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
從結婚信主至今,匆匆已過20年,七千多個日子走來漫長,想來彷如昨日。人生變數,無法掌握。從排斥到接受,若非神揀選,今生恐無法與基督徒有啥關係了。
從前總是戴著有色眼鏡看基督徒,歸之於異類,也唯恐被催化而刻意保持距離,以策安全。在代代延續的民間宗教中,基督教總被認為是外來侵略者,故抗衡之心牢不可破,深怕被同化而淪為背悖之輩,永世不得翻身。
中國是禮義之邦,重視倫理孝道,「人之行,莫大於孝」(孝經),故為盡世俗愚孝,避之危恐不及地冒犯了造物主,無知又愚昧。
無知,是頭頭是道的藉口,因不知者不罪;在信主20年過程中,因無知而空白了許多年歲。無知,在人生中很自然便逃避了許多事情,不負責任地讓自己悠悠而過,而疏於讀經、禱告最為甚。
人的惰性也常是心有餘力不足造成的,所謂--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於是日子在沒有規劃下經營出有力的整點,當然也擴散不出各支點。日子一盤散沙,渾渾噩噩頂著基督徒名義,虛有其表參加聚會,聽進去的道理多數長了翅膀,當雙腳踏出會堂,道理也跟著插翅而飛,雙腳又豈能追回?
於是,20年前所認識的「聖經」與20年後的「聖經」原來還是一樣,仍無延伸其意。所認識的仍是「聖經」二字,而包羅天地宇宙由始而終,神的神聖話語卻只依樣畫葫蘆,未曾重新體認神意。
基督徒的信仰生活在平淡中只求平安而不求知,生命仍未轉彎,於是道理仍在開端,日子週而復始,竟日又慨嘆時光逝水,時不我與。
出入神學院大門三次,走過了一半短期神訓生涯,次次心境難同。第一次興奮走進去,卻逃難似奔出來;第二次本考慮打退堂鼓,但多年來培養的士氣推動自己再戰兢入院、「重溫舊夢」;第三次結束之前,淚水已在心裡迴盪,捨不得那種學習氣氛,漸入佳境卻又時間已到。自己在道理上的多災多病,怎能不尋求醫治?神學院裡有醫生有設備,豈能捨棄免費就醫機會?於是整裝出發,接受治療。
當初要接受道理治療真是舉步維艱,在心裡抗戰了好幾年。「天下事,壞於懶與私」,自己懶得把時間撥給神,又很自私刻意保護自己的無知,認為只要聚會、禱告求神保守,至於道理的認知是順乎自然,安於現狀,豈知不學則退。
又在多次接觸聖工時,覺得自己的道理薄如一張紙,未能厚如一本書。保羅也說:務要傳道,無論得時不得時。然而沒有充實自己,豈能把道理傳揚?身為基督徒有很多做工機會,不限定在教會,如搭車、購物、旅遊等都可介紹自己基督徒身分,只是自己能引證多少經節?
所述說的又豈是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提後二15)?若則,寧可閉上嘴巴以免曲解真道,誤導旁人。「你們要謹慎,恐怕有人用他的理學和虛空的妄言,不照著基督,乃照人間的遺傳和世上的小學就把你們擄去。」(西二8)。故於人於己,了解神的真道是在所必行。
基於此,終於鼓足勇氣,搭上神學列車,冒著暈車痛楚,昏頭轉向。感謝主,列車平穩行駛,慢慢減少了暈眩,在列車上經過了山澗、溪谷,穿過了山洞、樹林,頗有彎曲卻更刻骨銘心;能搭上列車真是福氣,它駛過福音小站,每個駐足點都讓我們領受甘露,吸取靈氣,每個小站總有顆溫暖的心熨平一路動盪的不安。
在神訓班裡重過學生生活,按著次序領受靈糧,平常聚會無法貫通之處,講員分析解惑,幫助我們在聖經要道上能慢慢跨進。讀書千古事,非一朝一夕即能融會、覺悟、成長,讀經要能明理,明理亦要能致用。
常常我們會迷失在人世間榮華富貴、得失禍福中,心裡有無窮之慾,,其間空隙填滿了錢與權,人生的方向尺寸難捏;於是常把很單純的事情曲折為複雜。有個寓言:有隻老虎頭癢,於是命一隻猱為牠搔癢,不其然,這隻猱搔著搔著竟在背後將虎腦慢慢掘了一洞,掏食虎腦,並還以虎腦分食老虎;而老虎在有猱為其搔癢更有美食可嚐下,自然是「安享天命」了。
人有時會在權勢中慢慢習慣其境,自然會喪失理智,其實人生過往皆如昨日黃花,真正要把握、追求的是心靈的淨化、心靈的改造。如何淨化、改造?唯有讀出神的真道一途。
有時我們會模糊了神的話,因為我們的心可小在方寸之間,也可大至蘊含天地;端賴自己如何領受神語,聖奧古斯丁曾說:「人的心就莫把全世界都放進去,還會有一塊空的,這個空白需要耶穌基督去填滿它。」
當真,人生縱橫千萬里,不能無臥處;而能臥在主懷聽取良言的,必享美福。感謝主,有幸得此良機,受益聖經道理。然而列車卻於今過站未停,在站牌下招手的同靈,熱切企盼的眼神未能留住煞車的聲音;或心有戚戚焉,列車停駛,原因不得而知。
但或許可轉搭另一班車,更或許再不久,列車又會復駛,因為乘客期待的心難斷列車溫情,誰能忍手拒絕求知者在門外?真道上的理解若只靠平時的聚會是不足的,必要再佐以進修或研討班的輔助,才不至如「(加四9)」所言:「現在你們既然認識神,更可說是被神所認識的,怎麼還要歸回那懦弱無用的小學,情願再給他作奴僕呢?」
以有限的聖經道理是無法抗拒世俗小學的,在心志上不要作小孩子,在惡事上要作嬰孩,在心志上總要作大人(林前十四20)。
耶穌12歲時隨父母上耶路撒冷守節,滿了節期卻未隨父母回家,仍在殿裡一面聽一面問的求知精神,是眾信徒的一面鏡子。「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提後三16、17)
套用一句廣告詞--安全,是回家唯一的路。
當然,等待,也是搭車唯一的機會。
(原[宗教教育]164期,1999年10月號)
|
| |