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3期1999年8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尊民

四肢健全的人,未必擁有健康的心理。家庭物質充足、經濟無慮環境下的人也未必能有健康心理。我們仔細探究,從幼童到青少年的心理成長做一項調查,獲得一個具體又真實的答案:健康的心理不單藉外在完好條件組合形成,乃是內在價值觀的建立與健康的心理環境塑造出來的。

也就是說,任何優渥環境都可能有不滿足、不快樂、不正確的人生觀;反之,惡劣環境下,若能給予適當教育、訓練,可以培養心理健康、樂觀積極的人生觀。

身為基督徒可比非基督徒更容易擁有健康的心理,然而並非每位基督徒都必定擁有,必須努力追求營造它,才能真正發揮真理帶給人的智慧,從而表現出無論何環境如何都喜樂的健康心理。


心理健康者之特色


1.對自己身體先天或後天所帶來的不健全、不完美或能力不足,能夠接納而不怨天尤人、不卑不亢。

2.能忍受生命中的挫折,樂觀、積極面對人生目標;繼續努力向前,不憤世嫉俗。

3.以信仰的角度來說,擁有誠實、善良的心又敬神守道,便可謂心理健康的人。
(參:路八15)


如何營造健康的心理環境


一、追求屬靈的真智慧

主內有個家庭,孩子多,父親又是薪水微薄的公務人員,充滿艱困的生活,不能如一般家相比。兒女長大後向父親說:「雖然我的家不是很豐富,但是我很喜愛這個家。」令父親深受安慰,而子女個個在主裡成長、結婚、服事主。

一個人或一個家庭,若以神的話為前提,注重心靈的滿足超過外在成就,凡事「認定神」,不會因困境而埋怨神,反積極接受神給的一切。例如:自己的容貌、個性、聰明才智、家境貧富、長輩的不完好等種種不盡滿意的環境,變換成忍受挫折的包容力。

二、追求屬靈的愛

例一:有位信徒見證自己,從小因為父母不正常婚姻關係,使他一直很自卑,在親戚中抬不起頭來,長大後依然如此。直到他信耶穌後,他的心靈漸漸開,神的恩典在他身上很多,同靈的愛使他生活有了改變,個性變得開朗、活潑,喜愛做主工。

例二:有個殘缺不全的家,父親未信,不顧家計、放蕩不負責;母親虔誠事主,並且凡事靠神教養兒女,她卻告訴子女要為父親禱告,只因他不認識神,才會如此。

這位信仰堅定、充滿包容和耐心的母親,她讓兒女們沒有怨恨、不排斥父親,這位父親也在兒女長大後,歸回主裡。我們可以體會到屬靈愛的力量,只要以耐心包容,不埋怨的心,堅持到底,即使是殘缺的家,也可擁有健康的心理。

三、追求美善的事

人若長期陷在負面環境中,就如身體病痛不癒又無人關懷,家庭接連患難又無助,或目睹太多軟弱、可怕的事,會帶給人悲觀、消極的人生觀,連信仰也受動搖。

聖經給我們的勉勵卻不是如此。「腓四8-9」教我們要多思想、凡可稱讚的事;即指正面的事,也就是鼓舞人心的、可砥礪人的,好德性的典範,這些都要切實去實行。

例一:今年母親節時,有位天生患重度貧血的女孩,被頒發一項「熱愛生命獎」,十六年來每天她必需24小時帶著注射鐵劑的儀器,非常辛苦。

但她表達對人生的感言時,她說:「雖然父母不能給我一個健康的身體,但我比別人擁有更多的關懷和照顧。」她的心態是感恩的,是積極的,因為飽嚐病痛,而努力幫助和她一樣患有先天性重度貧血的人,鼓勵他們活得更好。

例二:年初也有一則新聞報導,一位警員因辦理一個案件為觀看流星雨而從屋頂摔下死亡的青年,造訪死者家庭時,發現因他的死而使他的父母陷入生活不濟的困境。於是這位警員私下接濟這位死者的家庭。人飢己飢的憐恤心,是神所喜愛的。

例三:筆者有位同窗好友,天生小兒痲痺,又駝背,走路時常會跌倒,父母僅是勞工階級,學歷都不高。但她有個樂觀積極的人生,功課不但是全班第一,演講比賽名列前茅,還是個古道熱腸的善心人士,她的個性開朗,笑口常開,人緣奇佳。


結論


人生有許多光明面與黑暗面,有樂觀人生,也有悲觀人生;要成為怎樣的人,端在個人抉擇。神賜我們有豐富智慧,也賜我們誠實善良的心,我們的心眼當是明亮的,努力追求真善美,保有神寶貴賞賜,我們就能擁有一顆健康的心,建立一個健康的家。

(原[宗教教育]162期,1999年8月號)


作者: 尊民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