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75期2000年8月)
專題報導:[宗教教育]活潑的中堅人(上)學習神的作為──教會發展的基本觀念與工作原則(上)
目錄 | 上一章 | 下一章

許恩得


主內的弟兄姊姊若想從讀經提升自己的決策與工作能力,有兩經卷值得研究與揣摩:一是《馬可福音》以主耶穌為例,從個人角度說明工作應有的態度與方法;二是《使徒行傳》以教會為例,從團體角度說明教會發展之模式,及教會發展過程中可能遭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法。從上述兩經卷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結論,「學習神的作為」是教會發展與個人工作之基本準則。本文將以《使徒行傳》為藍本,提出教會發展之基本觀念與工作原則。


觀念架構


分析《使徒行傳》的內容,我們可以發現:(一)神的旨意;(二)環境的變化;(三)教會的資源與能力;(四)教會經營的策略與組織設計;(五)教會的管理制度與方法;及(六)教會反省經營績效之後的改善態度等,是影響教會發展的基本因素,而且這六個要素交互影響,形成一個互動的回饋系統。如圖所示:(請參:2000年8月174期宗教教育紙本)


基本原則


根據這些組成要素整合之觀念架構,再配合《使徒行傳》內容的佐證,我們可以得到五個教會發展的基本原則。


一、以「神的旨意」為決策準則

教會和其他團體一樣,領導者必須能夠隨時正確地掌握經營的方向並善用組織的力量,方能讓教會持續發展;換言之,教會的領導者必須具備正確而且有效的決策與執行的能力。

一般的團體評估領導者決策與執行能力的方法,主要是分析組織中人與事的績效,透過評估領導者的決策對「人」與「事」是否產生正面的影響,判斷其決策與執行能力的良窳;換言之,當領導者可以提升團體內「人」與「事」的績效,即表示領導者具有良好的績效。但是教會和一般的團體不同,評估決策與執行的能力,除了分析教會中「人」與「事」的績效之外,還要評估教會領導者決策與執行的方式是否符合「神的旨意」。

「神的旨意」是指聖經的教訓。換言之,教會領導者在決策與執行的過程,要有聖經根據。在經營教會的過程中,如何以神的旨意為決策準則?首先,教會的領導者必須有瞭解神旨意的意願;其次,教會的領導者必須具備瞭解神旨意的能力;第三,教會的領導者必須有能力將「神的旨意」轉化為「眾人的意見」;第四,教會的領導者必須揀選有意願與能力瞭解神旨意的人為教會服事;最後,教會的領導者必須建構決策錯誤的管理機制。

《使徒行傳》第一章即說明神對教會發展的「旨意」。首先,要擬訂明確的策略與目標(徒一1-14)。其主要的根據是主耶穌的交付。而主要的內容是:(一)在耶路撒冷等候聖靈的能力;(二)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利亞,直到地極,為神作見證。使徒們獲得聖靈能力的方法是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而其為神作見證的方法是闡明真理(演講)與神蹟隨行(行動)。

其次,要補足所需的事工人才(徒一15-26)。其主要的根據是聖經(《詩篇》)的預言。而主要的內容是補足猶大的職缺。使徒們揀選人才的方法是先決定人才的條件(始終常與使徒作伴的人中)與目標(同作耶穌復活的見證),然後透過搖籤尊重神的選擇。

《使徒行傳》第二至第四章節即說明使徒在耶路撒冷實踐神的旨意之過程。首先,聖靈降臨(徒二1-13);然後,彼得透過闡明聖靈的真理,見證耶穌復活(徒二14-42);最後,透過許多神蹟奇事使信徒天天增加(徒二43-四4)。

透過聖經分類的思想,可以獲得提升決策智慧的啟示。聖經的舊約與新約都分為:歷史、訓誨、與預言三部分。歷史部分記錄已發生之事實與對事實之解釋。訓誨部分彙集分析事實與擬定決策之指導原則。預言部分預測世界未來發展之趨勢及結局。巧合的是管理學所運用的技術也可分為:分析資料的技術、解釋現象的技術、與預測未來的技術三部分。另外,聖經的分類與管理實務所進行的步驟也一致:首先要收集資料以瞭解事實與問題,然後根據管理的原則制定適當的決策,最後將決策付諸行動並對未來的影響提出預應措施。


