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59期1999年4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本土化教育的實施對本會宗教教育的影響

張峻嘉

80年代之後的台灣,如火如荼地展開尋根之旅,也導致本土化意識高漲。在這本土化意識甚囂塵上之際,教育單位也順應此潮流積極編寫鄉土教材,規劃鄉土課程,於是今年(1998)的國小三年級至六年級,全面逐年實施「鄉土教學活動」課程。

此措施乃為補足以往較為忽略的本土性教材,為提振學童對鄉土的認知及激發鄉土之情感,以期學童自我的認同與自我實現。甚至更進一步透過鄉土教育之實施,使學童更加認識文化的多元性,學習不同生活方式中的各種文化觀點、經驗與價值。

學校「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的實施,乃根據教育部課程標準,即教材綱要,簡介如下。

「鄉土教學活動」課程目標有四


一、增進兒童對鄉土歷史、地理、自然、語言及藝術等的認識,並加以保存、傳遞與創新。

二、培養兒童對鄉土活動的興趣及欣賞、審美的能力,以激發其熱愛鄉土的情操。

三、養成兒童對鄉土問題能主動觀察、探究、思考,及解釋的能力,並將所學貢獻鄉里。

四、尊重各族群文化及其鄉土活動,以開展其胸襟與視野,增進社會之和諧。

由此四大目標看來,對本會實施已久的宗教教育活動,提供另一角度的思考空間。例如:本會極度忽略的各地教會傳教史的紀錄、回顧與教導(僅教導真耶穌教會教會史)。

其次,在「聖俗不兩立」、「分別為聖」的教導下,宗教教育長大的學員,甚至包括信徒(尤其鄉村教會),對鄉土事物的一無所知,並與地方甚少互動的情況下,各據一方,談傳揚福音極為不易。

但是就本會嚴謹遵守「主內一家」的精神,信徒幾乎包含了台灣各族群的情況下,卻能彼此相處融洽,互相尊重、幫助,以及相互探訪,增加彼此文化的交流,正是本會的一個優點,值得更加強成為教會之特色。

「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內容綱要


鄉土教學活動課程內容、課程綱要分為五大類、34大項、138小項,現將之分列於下:

一、鄉土語言:鄉土說話教材、讀書教材兩大項。

二、鄉土地理: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地質與地形、氣候、土壤、礦產與能源、人口、產業、交通與聚落、土地利用與區域發展等十頂。

三、鄉土歷史:地名沿革、族群,在台灣各鄉土歷史的經營發展、民間信仰、歲時節令、先賢、古蹟、現代化等八項。

四、鄉土自然:植物景觀、與民俗節慶有關之植物、民間草藥、常見植物、常見特產植物;常見的哺乳類與鳥類、特有的爬蟲類與兩棲類水生動物與昆蟲類、維護自然的生態平衡、自然保育、維護生物的自然景觀等十項。

五、鄉土藝術:傳統戲曲、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美術等四項。

由此五大類、大項的內容綱要看來

1.鄉土語言內容的實施目的,讓每一個學童能夠對自已母語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喜歡,進而能夠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透過學校母語的教學,教會宗教教育的因勢利導,讓學員更有意願去學習,在本會翻譯人才越來越難尋覓的情況下,是有所助益的。

2.鄉土地理與鄉土自然的實施目的,讓每一個學童對鄉土的泥土、一草一木及大地上一切事物有所認識與瞭解。透過學校鄉土地理、自然的教導,對宗教教育是有助益的,因可讓宗教教育的學童更認識自己生長的環境,更知道真神創造天地的神奇美妙之處,而生發出對神的頌讚之聲。

3.鄉土歷史的實施目的,讓每一位學童對自己鄉土的人文背景能深刻瞭解,進而培養熱愛鄉土的情操。經由學校鄉土歷史課程所培養的地方情操,一方面有助於宗教教育學員對地方人文事物認識,人際網路擴展,對往後傳福音不無助益。

然而台灣是以民間信仰為主的宗教社會環境,鄉土歷史的教導中,不乏透過參觀廟宇來介紹家鄉民間信仰崇拜之神,觀賞甚至參與地方迎神賽會的種種,來瞭解地方歲時祭儀之活動(就我所看過及審定過的各縣市、鄉鎮的鄉土教材,幾乎是毫無例外)。

以一個剛接受宗教教育的學員而言,教會是教一個看不見而必須藉由心靈體驗的真神;學校卻是教一個肉眼得見、摸得到的實體之「神」。以學童的學習過程理論而言,此階段的學童較易接受看得見、摸得到的事物。

因此或許會在其心中形成一個矛盾與衝突,若不提早教導分辨與衛道,可能會在宗教教育的學員心中埋下影響真理的酵素。

4.鄉土藝術的實施目的,讓每一個學童學習藝術的觀賞及欣賞能力,進而培養其人文美學的藝術情操。由聖經的記載及實際的人類社會觀察中,到處充滿著音樂與舞蹈,但是我們也非常清楚知道,不同的宗教會發展出不同的音樂與舞蹈,而這些音樂與舞蹈皆蘊含非常深的宗教性在其中。

因此台灣一個以民間信仰為主的社會,學校的鄉土藝術教材中,就會時常出現廟會陣頭音樂、廟會獅陣的欣賞,甚至八家將、宋江陣的排練與教導,參與舞龍舞獅的表演或比賽……等。

對一個宗教教育學員如何去判斷學校教授的這些活動是宗教性的或文化性的?應不應該參與呢?如何參與?如何拒絕?是一個大難題。

**  **


由以上的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內容綱要,我們很清楚知道這些知識、活動在台灣社會中原本就存在著。以往我們在「分別為聖」的教導中就很少去瞭解、參與,但今天的宗教教育學員就沒有這麼幸運了。

在他們對聖經、耶穌還是懵懂不知的時候,就必須接受學校教育中的另類宗教文化為教導,個人覺得這將是本會必須急切思考解決的地方。

希望這篇文章不是一種聳動,而是呼籲每一位關心宗教教育的人,都能嚴肅正視這個影響深遠的教育措施,集眾人之力,思因應之道才是本意。

這些問題不是現在才有的,聖經早已記載保羅是外邦的使徒,因此當他將福音傳到外邦時,亦發生「割禮」是真理?是文化?的衝突,而與猶太信徒間產生極大的辯論與爭執,終至上告耶路撒冷會議去尋求共同看法;這才化解了一場真理與文化爭論的衝突。

諸如此類的問題,當福音傳到一個非猶太人社會時,多少都必須經歷這一衝突的過程;而聖經中除了「割禮」之外,亦討論過「休妻」、「蒙頭」、「安息日」……等的真理與文化的論戰。

以上個人粗淺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更多實際參與國小教學活動的教育工作之弟兄姊妹,提出實際的經驗彼此交流,及尋找出一條解決之道。


(原[宗教教育]158期,1999年4月號)


作者: 張峻嘉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4/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