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讚坤
教會是神的家,是信徒的集合體。我們蒙主揀選,雖是來自各國、各族,但是當受洗歸入基督以後,不分是猶太人、希利尼人,自主的、為奴的,或男或女,在基督耶穌裏都成為一了。既然屬乎基督,就是亞伯拉罕的後裔,是照著應許承受產業的了(加三26-29),也可以說已經和眾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
感謝主,能在神的家作祂的兒女實在真好,首先日常生活有絕對的保障,因為主耶穌說:「不要憂慮該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太六31、32);其次,將來可得天國永生之福氣,在天上永遠的家享受天倫之樂。天父所給我們的,其實都是最好的,而且是世上的物質所不能換、金錢所不能買的。
我們領受的恩典是這麼多,福氣這麼大,在主裏既為一家人,理當好好珍惜這難得的福分,發揮一家人的精神,即主耶穌所教導的:「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34、35)
主裏
我們本來都是外邦人,是沒有受割禮的,故與基督無關,在以色列國民以外,與神所應許的諸約無分,活在世上沒有神,沒有指望(弗二11、12)。在基督成全救恩以前,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隔著無限的深淵,未受割禮的都被隔絕在基督以外,所以歷代真神與祂的選民以色列人立的約,外邦人在其中無分,既是遠離了生命的神,活在世上還有何指望?生命又有何意義?
感謝神,從前我們雖是遠離神的人,如今在基督裏,因著信靠祂的寶血,就可以和聖潔的父神親近了。從前被稱為未受割禮的,被排拒在以色列國民以外的,如今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隔絕的牆已經拆毀了;耶穌基督的犧牲,使我們不但得與神和好,也能與人彼此和睦。人生最大的享受,就是心中沒有怨恨,與神可以自由交通,與人能和平相處,四海之內皆兄弟,主內同為一家人,這是一種愛的聯合,是生命的共同體。
在我們的教會裏,或團契、工作的場所,常有各種不同族群的同靈在一起,這是非常難得的機會;當憑著愛心,以謙卑、憐憫互相包容,彼此接納,如同基督接納我們一樣(羅十五7)。因為在主裏我們都是神國的子民,已經不是外人和客旅,而是與聖徒同國,是神家裏的人了。
一家人
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說,凡有耶穌主宰的地方總是幸福的。那沒有「基督為吾家之主」的家庭與沒有耶穌作主的心靈,往往會缺少那麼一份安祥與寧靜;而有主耶穌在當中作黏接劑者,彼此之間必會緊密結合在一起,因為基督的愛是永不止息的。
神的教會就好像一個身體,凡是主所選召、所救贖的,都是此身體中的肢體,不分種族與國度,不論貧窮或富足,在人看來雖有不同,但在主基督裡都是屬於一個身體。人的身體是神造的,全身的各部位結合成為一體是不能分開的,這是一種生命的聯合。
在《路得記》這一經卷裏面,描述著伯利恆城的大財主波阿斯,與摩押女子路得這樁非常奇特的婚姻故事。路得本是摩押人,是不配得救恩的外邦人,但因嫁入以利米勒的家庭,於是使其後裔和以色列人有了血緣的關係;因她愛慕以色列的神與國,所以定意要跟隨拿俄米回迦南地。
來到伯利恆城時,剛好是收割大麥的時候,路得自己要求到田間去拾取麥穗,神的安排使她恰巧來到波阿斯的田;因路得對以色列神的信心,與孝順婆婆的愛心,令波阿斯心儀,於是多方照顧、幫助她,甚至傾全力贖買路得及拿俄米家失去的產業,盡至近親屬的本分。
至終路得與波阿斯結婚,也成了他家裏的人;雖然種族、語言、生活習俗不同,但在愛的包容與接納之下,卻能很圓滿、快樂地生活在一起。正如經上所說:「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十34、35)
** **
大約在20年前,台灣社會正處於轉型期,許多原住民同靈紛紛到平地、城市就業、就學;那時候工廠、房地產一片欣欣向榮,到處都需要工人,我們很多原住民同靈,有的進入工廠發揮所長,有的投入建築業打拼。
感謝神,過去在家鄉的教會已被教導「築壇拜神為先」的觀念,所以大部份的同靈舉家來到平地工作,都會自動找教會參加聚會,或遷居靠近教會的地方居住。
而平地教會的弟兄姊妹見了我們原住民同靈來到教會,一聲「哈利路亞」,就如同一家人般地親熱,很快地成人與成人,小孩與小孩就自然地打成一片;於是孩子的就學、居家環境、生活的種種成了大家互相關懷的話題。
然後詩班、團契、家聚、郊遊……不分種族地常聚在一起;偶而孩子在學校出了問題、弟兄在工作中遭遇了困難,更發揮了主內一家人的精神,彼此關懷、互相幫補,造就了不少軟弱的同靈。
大家生活在一起和樂融融,如《詩篇》第一三三篇第1節所說:「看哪,兄弟和睦同居何等地善,何等地美!」愛就是在別人的需要上看見自己的責任,「主裏一家人」這塊園地需要您一齊來耕耘、澆灌,來日必能共享主裏一家人的平安、喜樂。
(原[宗教教育]150期,1998年8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