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48期1998年5月)
藝文特區:[宗教教育]好媽媽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昶月

前言


聖經中,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母親,非哈拿莫屬。她為求子而被以利誤以為是喝醉酒的不正經女子,然而她並不因此氣餒或傷心難過。相反的,她以無比的勇氣,向以利說出心中的苦痛;當以利安慰、祝福她的時候,她以完全的信心接受祝福,歡歡喜喜地回去吃飯,臉上不再帶著愁容了。

次日清早,她與夫婿一起到耶和華面前敬拜,終於,夫妻倆高高興興地回家接受祝福去了(撒上一9-20)。自古以來,母親的角色,給人的印象一直是很偉大的。不管她的孩子成就如何,「媽媽」給人的直覺是個慈祥、和藹又沉默的第三者。從懷著新生命的那一刻起,她的人生觀就改變了,她變得堅強卻又溫柔;當新生命誕生的時候,撕裂的痛苦,瞬間轉變成無限的慈愛。

她含辛茹苦地將孩子拉拔長大,孩子卻和一個她不認識的女人(男人)結婚了;這是母親心中第二次的痛。結婚後,孩子知道孝順、回報養育之恩,對她來說,這是一種極大的安慰。且不論她的孩子事業成功與否,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過得幸福快樂;且不論,她的孩子是否知道回報親恩,她只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成家立業。這背後,母親所承擔的辛勞,不是一般人用想像可以體會得出個中滋味的。

一位智慧的母親


昔日孟母三遷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詳。因為她深諳環境對孩子的影響,所以從屠戶附近,遷至墳場,又從墳場遷至私塾旁,對於孟子的學習果然大有助益。有一次,孟子半途輟學返家,母親當場將織布機上的布匹割斷,利用機會教育,點醒了孟子的學習態度,從此造就出一位雄辯滔滔的大思想家(也是當時的辯論家),這就是《三字經》當中「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的句子。

另於《韓詩外傳》當中還有一則極富教育寓意的故事。有一次,孟子出遊返家,一進房門看到妻子兩腳交錯盤坐,獨自一人在房裡。就很生氣地跑去對母親說:「媳婦不守禮節,請把她休了趕走吧!」

母親直覺地問說:「為什麼?」

孟子說:「因為她雙腳交錯盤坐著。」

母親說:「你怎麼會知道呢?」

孟子說:「是我親眼看見的。」

「這是你不守禮節,不是媳婦不守禮節。」孟子的母親指責他說:「古禮不是有這麼說嗎?『入門之前,要先問看看有誰在裡面;要進入廳堂之前,要提高聲音,使人有所準備;在進入房間之前,眼睛一定要往下看,避免失禮。』

如今,你到人家平常休息的房間去,事先也不出聲,才會被你撞見她雙腳交錯盤坐著,可見是你不守禮節在先。」一陣說教,讓辯才無礙的孟子啞口無言,自知理虧。可見得孟母是一位充滿智慧、通情達理、教子嚴謹的模範母親。

聖經中的模範母親


一、在異族的統治之下,有一位能教導孩子完整民族意識的母親,而且也是惟一乳養自己的孩子還有薪資可領的母親,她的名字叫作約基別(出六20,二1-13;徒七20-26)。以現代的教育觀點來看,約基別在短短的幾年當中,運用了兩點重要的教育準則:─是「善用影響力」,從小灌輸猶太人的民族意識,讓摩西深受家人的影響,長大後不忘自己是個希伯來人(出二11)。二是「良好的學習環境」,從小在猶太人的社會中適應風俗習慣,並熟悉猶太律法(出三1-6)。僅此兩點,就足以影響摩西一生其敬神愛人的生活態度。

二、對自己所許下的願,不僅確實完成,而且完全信靠神的大能,放心將孩子交給以利去帶領。夫妻倆每年要同往示羅去獻祭的時候,才為孩子作件外袍順道帶去給他,讓孩子從斷奶之後就侍立在耶和華面前,並且在神面前漸漸長大;這位「充滿信心」的媽媽,她的名字叫作哈拿(撒上一9-28,二18-21、26)。從聖經中我們發覺到,哈拿與以利兩人對於孩子的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態度。

請看:

1.對於兒子的惡行早已麻痺。

2.尊重兒子過於尊重神(撒上二12-17、22-25,四1-18)。

3.以利為了孩子的敗亡而悔痛。

再看:

1.哈拿很高興見到兒子能夠服事神。

2.她向神禱告讚美、感謝、榮耀神。

3.她知道尊重、順服神。(撒上一21-28,二1-11、18-21)。

三、雖然丈夫沒有信主,但是她的好模範,卻影響了孩子的一生。一個重視信仰傳承的母親,教導自己的孩子從小明白聖經,使他有優良的品行、誠實無偽的信心,進而受到眾人的肯定。終於,這個年輕人致力於福音的傳播與教會的牧養,成為保羅不可或缺的左右手;這個偉大的母親就是友尼基(提後一3-5,三14-17;徒十六1-5)。

她從母親羅以那裏學習了「無偽的信心」,而她也和母親羅以一起將這真理的種子(信心)傳承給自己的孩子,這是人類生命中最寶貴的財產,也是最有智慧的投資(箴二十九17,二十二6,二十三15)。

結語


文中所提的四位母親,有著不同的智慧,但是她們的共同點,是將孩子教育成功(箴二十二6;西一28)。教育,沒有捷徑,完全的投入、正確的方法、耐心及永無止境的愛心,才是「百年樹人」的不二法門。早期的農業社會,婦女們在家相夫教子,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受到無微不至的細心調教。

在親情、恩情、愛情中長大的孩子,對社會的安定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所以使得台灣的工商經濟突飛猛進。現代的社會,職業婦女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然而社會也因而有許多的問題產生;因為,孩子與雙親相處的時間減少了,溝通的管道不見了,教育下一代的責任變成傳播媒體了。漸漸地,人與人之間的親情變薄了,孩子被不良媒體帶壞了。有朝一日,當母親呼喊著孩子的名字時,孩子卻回過頭來對她說:「妳是誰?」,為人母者,妳有何感觸?

(原[宗教教育]147期,1998年5月號)


作者: 昶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5/01/1998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