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良田
前言
30年前,我在高雄服兵役的時候,高雄教會安息日分兩層樓聚會。一樓是原住民信徒,用原住民母語講道;二樓是平地信徒,用閩南語及華語講道。當我退伍回家工作兩年後再搬回高雄時,原住民信徒已成立了前鎮教會。
目前我所在的地方,剛好是平地與山區交界處。雖屬平地教會,但住在本區的原住民信徒相當多,並不比平地信徒少;因此,如何使原住民信徒樂意親近本地教會,便成為平地聖工的當務之急。事實上,教會負責人及訪問組同工已經努力很久了,但原住民信徒來此聚會的人數增加始終有限。
30年前高雄教會分兩層樓聚會,而後成立前鎮教會的擴展模式給我很深的印象,因此就將成立「原住民團契」的想法於同工查經中提出建議,也深獲負責人的同意。
陌生,影響原住民聚會
原住民信徒搬到平地後,由於語言、生活習慣不盡相同,以及內心的羞怯,對教會同靈難免存著陌生、疏離的感受;如果當地信徒講話、用語或態度不小心,很容易對原住民信徒的自尊心造成傷害。因此,很多原住民信徒寧可利用放假日回到家鄉的教會聚會,而不習慣(或不喜歡)在居住地附近的平地教會聚會。
然而,偶爾回家鄉一次的聚會,能否獲得足夠的靈力,抵擋日益惡化的環境,應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幾點建議
一、基於主內一家之精神,應以共同聚會為原則。老信徒應以更多愛心和智慧的言語來接納新來的信徒,負責人或訪問組人員應關心這些新搬來者的聚會情形,加強訪問,以實際行動表達對他們的關心;同時訪問原住民,盡量以熱心的原住民為主,帶領一起來訪問。
二、教區內原住民很多,但聚會不踴躍時,可鼓勵原住民信徒成立原住民團契,或原住民詩班等各種形式的聚會;必要時,請總會或區辦事處安排原住民傳道來領會,利用教會沒聚會的晚上作原住民團契聚會。原住民傳道到該區訪問信徒時,應鼓勵信徒參加居住區附近教會的聚會,以免造成信徒的流失。
三、當原住民信徒聚會達到一定人數時得有必要自行購置會堂時,當地教會或區辦事處可用樂觀其成的態度,在財務、人力及其他各方面盡全力協助。
結語
就目前所知,另行成立教會的前鎮、小港教會,與高雄小區其他教會間的關係,不但沒有因分居而分裂,反而因各自教會的逐漸壯大,事工上互相幫補,活動上相聚而更同心,共同為保守主羊而合作無間。
以上幾點,願能對平地區的原住民信徒有所助益。
(原[宗教教育]151期,1998年9月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