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9期1998年6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從多元智力觀點談恩賜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詹秀美

前言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東方社會為人父母者普遍的期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則是為人師者公認的樂事。然而,父母或教師在衡量孩子的能力或學習成就時,究竟是持著什麼樣的一把尺?

長久以來,升學主義導向的教育環境充斥著對於智力的偏狹見解或錯誤觀念,導致許多家長及教師在不自覺之中,以刻板僵化的觀念為孩子規畫學習生涯,卻在無形之中為孩子的學習範疇設下藩籬,而限制了其潛能的發展空間。

狹隘的智力觀點,不但阻礙了學業能力以外之潛能展現光采的機會,也容易造成社會上對於文化價值的偏見。不同文化的人為了調適不同的生活環境,必然形成不同的生活習慣與思考方式,而對於智力的定義也就互有差異。

如果站在本身文化背景的思考角度去衡量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的特質或能力,則無異於坐井觀天的井蛙視野,不但昧於察覺他人之長處,更阻礙了自己學習他人優點以追求自我成長的機會。

事實上,當代的心理學與教育領域學者早已揚棄早期對智力的狹隘觀點,不再迷信IQ分數,不以學業智力為主要取向,也不再以同一觀點與方法衡量成長於不同文化環境之人的智力。多元智力的觀點成為新的觀念趨勢。

值得深思的是,若將多元智力觀點和聖經中對「恩賜」的闡釋加以比較,會發現兩者之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當代心理學家對於人類智能本質的剖析,正好成為對「恩賜」的另一番註解,以心理學的觀點印證保羅對恩賜的闡釋。

多元智力論


美國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嘉德納(Gardner)認為:智力是由下列七種各自獨立的能力組合而成的體系:

1.語文智力:從事閱讀、寫作、語言溝通的能力。
2.邏輯數學智力:從事數學解題、算帳、邏輯論證與推理的能力。
3.空間智力:解決空間問題的能力,如:下棋、使用地圖符號等等。
4.音樂智力:欣賞音樂、作曲、彈奏樂器的能力。
5.身體運動知覺智力:使用身體動作來表達情感(如:舞蹈)、競賽,或創造新作品的能力。
6.人際智力:了解他人的情緒、性情、動機、意向,並據以做適當反應的能力。
7.內省智力:了解自己的感情、情緒變化,並據以調整個人之行為的能力。

上述這七種智能雖由大腦中不同部位掌理,各自獨立,但彼此間卻產生互動關係而相互影響。因此,人之所以在能力特質上有所差異,乃因這七種智力的組合與互動狀況有所差異所致。

有的人擅長音樂、有的人擅長運動;而同樣擅長音樂的人之中,又因其他能力的組合狀況不同,在音樂領域之中又可能有不同方向或專長的發展,例如某甲擅長作曲、某乙擅長彈奏樂器。

嘉德納從多元智力的觀點來闡釋人類的智能本質,是為了導正以往對於智力之定義過於偏重邏輯思考與學科能力的觀點,而強調人類的智能其實蘊涵更為多樣化的潛能。

這套多元智力論的特色在於將「人際能力」與「內省能力」視為兩種重要的智力特質。迄今在暢銷書中方興未艾的EQ話題,原作者高曼(Goleman)的EQ觀點正是得自嘉德納智力多元論之中有關人際智力(知人智力)與內省智力(自知智力)這兩種智力概念的啟發。

仔細將多元智力論的觀點,與聖經中恩賜之運用的觀點,加以對照思考,會發現兩種觀點之間有不少共通之處,值得深思。

從多元智力的觀點看恩賜的性質與功用


「恩賜」(gift)原文之意為神所賞賜的天賦,與教育專業術語「資賦」為同一字辭,意為先天的資質。從聖經中保羅書信多處對恩賜之性質與運用之道的闡釋,可以歸納出下列與多元智力論觀念相通的主張:

