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7期1999年2月)
時勢評論:[宗教教育]真正的產業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鄉民

價值觀偏差害人害己



自從社會連續發生不幸的命案以後,不斷聽見要求改善治安的呼聲。受害者家屬白冰冰女士曾問其中一名嫌犯的父母:「林媽媽,您的孩子是怎麼教的?為什麼三個兒子都在做壞事?」此外,又聽見責罵社會治安不良的聲音:「台灣近四十年來,父母都沒有教育自己的兒女。」難道,這個社會治安之惡劣,確如這句譴責的話語嗎?

筆者多次聽到長輩們的教育觀念:「我不是沒有教孩子,我有打啊!誰說我沒教?」傳統的觀念裏,「鞭打」孩子就是教育孩子。或許在純樸的農業社會,經濟尚未起飛,忙於生計的父母們,只要曾打孩子就是在教育孩子了。

更不盡責者甚至認為:「孩子若本質不好,就是打再多也不好啦!反正好的就算不打罵也是好,不好的就是不好,教(打)沒用的啦!」

認識主內兩位同樣擁有稚齡孩子的年輕媽媽,她們都期待多付出時間和精神來教養心愛的產業,但也都無奈地說:「我專心帶小孩並不能得到公婆認同,總問我為什麼不願意出去多賺些錢?孩子送給別人帶就可以了。」

這兩位姊妹都有心教育下一代,卻受到長輩壓力而必須交出自己的孩子給別人帶。其中一位姊妹的公婆是主內老信徒,另一位姊妹的公婆則未信主,他們的價值觀都是多賺點錢比「帶孩子」更重要。


教育就是生活


普遍存在國人心中的價值觀是:充分利用家庭的人力資源去賺錢。甚至是:以那些賺錢多的人為效法對象,自我勉勵,以達到「賺多一點」為生活目標,而求學也是考慮「錢多」的職業類別為科系。

殊不知教育、道德正與此觀念背道而馳,教育的品質絕不是拿很多錢上好學校、找好老師來教課,就可以達到。教育原本就是生活,宗教教育也是宗教化生活的長期灌輸所影響的。今天缺的是要用金錢換回時間,找出與兒女談論神的時間,陪兒女度過常常全家聚會的童年,陪兒女走求學旅程,用時間換取天倫樂回憶。

父母不停工作及功利思想的教育觀念,都是掠奪孩子幸福的敵人。全家聚集休閒或敬拜神,成為一種奢想。在一般未信主家庭裏,「雙薪」是普遍現象,一家人每天各奔東西,無交集的時刻成為現代生活的必然形態;每一個家庭份子都如同陀螺一般,不停地轉、不停地動,凡事以達到最高的經濟效益為成功指標。

基督徒也要隨著世界潮流走下去嗎?疲於奔命去料理世上的產業,而神交付的產業卻不知將來能否在神面前交賬?

《傳道書》記著:「貪愛銀子的,不因銀子得知足;貪愛豐富的,也不因得利益知足。這也是虛空。」

保羅這麼勸勉提摩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因為我們沒有帶甚麼到世上來,也不能帶甚麼去。」(提前六6、7)

(原[宗教教育]156期,1999年2月號)


作者: 鄉民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2/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