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0期1998年7月)
信仰社會:[宗教教育]文化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德宏撰稿/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一則泰雅族紋面國寶級吳蘭妹女士歡度百歲生日並獲李總統接見的報導,我們看到的是花團錦簇、溫馨快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祝壽場景,鎂光燈下形形色色,益發顯得矯情。

就文化層面看來,各種族所遺留的傳統特質,的確有其受肯定、追溯、表彰之必要,惟原住民文化的凋零卻是不爭的事實;每每就單一殊異個案予以大肆宣傳,終究有如曇花一現般很快被人遺忘,身處所謂漢人體系的既定機制下,似乎有種無奈的哀愁。

在整個社會逐步邁向高齡化之際,首先看到的是原住民部落老的老、小的小的不搭軋。飛奔的身影與孤寂的踽行形成強烈對比,青壯人口外移,為的是讓家鄉的生活過得舒適,卻免不了喪失了原先獨享的文化不可替代性。所謂「樹有根、水有源」,受到資本主義大行其道的影響,漢人強勢主導意識的作祟,新一代的原住民儼然面臨失根的危機。

最有資格大聲說出:「我是福爾摩莎主人!」的原住民同胞,在相對優勢的競逐裡,聲音被擠壓成一縷輕煙,是豔羡?是屈從?或許應該說是「被養成」不知不覺輕看自身發展的文化,不知不覺被冠上矮人一截的金箍咒,不知不覺忙著用別人的肯定來證明自己卑微的存在;屬於強弱間的遊戲,放諸任何一件事物中,都是殘酷的,不過,可曾細想:這些全是理所當然的嗎?

**   **


由社會角度切入教會層面,原住民同靈有神在他們身上賜予的優渥條件:在山明水清的寬闊地,心胸開朗、熱情好客;輔以渾然天成的歌喉,縱情高歌;內在特有的節奏感,拉近了陌生的距離;與自然為伍的生活,顯得格外質樸、純真,不假外求的天人合一感,相信,平地人望塵莫及。

接受了純全信仰,在原部落裡難免顯得格格不入;置身在物質重於精神的時代,亦步亦趨地成為五斗米的一員。社會中存在的現象,原住民同靈一樣會遇著,所有的既定遊戲機制,避不掉「種族優越感」的無形發酵,而那些原有的美好特質,在層層「同化」中,漸漸萎縮、隱匿,留下來的,是被整個社會認可的模式,或許教會也在無形中產生了這樣的導引作用也說不定吧?

是否將文化擺在宗教至上的絕對觀裡,便顯得微不足道?漢人可以大言不愧地傳頌固存文化,原住民似乎有種搬不上檯面的窘迫;或許,相對多數的沿襲力量可能漸進地掌握大方向的主導權,於是「沉默」成了唯一代替溝通、傳達意願與概念的浮面表象,惟不可否認的,原住民同靈的心情,我們知道多少?

共同仰望神的眾兒女們,豈不知世上的小學終究是拘泥、界定人與人之間有所等差的純綷現實判斷,其中的分化酵母何其無孔不入;有時因著文化上的差異,條件上的不均,衍生出不同民族、團體洧長、斷層,甚至潛意識優越感入侵的弔詭中。

相信,天上的父原意並不在此,合為一團乃是相互悅納,互做肢體乃是彼此幫補;所謂主導體制運作下的順服,久了難免心患嘀咕,久了難免消極應對,久了乾脆「單單仰望神」!

**   **


在社會各角落裡,弱勢族群需要被看重,需要被了解。在教會聚落中,屬於山裡的呼喚,諸如:樂觀的天性、矯健的身影、活潑的藝術表現、撼人的向心力、繼往開來的自覺使命等,都應當被開發,應當被宣揚。

族群裡的特色正是代表傳承延續的重要指標,以一言堂的規範,抹煞文化資產累存不易的獨特性,無疑地,仿若全盤西化、揚棄東方之美終將成為四不像的天大笑話。「失根的蘭花」美則美矣,恐難再現生生不息的璀璨光芒。

福音的使命需要代代相傳,同樣地,文化的衣缽不可中輟,若我們認清了這一點,鮮豔的服飾、巧手的編織、綿密的吟唱、有力的舞蹈,皆可轉化成傳播福音種子的利器。

畢竟無遠弗屆的文化激盪,應該可以撞擊出新的風釆、新的思維,迎向更具宏觀包容力的傳道地域。「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欲使萬國萬民萬族萬邦齊聲讚美神,肯定文化層面,方有嶄新契機!


(原[宗教教育]149期,1998年7月號)


作者: 許德宏撰稿/北區專欄小組策劃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7/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