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許德宏撰稿
進入兩千年的現在,高科技電子化生活儼然成為全球齊一的行動目標,在去年年底的電腦資訊展中,數位化時代的願景充斥整個氛圍,藉著傳媒的穿針引線,的確令人耳目一新,而慣用計畫來自稱快速建構的網際網路業者,在高呼電子萬歲的同時,不免進入選擇性忽略其負向發展的弔詭中。
新年肇始,美國一位26歲男子展開長達一年的「賴網維生」活動,藉以驗證電子商務便捷省時的高度移動性,而支持活動的廠商按月提供金額以資鼓勵,從24元美金起跳,逐月倍增,並利用十多台數位攝影機全天候實況轉播,在空無一物的屋內,築成理想舒適、美觀實用的居家環境,乍看之下,電子化的消費似乎誘人,中國俗諺:「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恐怕要再添上「人人不出門,照樣度好日」的註腳。似乎有了電子商務的興起,人們的生活起居就一定要大幅修正,好迎頭趕上高科技的腳步,否則,在全球化的大媒體潮流中,軋不上一腳,便自慚形穢,無臉見人,然而,伴隨商業利益的覬覦心態和其間相對強弱勢力的消長,未必不是急需放大檢視的重要課題。
有人戲稱,悠遊於網路空間的組成份子是「繭居族」,是「電子隱士」,是「數位遊民」,而彼此流通的文化則為「蛋殼文化」或「蝸牛文化」,言下之意:雖然每時每刻有數以萬計的資訊大量傳輸,不過,由於受限一天僅有24小時,畢竟不能全盤通吃,極易流於接收資訊表面化、侷促化,因此用過即丟、資源重疊暴增是常有的事,而臣服於電腦螢幕前的聲光接收,內心獨白式的人際互動,強化分割性角色的來往,如此虛擬化個人的結果,不就正像遊民、浪人一般,瞬間在每一個滑鼠游標點指的當下,遁匿得無影無蹤。
第三波的革命帶著人類開拓了電子烏托邦,藉由日趨依賴的資訊科技產物,鍊結成一座座孤立式的島嶼。電子商務的崛起正是孤島尋求互通人氣的轉運站,一個漂亮的口號:「購物宅急便,全程送到府」,一時間擄獲了數位城民的芳心,殊不知一旦被調教成日常習慣,處處仰仗電子商務處理任何與人類相關的事物時,口袋裏的鈔票將被瓜分得更加劇烈,而日常生活的買賣行為也將成了純粹公式化的進出,就如同自動販賣機投幣取物,以往存在於人際間的微妙關照情感勢必有一定程度的削弱,因為根據一項1999年國際消費者團體組織所做的調查發現,電子商務至今仍存有諸多障礙糾紛,比如:網站未事先提供送貨費用的明細、購買的商品有耽延多月送達或根本不知去向的情形、只有一成三的網站承諾不外洩個人資料給第三者、制訂換貨退款的規範比例僅為五成三、與消費者確認訂單並於出貨時予以通知分別只有六成五及一成三的網站業者做到,顯然電子商務的樂觀性並不如業者所吹捧的完美無缺。
置身於媒體型塑、政府倡導的電子化生活美景,我們不得不反思:倘若生活只需動動指頭,連所謂的虛擬學校都可經由電子傳輸在家自行學習,透過電子銀行、電子商務快速達成金融、買賣交易,吃喝玩樂一次給足,屆時知識鴻溝急速拉大、媒介依附日趨顯著、眾多層級人才失所的就業問題、適應不良的偏鋒人格形成、次文化過量爆炸充斥、集體意識潰散的疏離亂象,相信都是一個個棘手難解的大麻煩,套句廣告詞:「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也許日後會發現「科技始終奴役人性」,甚至「摧毀人性」。
因為,久而久之,我們似乎漸漸會忘了大自然恆常性日升日落的樣子,需要靠隨選視訊來幫助我們恢復自然樣貌的美麗,需要靠節日的歡愉來記得穹蒼的靜默守候,這樣的電子化時代,真的是人類極美且善的未來桃花源嗎?
(原[宗教教育]169期,2000年3月號)
|
|
|
|
作者: 北區專欄小組策劃/許德宏撰稿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3/01/2000
| |
列印本頁 |
|
分享好友 |
|
意見反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