來的時間不知如何打發,於是生活變得不規則,身體健康亮起了紅燈,許多人退休不久,就是真正休(死)了,因此如何適應退休後的生活,必須有計劃的安排。例如在體力勝任範圍之內,參加教會事奉工作、社會志工……等,這一方面可以運用他的時間、力量為主服事造福社會;另方面也可使自己保持忙碌,不致於在家無所事事,而使自己的生活有意義。

2.家庭生活的適應

退休後生活方式改變了,必須決定居住與方式,是否要跟兒女一起住,若是同住,如何適應他們的生活?如何保持和諧的關係?

3.心理上的適應

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勞工歲,公教人員歲應予命令退休,由於退休後角色和地位的喪失,心理上會產生疏離感,即開始與周圍的社會產生脫離感,以後在社會過著群體的生活,退休後感到孤立,甚至覺得老而無用了,生命毫無意義可言。因此,如何在退休後的人生最後旅程過著快樂的生活,必須提早規劃。

三、 分擔責任

由於生活環境和素質的改善,以及醫藥的發達,國人平均壽命愈來愈長,老年人晚年的日子也延長了。「當孝敬父母」是聖經的教訓,也是我國固有的美德,雖然現今所謂「積穀防飢,養兒防老」的觀念日趨淡薄,身為神兒女的當有奉養父母的責任(提前五8)。

在農業社會中,家庭是老人的庇護所,子女是老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支柱,父教其子,子養其父,世世代代延傳下去。但是在現今工商業社會中,社會形態的改變,小家庭盛行,個人的經濟能力有限,無形中削弱了在家庭奉養父母的責任,為了減輕年老父母照顧的負擔,子女之間應彼此商量分擔責任。

1.在金錢方面

當人年老,失去賺錢能力,不再有收入來源,而老人家都希望身邊有些錢,能夠隨心所欲使用;如果沒有儲蓄或退休金的支持,生活必定產生困難。雖然目前有老人年金的收入,但畢竟有限。因此在大家庭中,老人家衣食住行都供應齊全,但也應按時撥些零用金給他們;在小家庭,做子女應視經濟能力許可範圍斟酌的每個月拿多少金額給老人家,作為他們生活費用。

2.工作量方面

工業化社會結果,雙薪家庭愈來愈普遍,老人家若身體健在,可依個人肉體或精神的負荷,讓他們幫忙分擔家務工作,例如照顧兒女、修補衣物、帶孫子外出……等,讓他覺得自己還是有用的人,不是家庭的累贅、負擔。

3.在生病方面

人一旦老化,難免疾病纏身,俗語說:「年老多病。」所以老人是常常與疾病連結在一起,這是因為老人的生理以及心理方面老化所致,由於老化是一種逐漸退化的過程,因此許多器官系統功能逐漸減少,加上老年人容易有高血壓、糖尿病、腎臟病等,患有慢性疾病比例很高,且需要長期服侍,為避免因照顧老人家導致身心負擔過重,做子女應彼此商量,輪流照顧,減輕大家的負荷。

至於小家庭,因本身無法抽出時間照顧,若讓他留在家裏又不放心,可以考慮送至「安養院」,有專業知識的人照顧,解決照顧上的困擾;雖然在一般中國人的觀念中,養老院是無依無靠的人去的地方,且以為把父母送到養老院是很沒面子的事,但有時環境不許可我們自己服侍,也只有這樣才能減輕雙方的責任。

四、聖工上的交接

摩西年老時,知道日子不久,求神立一個人治理會眾,可以在他們面前出入,也可以引導他們,免得會眾如同沒有牧人的羊群一般。於是神對摩西說:「嫩的兒子約書亞是心中有聖靈的,你將他領來按手在他頭上。」後來約書亞繼承了摩西的棒子,同樣地今天當我們父母年老時,希望下一代能秉持他們為主做工的精神,一代一代傳延下去,做子女應當本著愛主的心志來承接父母的期盼。

然而在現今社會一切講求創新、衝勁,有些年輕人自恃青春活力,就妄自尊大、看不起老成持重的老人家;但是畢竟老年人有豐富的人生經驗而且累積了許多寶貴的經歷,不是年輕人所能獲得的,雖然他們沒有年輕人的衝勁,卻有年輕人所沒有的穩重。俗語說:「老人過的橋比年輕人走的路更長,吃過的鹽比年輕人吃的米更多。」

所羅門王死後,其兒子羅波安王繼位,不接受老人們的建議,而採納年輕人的建議,以致喪失大半的國土和人民,實在值得借鏡。因此面對聖工上的交接,除了擁有一顆熱誠做工的心外,當心存謙卑受教來吸取他們人生的精華,因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



(原[宗教教育]146期,1998年4月號)


作者: 小僕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