二、配合環境的變遷,提出發展之策略

教會和其他團體一樣,領導者必須能夠隨時正確地察覺環境的變遷,提出解決問題與達成目標之策略,方能持續組織的發展。換言之,教會的領導者必須具備迅速而且有效地因應環境的能力。環境(Environment)是指影響領導者決策與組織績效的外在力量。環境與組織都是變動的,隨著組織的發展與環境的變化,會面臨不同的機會與威脅。有關環境變遷的過程,及因應環境變遷的法則。

使徒時代的教會,面對許多外在環境的威脅,但是在聖靈的帶領與使徒及所有信徒的努力下,每次都將外在威脅轉化為教會發展的契機。在此僅條列使徒時代的教會所面對的外在威脅及其因應的策略。弟兄姊妹若要學習使徒時代的教會,將外在威脅轉化為教會發展契機的智慧。可以直接透過研讀《使徒行傳》的過程中加以體會。就外在的威脅方面,包括:

(一)社會與政治團體壓力
1.遭遇社會領袖(官府、大祭司及長老等)的恐嚇(徒四5-
31)。
2.遭致監囚與審判(徒五17-42)。
3.教會的領導者被殺,全體信徒受逼迫(徒六8-八3,十二1-
6)。
4.法律訴訟(徒十八12-14)。

(二)宗教團體壓力
1.不同宗教的競爭
(1)邪術(徒八9-13,十九13-21)。
(2)猶太教(徒九23-30,十七1-15,二十三12-15)。
(3)施洗約翰的門徒(徒十九1-7)。
(4)學術團體(徒十九8-12)。
2.不同的信仰環境與觀念
(1)認真查考者(徒十七10-12)。
(2)多神教者(徒十七16-34)。

(三)利益團體壓力
1.因為利益的衝突(徒十九23-41)。
2.因為法律的規範(徒二十一27-二十三11)。

(四)天災與意外
1.天災(徒二十七1-44)。
2.意外(徒二十八1-6)。

就採取的策略方面,包括:
1.不畏恐嚇,不但據理力爭,並繼續放膽講論神的道(徒四5-
31)。
2.堅持信仰,並將生命交託給神(徒五17-42)。
3.使徒面對全面性逼迫的策略有二:
(1)部分的人離開耶路撒冷,並開始對不同地區(猶太全地和
撒馬利亞),不同種族的人傳道(徒八4-40)。
(2)部分的人堅守耶路撒冷,並協助其他地區之聖工(徒八14-17,十二1-24)。

4.讓信仰不同(行邪術)的人信主(徒八9-13,十九13-21)。
5.逃避殺害,避免不必要的犧牲(徒九23-30,十七1-15,二十三
12-15)。
6.引導福音不全備的信徒追求聖靈,達到教會合一的目標(徒八14
-17,十九1-7)。
7.長期參與學術討論,傳播神的福音(徒十九8-12)。
8.配合不同的環境及各種信仰觀念的人之需求,提供傳揚福音的方
式(徒十七10-34)。
9.充分運用法律及公權力的功能(徒十九23-41,二十一27-二十三
11)。
10.善盡人應有的注意與責任(徒二十七1-44,二十八1-6)。


《創世記》記載許多適應環境的智慧。例如環境變遷都是「禍福相間,物極必反」(七年豐收與七年飢荒),所以約瑟提出「存有餘以待不足」之策略,解決未來七年飢荒之危機(創四十一8)。同理,環境變遷都是循序漸進,交互影響,所以約瑟將以色列全家遷入埃及後,即將人口及家產安置在歌珊地,避免自己的同胞被埃及同化或發生種族衝突之危機(創四十七4)。

(下期待續)

(原[宗教教育]174期,2000年8月號)


作者: 許恩得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08/01/2000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