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電子圖書       English 
電子圖書首頁 |  分類瀏攬 |  研讀聖經    
 (聖靈月刊第265期1999年10月)
主題特寫:[宗教教育]建立溫馨的家

悅祈

電視上有一則非商業性的廣告,主題在談家。

第一幕

出現一群正快樂嬉戲的小朋友,玩著捉迷藏,當大家四散躲藏時,鏡頭轉向躲在一幢建築物後面的小男孩,他表情由歡笑變為悵然,一幅迷惘的眼神,最後鏡頭投射在他腰旁,口袋外懸掛一串鑰匙。爾後銀幕停住,出現:「鑰匙不代表家」。

第二幕

一間裝飾華麗、寬敞、挑高的房子,一對年輕夫妻,各在一處忙著。此時他們的大女兒走向母親,想告訴她一些話,這位母親卻不耐煩將拉她到沙發椅去並告訴她:「要像妳妹妹一樣,乖乖坐著看電視。」電視機前,正坐臥著這對夫妻的小女兒,專心看節目。

但不久,這個大女兒又有話想和母親交談。母親正忙著接待兩位剛到的同事,他們圍在一個圓桌前,熱烈討論企劃工作內容,主題是「親子關係」。母親對大女兒更加不悅地推開她,使她遠離他們的討論。這個女孩落寞走向電視,此時鏡頭停住,出現「電視不能代替父母」字幕。

第一幕給我們一個反思:孩子回到家需要什麼?如果我們是孩子,最大的期待便是「看得到父母親在家」;看完第二幕之後,孩子們需要的不只是「看得到父母」或「聽得到父母的聲音」而已,更加需要「享受和父母交談的溫暖」。所以有人若認定「現在的孩子命最好了」,相信很多孩子不以為然。

幸福、溫馨豈是與衣食充足所能劃上等號?也豈是每天都上才藝班、安親班的生活就可稱為命好?

有一年中區少年班特別聚會,為近百名學員做問卷調查,想不到有大半學員在問卷下方的建議和心得欄內補上一段:「希望不要再逼我去補習」、「我不想學那麼多才藝」,諸如此類心聲,看了直叫人喊冤啊!竟有那麼多一廂情願的父母,拼了命賺錢,為使自己的孩子比得上別人,卻換來兒女痛苦的心聲。

據法務部統計指出,五年來有三萬名12歲至18歲的青少年犯案,平均83人中就有一名犯罪。他們被送往輔育院接受感化,而更新保護會也成立「兒童學院」,即中途之家,嘗試提供對這些誤入歧途的青少年適當教化工作。

如果現在的孩子真的從父母那裡獲得他們需要的一切,就不致有如此多孩子蹺家、逃家、與同伴結夥犯罪。

是不是家的吸引力遠不如外面,父母的親情不能把孩子留在家呢?讓我們來思索,重新審視我們的家,包括父母之間、父母及子女之間及子女彼此的關係,是否堪稱為「溫馨的家」?

不管家中的組成分子多寡、家的外觀如何?(大、小、寬、窄、裝飾好壞、傢俱多少、電器用品多少……)聖經上提供我們,神所祝福的家少不了兩種聲音:

一、談論信仰的聲音(申六1-9)


當孩子年幼時,父母就應開始慇懃教育他們認識神、敬畏神,及敬拜神種種信仰的事。聖經故事和家中的蒙恩見證可以隨孩子的成長程度加以詳述。

待孩子慢慢可以思考,懂得發問時,就可以多和他們交流,聽聽他們信仰的感受,也告訴子女們父母本身信仰的經歷。

假如父母或子女中有人擔任教會事工,更可分享做工的心得,全家人關心教會,藉服事主互相勉勵、扶助。

二、家人彼此分享的聲音(詩一二八1-4)


《詩篇》一二八篇中最美的一幅景象就是:兒女「圍繞」在父母身邊。共享天倫之樂是許多人「美麗童年」少不了的回憶。

父母在孩子小時候常有拜訪親友或假日全家出遊活動,隨著孩子成長,全家相聚時間就越來越少。溝通機會也相對少了,甚至相見無話可講。

其實,平日若能利用晚餐時間或飯後一起聊天,分享彼此喜怒哀樂、生活點滴,或在假日約定相聚溝通時間,就不會有子女「心事無人知」、「沒人瞭解我」的心聲。

分享絕不是單向告誡或訓勉,乃是以平心靜氣、輕鬆、接納的心情,傾聽對方心聲,孩子無論大小,成長過程都需要有分享的機會,幫助他們抒發情感。

父母可以隨孩子成長,將他們過去成長甘苦及目前工作心得與孩子分享,拉近父母和子女間距離。經由彼此分享,也可促進父母學習成長,從子女吸收新知,了解新一代差異,更有助於子女穩定成長。

「溫馨的家」不是以金錢、學歷或事業成就來換取,即可享有,卻是每一個人都迫切需要的。要享有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必定要把「我們的主」擺在首位,作為我們全家的領航者。從父母開始,大家共同努力經營,深信子女個個都會永遠喜愛他們的家。

(原[宗教教育]164期,1999年10月號)


作者: 悅祈
出版社: 棕樹文教基金會聖靈月刊雜誌社
出版日期: 10/01/1999
列印本頁
分享好友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