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e-Library       中文 
e-Library Home |  Browse By Category |  Study the Bible    
(No Title)
TOC | Previous | Next

陳光輝

前言


「弟兄們!我不願意你們不曉得,我們的祖宗從前都在雲下、都從海中經過,都在雲裏、海裏受洗歸了摩西;並且都吃了一樣的靈食,也都喝了一樣的靈水。」(林前十1-3)。

這一段話是使徒保羅對哥林多教會的弟兄,述說古訓引以為鑑戒的。最近的新聞和報紙當中,常報導養子、養女到台灣「尋根」的感人事蹟,以及各社區、機關、學校等人力提倡的「鄉土教育」。我想,這都是在表達「飲水思源」及「本土化」的意義。

今日,我們真教會或宗教教育是否也面臨到「宗教教育本土化」的衝擊?我們的學童除了熟悉聖經上古聖徒如約瑟、摩西、雅各、約伯等佳美腳蹤,及學習到當時時代背景和他們所沒有接觸過的地名之外,是否也該進一步了解自己信仰生長的環境中各樣人、事、物所留下的美好典範與根基呢?以下簡單闡述,供做參考。


鄉土教育之今昔


四十餘年來,由於特殊的歷史情節和政治糾結,「鄉土」一詞被視為禁忌。「鄉土教育」也被嚴重扭曲,在強力的國語政策及虛幻的教育目標之下,兒童對其生長環境、周遭土地歷史淵源、與人文脈絡變得毫無知覺、關心。

近來年,社會變遷非常迅速,也因此,國內的教育制度、行政運作、教育內容等也都有相當的轉變。其中最明顯的莫過於「文化的本土化」和「鄉土教育」的主張,藉此能夠喚起國人覺醒,及對兒童「教育本土化」的重視。


現行「鄉土教育」的課程與精神意義


現行「鄉土教育」課程是由教育部於1993年9月20日公布,並於八十五學年度起開始實施。鄉土教育強調:以兒童為學習起點,使兒童在學習鄉土語言、地理、環境和文化中,肯定自己、認同鄉土,由愛家、愛鄉,進而愛國,並且發展多元文化觀和世界觀,有國際胸襟和視野,能尊重每一個人、每一種文化和每一國家。

因此「鄉土教育」是一種人格教育、一種生活教育、一種民族精神教育、一種世界觀的教育。


宗教教育與本土化的關聯性和重要性


今天,我們真教會的宗教教育,也正面臨著變遷的時代、複雜的社會,以及多元的文化和教育……等等多項的衝擊和考驗。「宗教教育本土化」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也唯有「宗教教育本土化」,才能讓我們的學童學習得更具體、更真實;信仰上更踏實、堅定,屬靈的生命更具有活潑的盼望(彼前一3-5)。

不過,在「鄉土」教材的選擇及教法的運用上,就不得不審慎考量和用心規劃了。誠如聖經「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道,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箴二十二6)。我想,這一段話仍是從事「宗教教育」和「全人教育」的工作者所當把持的一貫原則。

「鄉土教育」的教材中,有關乎屬靈的、聖潔的;有可以造就自己、造就他人、造就教會、造就弟兄姊妹的,我們就可以來規劃採用(林前十四25-26);其餘的我們就完全避免之,以免不聖潔而招惹神怒(如傳統的祭典儀式和活動等)。

綜觀我們真教會和各地方教會可選擇運用的「鄉土教材和教法」中,從聖經的觀 點提出以下幾點方式當作參考:

一、建立本會的傳教史和各地方教會的開拓史,並含各教會的演變和遷移,如同各級學校的校史室一樣。

二、建立家族的族譜和信仰史,以健全信仰的根基,如同耶穌基督的家譜一樣(太一1-17)。

三、樹立前人信仰的典範,如信仰的心路程和佳美腳蹤、蒙恩見證等(來十三7)。

四、發揚傳統母語,用於傳揚、歌頌和事奉上。如翻譯、母語詩歌彙整蒐集,文化交流和傳揚福音等(西三16-17)。

五、蒐集及善用鄉土諺語、俚語等,擴充屬靈智慧、活化生活和信仰(箴言十三25,十六24,二十五11)。

六、學習早期各教會的事奉精神和崇拜態度。特殊環境,像原住民部落,因歷史因素常受逼迫;或因交通不便,需長途跋涉的精神……等(來十一35-40;雅一2-4)。

七、適當運用傳統的規範和教訓,培育健全的信仰。如家規、庭訓、各族特有且能造就屬靈的傳統規範等(箴四1-2,六20-24)。


結語


「我們傳揚祂,是用諸般的智慧,勸誡各人、教導各人,要把各人在基督裏完完全全引到神的面前。我也為此勞苦,照著他在我裏面運用的大能盡心竭力。」(西一28-29)。是的,「宗教教育本土化」的終極目的,就是藉著各樣的智慧和教導,引導他們完完全全守在神的愛中。

誠願,我們都能不負神託付,按著聖經教訓、聖靈帶領,將「宗教教育本土化」確實落實在我們教會中;並能以有系統的方式傳給下一代,建立正確觀念,健全信仰發展。使我們都能無可指摘、誠實無偽,在這彎曲悖謬的世代作神無瑕疵的兒女,顯在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二14-16)。

(原[宗教教育]158期,1999年4月號)


Publisher: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Date: 04/01/1999
Print
Email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