1.恩賜各有不同

「正如我們一個身子上有好些肢體,肢體也不都是一樣的用處。按我們所得的恩賜,各有不同。」(羅十二4、6)

「恩賜原有分別,聖靈卻是一位。……功用也有分別,神卻是一位,在眾人裏面運行一切的事。聖靈顯在各人身上,是叫人得益處。這人蒙聖靈賜他智慧的言語,……又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信心,還有一人蒙這位聖靈賜他醫病的恩賜,……這一切都是這位聖靈所運行、隨己意分給各人的。」(林前十二4-11)。

神藉著聖靈的運行,賞賜給每個人不同的恩賜,好發揮不同的功用。此一觀點與多元智力論所主張人類的智能涵括多樣化之潛能領域,兩者的觀點正是不謀而合。

2.肢體搭配,連於元首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總要肢體彼此相顧。」(林前十二12-25);「祂所賜的,有使徒,有先知,有傳福音的,有牧師和教師,為要成全聖徒,各盡其職,建立基督的身體,……凡事長進,連於元首基督,全身都靠祂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體漸漸增長,在愛中建立自己。」(弗四11-16)

神賞賜給各人不同的恩賜,是要我們發揮各種不同的肢體功用,以建立教會成為基督之身體。肢體必須連於元首基督,才能夠聯絡得合式;肢體間必須彼此相助,才能夠使基督的身體--教會得以增長。

對照多元智力論之主張:七種智能為各自獨立的能力,都是在大腦掌控之下而發揮不同的功能;但是彼此之間可以產生交互影響的作用而發揮不同的潛能。兩種觀點之間頗有異曲同工之妙。

3.當追求愛,也當追求造就教會的恩賜

「你們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賜。……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林前十二31,十三1-13)。「你們要追求愛,也要切慕屬靈的恩賜,……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林前十四1-12)

保羅勉勵信徒當同樣重視品德與才能兩方面聖靈恩賜的追求。有才能卻缺乏愛心的人,無法造就他人;有愛心卻缺乏才能,則造就教會的機會受到限制;唯有兩者兼具方能發揮聖靈恩賜的全備功用。

多元智力的觀點也同樣蘊含兼重才能與為人之道的看法--七種智力之中,不但包含學業及才能的智力,同時還包含內省智力與人際智力這兩種自知與知人的能力。

高曼將前者統稱為IQ(認知智商),後者統稱為EQ(情緒智商)。從這種角度看來,IQ相當於才能的聖靈恩賜,而EQ近似於品德的聖靈恩賜。在人生角色的扮演上,兩者皆不可偏廢。

4.看自己當合乎中道

「不要看自己過於所當看的,要照著神所分給各人信心的大小,看得合乎中道。」(羅十二3);「不可貪圖虛浮的榮耀;只要存心謙卑,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腓二3)

對於自己所領受的恩賜,固然不可輕忽(提前四14),並且應知不可徒受恩典(林後六1),當善加運用以造就教會。同時,應當抱持謙卑的態度,因為「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什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林前四7)。所以人人都應當「以謙卑束腰,彼此順服;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彼前五5)

多元智力論提出人類具備多樣性潛能的主張,其出發點正是為了導正社會上偏重學業智能的表現而忽略其他潛在才能的病態現象。因此,人類智能不宜用同一套標準(諸如IQ之高低)去衡量,所秉持之多元化觀點正與聖經中「各人看別人比自己強」的精神一致。

結語


不管從心理學的多元智力論之觀點,或是聖經的恩賜論之觀點,各人懂得以謙卑的心接納與自己特質不同的人,進而發揮肢體互助合作的功用,方為智能發展的理想目標、聖靈恩賜的合宜運用。

「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神的人得益處。」(羅八28)。保羅的這句話,正是多元智能及恩賜發揮之道的最佳寫照!

(原[宗教教育]148期,1998年6月號)


作者: 詹秀美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6/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